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教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探讨宗教文化旅游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意义的基础上,以夏河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以宗教文化为重的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完善旅游体制、建立网络化的宣传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求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在市场经济的需求下,和政府的规划达到统一营销,实现夏河地区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夏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33-03
  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从起源到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文化旅游业占旅游业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宗教文化既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场所和人文景观。以夏河县为例,拉卜楞寺的存在是众多游客选择到夏河旅游的基础条件,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信众和非信众前来朝拜和观光体验,绚丽的拉卜楞寺建筑便成了夏河最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了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夏河县的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王亚欣、刘玉春主编的《宗教文化旅游学》一书中,将宗教文化旅游定义为:“宗教信仰者和旅游者,以及宗教文化为对象,借助各种宗教文化设施、宗教文物或者宗教活动等,从事的旅游活动。”①夏河县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为宗教信仰者提供了朝拜和学习机会,也为游客提供了佛教建筑、佛教艺术文化,佛教音乐等人文景观,这些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名胜为夏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源。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其主要推动者就是信仰藏传佛教和对佛教文化、拉卜楞寺宗教特色建筑感兴趣的群体。该群体中以宗教活动为重并带有一些朝拜行为的活动,和一些纯粹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普通观光活动,推进了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宗教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夏河县民族宗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游客作为介质,传播和发展佛教文化,为稳定民族团结和增进人文交流搭建文化平台,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当代,夏河县的宗教文化发展,无论是从经济文明建设,还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角度来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构架,其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民族地区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与大力倡导的农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相契合,有利于优化和提升当地产业结构。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交通、饭店、餐饮服务景区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夏河民族地区农业、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扩大农牧业及旅游商品的生产经营范围,使当地人民的创收渠道增加,有利于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随着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促进发达地区和夏河民族地区的物资和信息的流通,外来游客在体验夏河宗教文化旅游独特魅力满足其旅游目的的同时,使得外界一些先进的文化、经济、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夏河旅游地区,促进当地农牧民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并解放思想接受市场经济观念,激发当地居民对小康生活的追求,从而使得他们提升对当地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认识。
  (二)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其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同时推动了周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夏河地区的宗教文化主要是藏传佛教文化,在佛教文化包容接纳的思想熏陶下,使得当地居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增强文明意识和开发意识,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从而对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下,促进当地居民在满足目前游客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发扬民族文化内涵,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当地旅游业增加新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对民族文化开发、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
  夏河县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也提高了夏河境内阿木去乎寺、甘坪寺、麦加寺、吉仓寺、那木拉寺、科才寺、扎油寺、德尔隆寺、扎西寺、荣悟寺、曼隆寺、晒经滩寺、达麦拉却布寺的知名度,使参观人数逐年增加。此外,随之知名度得以提高的还有甘青一带的雄关遗址,如土门关、莫泥关、老鸦关及见证古代文明的八角古城、古城、广秀城、斯柔城等古城遗址。
  (三)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环境思考。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不能单纯的为了发展忽视了自然环境及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夏河地处高寒地带,植被再生能力薄弱,对生活废弃物的降价能力有限,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旅游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大量游客去该地区集中生活和消费,人口密集必然对生活环境造成压力,当地政府在积极考虑应对策略。
  二、夏河宗教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3000—3800米之间,气候寒冷湿润,高原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均气温2.6℃。2011年夏河县耕地面积达到11193公顷,生产总值达到10466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29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853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3.72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8439万元,大牲畜存栏数达到15.34万只。粮食总产量达到9479吨,人均粮食占有109千克,居民储蓄存款达到62040吨,人均储蓄存款达到7144.58元。②夏河县低处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因气候高寒湿冷,日照时间较短,农作物生长不利,日常农作物成熟比较困难;但草场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所以畜牧业发达。夏河县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深厚——有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有著名的甘加八角城遗址,有传说中格萨尔王祭奠神灵的桑科草原;自然风光别有洞天——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成的陡峭石崖白石崖,还有风景优美的达宗湖,是发展旅游业的好去处;其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构架,其发展可以促进民族地区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与大力倡导的农、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相契合。   夏河境内的藏传佛教文化寺院达20处之多,最著名的当城西的拉卜楞寺莫属。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第一世嘉木样大师奠基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9年),拉卜楞寺建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其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建筑面积48万多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的宏伟建筑群。寺院建筑粗狂大方,寺院主殿金碧辉煌,寺院群庄严巍峨,远观寺院颇具气势磅礴之势。此外,阿木去乎寺院、甘坪寺、麦加寺、吉仓寺、那木拉寺、科才寺、扎油寺、德尔隆寺、扎西寺、荣悟寺、曼隆寺、晒经滩寺、达麦拉却布寺等,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神秘的文化,吸引着高原之外的人对其向往;寺院举行的跳神舞和庄重肃穆的佛教音乐,也为外来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官盛宴。
  夏河境内藏族人口比例较大,藏传佛教文化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还有一些重大的宗教节日——源于宗喀巴大师的正月法会,也成为祈愿法会,在此期间寺院的僧侣举行诵经、辩经、放生、晒佛、等活动,与群众共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月娘乃节,是纪念释迦摩尼佛祖降生、成道、圆寂的节日,寺院佛殿全部开放,善男信女朝拜,行善戒杀一月;每年六月底七月初举行的僧人辩经晋级的七月法会(柔扎),以纪念护法神和法王;还有一些其他的藏俗节日也令游客前往参加。
  夏河县旅游业的发展虽说以宗教文化的发展为重,但是通俗来讲,少数民族地區发展旅游业,往往是跟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分不开的。外来游客前往夏河旅游,除了向往拉卜楞寺的辉煌之风姿,感受藏族的民风和饮食也是重要目的。夏河县独具藏族特色的风味美食,有糌粑、蕨麻米饭、特色藏包等,还有藏族每天离不了的酥油奶茶。远方来的客人,住着独具特色的藏族主题酒店,或是草原上在风马旗下驻扎的蒙古包,感受藏族民风,体味藏族美食,是大家都向往的一件乐事。
  (二)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夏河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夏河县的环境比较闭塞,人文观念相对保守,经营和管理理念还未跟上时代的发展之需,夏河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全面开发,旅游资源优势未得到最大的发挥。
  1.生态脆弱,受高原环境的影响旅游周期过长。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境内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和水能资源,所以当地畜牧业比较发达。夏河县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湿润,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平均气温2.6℃,全年日照时间较短。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草场生态比较脆弱,植被再生能力不强,若不加强草场环境保护或者人为破坏后将很难恢复,所以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亦需要加强环境保护。草场资源在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往受制于当地较强的季节性,高原地区春天来的较晚,到公历五月份当地草场才开始全面返青,外地游客才逐渐增加,公历六月到八月是夏河地区旅游旺季,九月伊始当地的秋天已早早来临,草场开始枯黄,以草场资源为主的旅游逐渐衰败,直到来年草场返青下一个旅游周期才开始;而且夏河县地处高原山区,尤其在冬季降雪之后景区道路交通阻塞,旅游业更是显得凋敝。所以在草场旅游退居幕后的几个月中,需要开发和发展其他旅游项目以填补和延续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意识不强。
  在旅游业日趋质化的今天,未来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确立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才能进一步提高夏河地区的知名度,吸引旅游客源。文化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文化形象的缩影,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尺。夏河县是以拉卜楞寺为主的藏传佛教地区,拉卜楞寺的历史地位和宗教地位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而当地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还未发挥最大作用,这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还不相称,其重要原因,就是夏河县尚未建立可以有效打动人心的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3.基础设施及接待服务设施落后。
  夏河县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与以前相比虽有很大的改善,但目前在部分景区路线交通设施还不完善,道路常年货车碾压而缺乏维护,路面塌陷崎岖,使得小型旅游车辆不能顺畅通行,如甘加乡的白石崖及达宗湖等景区。高档次的旅游集散中心尚未建设,景区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标识还不完善,更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的文化旅游娱乐节目。旅游业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接待服务各环节的衔接还不完善,如专业旅游接送车辆少,主要靠私人运营车辆,造成管理不便及服务质量不高。酒店服务参差不齐,且服务被动,大部分游客到夏河县都是过站式旅游,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过夜游客少。除了交通及住宿外,其他基础设施还待加大建设力度,如拉卜楞寺周边公厕、停车场少,给游客造成了很大不便。这些问题会使外来游客对夏河旅游的宣传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4.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游客对当地旅游消费可信度的高低,游客的旅游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的美感,还需要追求合理有序、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用“望闻问切”来分析夏河县旅游中的管理体制问题,“望”即视觉感受,夏河县的宗教建筑及自然风光当然是有利的得分点;“闻”和“问”的过程包含了游客和当地服务人员或者群众的互动,在这方面夏河县不占得分优势。比如在夏河县缺少专业的导游及讲解人员,在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不够规范,游客在宗教地区旅游若了解不到相关知识的解说和普及,会有走马观花的感受,夏河县的宗教文化主要是藏传佛教,外来游客好奇但有时碍于藏汉语言交流,当地大部分服务人员由于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与游客的相互沟通交流上存在诸多不便;“切”可解释为切身体会,从游客的切身体会也反应出了管理体制方面的诸多漏洞。比如拉卜楞寺的购票窗口没有集中统一,信众和游客的分辨机制不够明确。此外还有当地出租车由于没有统一的计价管理和监督管理,司机与游客讨价还价确定费用,使得宰客现象时有发生。据访问调查,目前有些游客想要旅游,但是对一些旅游景点的服务心存畏惧而想游不敢游。如果当地旅游管理逐步完善起来,那么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向上迈出一个台阶。   5.旅游业发展的宣传工作不到位。
  夏河县旅游资源丰富,独具民族特色和高原特色,优势明显,但是由于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及宣传促销不到位,目前仍然处于“独居深闺人未识”的境地。夏河县虽然做了一定的宣传和推介,但跟目前发达的信息化环境来说,宣传形式和力度仍然显得滞后。仅靠政府网站的新闻宣传和旅客口头传播的游客资源是有限的,而游客自发了解的旅游资源也是有限的,这样,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多具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也使得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发缓慢,市场不济。
  三、关于夏河宗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生态保护,有效利用宗教文化的发展节庆旅游和旅游产品推广来弥补自然资源封闭期的旅游空缺。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不能单纯的为了发展忽视了自然环境及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夏河地处高寒地带,自然环境对生活废弃物的降价能力有限,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旅游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大量游客去该地区集中生活和消费,人口密集必然对生活环境造成压力,当地政府在积极考虑应对策略:如规定不允许餐馆和商店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难降解的化学物品,积极倡导使用天然环保的生活便利品;当地应设置了多个便利的垃圾箱(站)等废弃物集中装置,并建立了严格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采取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清理的制度;由于环境自动调节能力有限,当地应该合理规划畜牧业的发展,在牧区提倡科学的放牧方法,避免因过度放牧造成草场的退化。
  高原季节性对草场旅游的制约十分明显,为使当地旅游业均衡平稳发展,应积极思考拓宽旅游业发展渠道。比如在秋冬季节借助拉卜楞寺的影响力挖掘开发以宗教活动为主的文化旅游,尤其是节庆旅游;同时要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平台积极发展当地农牧产品促銷交易,当地牦牛、藏羊、藏獒、青稞等多种农畜产品,将对宣传当地名优特色农畜产品及树立当地旅游品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会弥补草原封闭期自然旅游资源的空缺,也将为促进当地旅游业铺垫基石。所以在欠绿季节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和农牧产品推介促销,大力吸引外地游客前往观光和采购,不仅会填补旅游项目单一的缺点,而且会促进当地的物资交流,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对当地旅游业进行有效宣传。
  (二)树立品牌意识,丰富旅游产品,打造专题旅游项目,成立藏传佛教文化展览室。
  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创新,优化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旅游品牌的打造需要强化当地以宗教文化为主的资源特色,并重视宗教文化的发掘和包装。夏河县宗教文化旅游立足于以拉卜楞寺为主的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及少数民族特色项目的发展,所以打造夏河县旅游品牌一是要保护当地宗教文化,传播宗教文化,扩大以拉卜楞寺为主的藏传佛教寺院为载体的文化影响力,如提高晒佛节、娘乃节等节日的声誉度,成立藏传佛教文化载体展览馆,并配备专业的讲解人员;二是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参与性,积极打造专题旅游项目,在当地还尚未建立以藏族风情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村,实属旅游产品开发的一大空缺,这点可以借鉴云南、湖北等少数民族旅游区的发展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夏河县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旅游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完善游客最基本的生活必需设施,在景区增加公厕数量;建立完善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包括多景区之间交通路线的衔接贯穿、专业旅游车辆服务及道路畅通保障。其次提升藏区酒店、特别是主题酒店的服务质量,酒店是为旅游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务的场所,而主题酒店,尤其是草原上的蒙古包式客栈,不仅是一个为旅客服务的地方,更是一个藏族文化的传播中心,它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民俗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的途径。客栈和酒店是旅游者临时居住场所,除了各种服务设施要求清洁、实用,使游客有舒适、愉快、安全的感觉之外,亦要由内而外体现藏族的民俗建筑和宗教文化,对游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是人们追求精神健康与娱乐生活的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主题酒店和客栈的服务不但需要为旅游者提供功能性需要,而且更需要为游客提供别样的旅游体会,即要享受令人难以忘怀的夏河宗教文化旅游体验经历。
  (四)强化政府规划职能,完善旅游体制建设。
  创建新的旅游管理体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首先以游客为本,以服务为遵旨,将游客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效完善各项管理机能,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导游讲解服务、酒店及出租车等行业的管理。其次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在优胜略汰中使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让当地旅游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夏河县旅游局对旅游方面的管理也无法全部包揽,需要当地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城建局的参与、旅游交通的完善需要交通局负责,还有文化局、工商局等,只有各部门间充分协调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当地旅游管理有序快速发展。
  (五)加强宣传,建立夏河旅游专题网站,实现夏河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夏河宗教文化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要在其市场引导的前提下实现统一规划,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规划和品牌的营造,强化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包装,将网络化的信息宣传和营销有效利用,扩大旅游市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官方旅游专题网站,夏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急需一个专业的网络化信息网站,整合旅游资源详细情况,为游客规划专业的旅游线路,介绍特色的民族风俗和民族特色产品的具体情况,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夏河旅游,有目的的理性消费,广传藏传佛教文化;当地政府宣传和民间宣传要两手同抓并形成合力,乘上信息化、网络化的马车,将具有自身优势的信息充分传达出去,如同拉卜楞寺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一样,让夏河县的旅游品牌逐渐升级,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心中向往的圣地。
  参考文献:
  [1]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恭城红岩新村为例》,吴忠军,邸平伟主编:《中国民族旅游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05-111页
  [2]王亚欣,刘玉春:《宗教文化旅游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
  [3]丹曲:《藏传佛教文化论稿》,兰州:民族出版社2010年3月版
  [4]代莹:《夏河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杨二俊:《藏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夏河拉卜楞镇为例》,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注释:
  ①王亚欣,刘玉春:《宗教文化旅游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第23页
  ②柴生祥主编:《甘肃民族工作概览》,兰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第381页
  作者简介:
  1.王玉桃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 学士学位 研究实习员
  2.马福全 兰州市电力修造有限公司 学士学位 助理工程师
其他文献
联合国一专家小组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将会破坏现今生存在地球上最寒冷地区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更持久的干旱,更猛烈的降雨和洪水灾
摘要: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纠纷解决机制,限制公权力侵害,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但在现实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拟对此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完善行政复议制度。  关键词:现实不足;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0-01  一、现实不足  (一)行政复议机构不统一,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
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生作画时要强调认真观察,同时自身应具备高超的绘画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去观察,多给学生作业练习的时间,还可组成美术兴趣小组进行活动教学。这样,就能培养
科学传播(SciCom)是一个实践与研究的成长区域。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传播活动、课程和从业者的数目都在稳步增加。但是,科学传播究竟是什么?它在何种方式上不同于公众的科学意识、
【正】 “异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如果我们离开具体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异化,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本来,“异化”在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那里,都有很不相同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
<正> 理由在《早熟的定型》(《人民文学》1987年10期)一文中指出: “改革文学”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常常听说生活中的改革者身陷重围,纷纷落马,如果“改革文学”却平安无恙,反倒成了怪事。那些所向披靡的“改革文学”,大多是激扬讴歌,文学的批判功能十分弱化,这是“改革文学”过早定型的又一征兆。于是,
<正> 文艺的本质性特征是什么?以群同志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无保留地引用了别林斯基的名言:“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编者接着阐发说:文艺“也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但不是以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对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或自然景物的描绘,特别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简言之,文艺的本质性特征在其形象性。显然,这是与《原理》的方法论即简单反映论相通的:既
上海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经历了海关邮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的几度沧桑。新中国诞生后,人民邮政的发展日新月异。1999年邮电分营后,独立运行的上海邮政开辟了发展的新
部队政治干部是部队政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政治工作的作用和效果。习主席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对党绝对忠诚、聚焦打仗有力、作风形象良好的政治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