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朗读教学的关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两大难点,即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但两者都离不开其基础:朗读教学。只能把握好朗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联,搞好朗读,才能为阅读打下伏笔。
  一、朗读教学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的成败一得失主要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理想追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是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应该在哪几方面得到体现呢?我认为它应包括语调(反问、疑问等)、停顿(标点的停顿、逻辑的停顿等)、轻重音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俱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与侧重。
  一是留足时间,朗读要求应遵循“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是众所周知,朗读的目标总体来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扎扎实实的落实“正确、流利”的目标,非常明确的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但是,每个班的学生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中要体现差异性。复杂层次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讀,对不同要求的朗读训练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享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阅读教学与朗读教学
  (一)引导想象,诱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课文所塑造的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动机,并从教学中渗透教学的思想性,是通过对教材刻画人物形象的具体手法的分析与探讨来实现。阅读课文中不少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大多是在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或刻画人物精神风貌方面起关键作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句子蕴含的深刻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思想一致,从而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那些思想容量较大、蕴含不尽之意与言外之意的“双关句”,更应很好地引导学生领悟。
  (二)启发思维,激发情感
  形象可通过语言、行动来体现,但精髓之处在于语言、行动内含的本质,这些精髓隐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塑造的形象一步一步地揭示,正如朱熹所说的“从皮壳到骨髓”,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在揭示形象本质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拨动学生心弦,强化自身的感情体验,引起共鸣,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受到教育。
  (三)搞好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一年级起,就强调教学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养成教育为主,以行为培养为主”,教材在思想教育、常规教育、行为养成方面都各有要求,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角色,切实转变了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改变了让学生“钻圈子”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三、利用直观,感知形象,点燃感情之火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挂图等直观手段,调动儿童的感官,使儿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并结合有关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树立形象使其受到浓烈的陶冶,点燃情感之火,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如我在教学《拾穗》一文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感知。
  四、以读促解,读中求悟,在品读课文中受到感悟
  有学者说过:“讲解时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悟”,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读、议,在读中认真推敲、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真切体会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情。
  只有全面的从全面的从小学朗读教学抓起,才能提升学生对片段的正真理解。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使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形象感染力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空前的教育目的预期。
其他文献
年龄段:  中班第一学期  设计思路:  主题《我爱我家》的个别化中,孩子们对“我家的门牌号码”有浓厚的兴趣。从了解自家的门牌号开始,慢慢延伸到自主探索其他房子的门牌号、路名等。另外,国庆小长假即将来临,幼儿外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基于以上两点,我设计了该活动。  《指南》指出中班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观察图片,让孩子在猜猜谁的家、用礼貌的话问路等等过程中不断锻炼幼儿的
期刊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教师应宽容、理性的对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誤。孩子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错误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必然产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错题观,允许学生犯错,错题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动态教学资源,正视错题,让错题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错题产生的原因  1.习惯没有养成  有些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贪多图快,题目随便瞄一下,有时甚至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开始写,不认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其工作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这就更加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深信:每个行为后面皆有正向的目的;人在有选择余地时皆会为自己做最佳选择。唯有如此,在运用技巧时的态度、语调、措辞才能够一致并取信对方,得到正面的响应,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沟通。  我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家长找到我,
期刊
在新课程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是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思考、处理各种问题。它是新世纪公民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数学素养。因此,对学生进行“ 数感”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提问是语文老师最常采用的方式之一。现如今,我们日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情,在课堂上采用有效提问。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呈现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景象,真正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这同时充分彰显了一位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但如果提问不当,或是“满堂问”,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甚至脱离了教学目标,这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运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
期刊
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把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新课标着重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一、应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物理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的能力。  由于科学探究的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一、抓好诵读感悟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常规做法是在听、
期刊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节的内容如下  本节由“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是“大气压强的测量”可以按照“实验课”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  2.解析  本节内容是继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学习后,让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看不见,摸不着,教学中应尽量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在分析实验现象过
期刊
孩子是国家的栋梁,祖国也需要新鲜的血液,所以,祖国的未来,离不开我们培养的孩子们。但是随着一些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现在很多的传统的东西,正在慢慢的消失,那想让孩子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我们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可能说的有一些大,作为幼儿老师,我们可能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靠着我们自己仅有的力量,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爱国情怀,让他们更加了解我们的祖国。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在幼儿园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