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究竟有什么不同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hsk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17岁的儿子问我:“你看过那篇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文章吗?上了北大清华又有什么用?还是跟富二代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别人毕业就去了家族企业实习工作,或是出国继续深造,而我们呢,无数份简历,无数次面试,最后或许只能去某个公司,做普通工作。”
  我明白他的意思,明显就是不甘又无奈。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拼来拼去,大家拼的不是能力和知识,更多的是人脉和背景。
  可是,寒窗苦读十八年之后,你能有机会和他们坐在一起喝咖啡,因为你也成为精英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之间,有一条平等的纽带——同学关系;如果你不读书呢?他们还是傲娇地存在着,但你根本无缘认识他们。
  所以,读书,为出身贫寒的我们提供了可能,和一群家境优越的年轻人比较、竞争的可能。不读书,你连比较的机会都没有。
  不用去嫉妒他们的先天资源,那是别人的父母辛勤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是精英二代,而你要做的,是努力成为精英一代。
  总有人喜欢抬杠,说他的小学同学,很早就辍学挣钱,现在身家千万;某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竟然找不到工作去卖猪肉;自己辛苦了十几年,最后想给小学同学打工,人家都不要他。
  听起来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可是很早就辍学的人多了去了,有几个身家千万的?名牌毕业的大学生,有几个去卖猪肉的?之所以列举的都是小概率事件,是因为这样的情况鲜有,人们才会津津乐道,传扬开来。
  正常的情况,其实是多读书的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偶尔有一两个逆转,自然被作为典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偏要拿A组最差的,去和B组最好的比较,怎么能得出中肯的结论?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别说大学,上个中专,就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一家人的境遇。
  我认识的潘姨,就是那时的中专生。她当年考上省里的粮校,是村子里出的第一个中专生。大家都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她开学去报到那天,村子里敲锣打鼓欢送。
  潘姨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中专毕业后,她在省城安了家,从小科员做起,一直做到了省里某局局长。她把父母接过去,后来又给村里争取了一笔扶贫资金,修通了村里的公路。
  很多人在抱怨高考,但也正是高考,才给了所有人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努力和汗水,或许就能让你出人头地,成为佼佼者,但那毕竟是少数。
  高考,给许多勤奋的穷人孩子提供了机会。走出去,看到更广的天地。与城里的精英二代一起,奋斗、赶超,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孩子,如果你穷,你是不是更应该好好读书?
  读书多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很少人云亦云。而且他们的气质里,就能看出知性底蕴来,比如《欢乐颂2》里的安迪和关关。
  小包总第一次去安迪住的地方,看到满屋子的书,由衷地赞叹:不错啊,这么多的书,很有情调啊。小包总之所以猛追安迪,就是因为她冰雪聪明,当机立断,敢为自己活,却又不失风情。她不为财富所动,不惧怕“剩”下来,心地善良但又有底线。总之,她身上的特质,让小包总欲罢不能。
  而关关呢?她身处现实的樊胜美和理想化的邱莹莹之间,却超然独立。即使四美都已经有了男友,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想要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妈妈给她安排的相亲对象,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她就是不愿妥协。
  关关代表着新一代女青年的形象:不断进步,变好变优秀,不将就不凑合。她爱读书,有追求,深谙自己的短处,并且想办法去弥补。
  当然,读书,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也包括阅读。
  臧克家说:“读了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挚友。”没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不能从周围的人身上学到本事,那我们只好借助读书了。
  一本好书的启迪,给我们带来的灵感,就像和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朋友谈天说地。这种低成本的投资,正好适合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
  不用花錢就开阔了眼界,从别人的经验里学到了技能,或是从别人的思考里有了感悟。近朱者赤,跟有学问的人取经,自己也会进步很多。
  就连毛主席那么厉害的人,都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读的书多了,就像到处求教一样,最后自己可能会变成更厉害的人。
  把读书作为爱好,也高雅不落俗。比起高尔夫骑马击剑,阅读省钱又省心。一杯茶一盏灯,一个宁静的角落,一坐就是一下午。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阅读,是让灵魂旅行的过程。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同样重要。
  “进学致和,行方思远”,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阅读,对我们同等重要。没有好的资源和物质条件,我们更需要用学历证明自己的能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与其慨叹命运不公,不如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用孔子的话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将来的你,一定会从你今天的努力中受益。
其他文献
西橙:  我之前看了《一起来看流星雨》。起初是因为这部剧在厦大拍的我才看,最后着迷看完了。但是最近老想这部剧,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喜欢上张翰了,还是太向往这样的爱情?看了那么多的偶像剧,只有看完这部剧会这样。可这样不行啊,快开学了,我得尽快投入学习啊!这可怎么办?  Conquer  Conquer:  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必多虑。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与外界处在不断的撞击中,他们有很多很多对于世界
期刊
你正在追求一个狮子座女孩吗?那我猜想你应该是个充满自信的男子!  聪明、开朗又耀眼的她,虽然真的很吸引人,但是,多数狮子座女孩特有的那股皇族傲气,会让很多仰慕者望之却步。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常有一些条件很好的狮子座女孩,到最后竟嫁了一个让大家跌破眼镜的对象。许多男士都不得不后悔自己当初的羞怯。  想要接近一个狮子座的女孩,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必须表现出对她绝对的尊重,千万不要嬉皮笑脸地去跟她套交情,绝
期刊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近年全球暢销书榜单上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在《清单人生》里,他想讲一个穷途末路的老太婆重新找到自己归属的故事。到今天,已经有900万读者体验过巴克曼的魅力,相信你也会喜欢。  叉子、刀子、勺子,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布里特·玛丽当然不是那种喜欢说三道四的人,而且她的性格跟“说三道四”差得很远。可是,无论哪个有教养的文明人,恐怕都不会打乱正确的顺序,随心所欲地排列餐具抽屉里的
期刊
每次旅行,都会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苏州的印象,还是语文课本里的那篇《苏州园林》启蒙的。一直以来,错以为,只要踏上这座城的土地,便会踏入巨型公园。唯有这样,才能符合20多年来我对这座城市的遐想。  这一天,我来了,证明了,遐想终归只是遐想。传说中的园林,的确是很美的园林,但都在固定的園林里。城市,还是城市,千篇一律的,由网格的马路和林立的楼房构成。  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倒是让我重新理解了她的
期刊
轻音乐:《三个人的时光》  作曲:曾志豪/吴欣睿    这是国产游戏巨著《轩辕剑·天之痕》的主题曲,作为主旋律贯穿游戏始终,并有多种变奏。该曲哀婉动听,有朦胧的梦幻般感觉,又含着淡淡的哀伤。曲子表现了游戏主角陈靖仇、于小雪、拓跋玉儿三人一路走来,成为患难知己,在一起分担痛苦与快乐的美好时光。  歌曲:《忽而今夏》 作词:汪苏泷  作曲:汪苏泷 演唱者:汪苏泷    熱播网剧《忽而今夏》的同名主题曲
期刊
亲爱的弟弟:  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日耳闻你高考喜讯,甚是开心!  刚从考场下来,你就说考得不好,想要去复读。忧虑了这么多天,今天你终于可以放下心中悬着的石头了。你不但过了重点本科线,还超出了几十分。所以说,考试的事情是很难预料的,不要过早地下定论。  今晚你在忙碌地查阅填报志愿的资料。看着你忙碌地搜寻各种网站、打电话咨询各位在读的师兄师姐、翻阅各种资料,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是我们家第一个参加
期刊
我复读过,经历过两次高考。  第一次我过了一本线,但家里人完全没有经验,填了一个外省211学校,并且报的是只招很少人的专业,结果那个学校那年的分数特别高。而我爸坚持认为,如果上不了名牌大学,那么上大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我听他的,乖乖地重读一年高三。  当时,在我们那里,复读班是不被体制内认可的,我们只能在原学校对面的一栋小楼里,200人挤在一个平时只装60人的教室里,陷身题海战术,日复一日地做着
期刊
高考眨眼便至,前三场考试我都在波澜不惊地答题,发挥了正常水平。8日下午,满怀信心的我随手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考点。  汽车因没有交通规则的限制而飞速地奔驰。忽然,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将我的耳膜震得生疼。我还没来得及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便一头撞到了车内的防护栏上。口中有咸腥的血的味道,下意识的,我伸出右手去捂,结果摸到了一把黏稠的血糊。我别过头,跳下车,伸出血污的右手,向不远处的另一辆出租车费力地晃动…
期刊
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当此时,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这个话题。当代名家笔下独具魅力的高考故事,更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作家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他落榜了。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
期刊
我是一个有着“失败者”情结的人。小时候因为肥胖,体育课上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搬到大城市,因为口音以及内向的性格,成为全班男生的出气筒;到了高中,进入全省理科实验班,才知道有些学霸的智商是自己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初到美国,被身边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乡巴佬;混进所谓的世界名校,看到身边一大波牛人,便陷入平庸的沮丧;好不容易挤到纽约华尔街,看到名校选出的所谓cream of the cro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