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增强,这其中既有硬实力的增强,同时也包括软实力的增强。不过,笔者认为我国硬实力的增长与软实力的增长不太成比例,前者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致使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平等和不协调的现象。于是,如何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就变得现实而迫切。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形象在当下这个时代就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了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公共外交 国家形象 《泊客中国》
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淡色中国》一文中就说到,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紧密相关。①在过去近30年中,中国的变化太快,以致于“中国形象”难以适应中国现实变化的速度。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落伍的观念、固执的偏见和一味的恐惧,如“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等。这种状况会削弱中国的国际信任度,也妨碍中国正确判断哪些是国际社会对自己的善意批评,哪些是恶意攻击。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塑造国家形象以及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即如何掌控“形象主权”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的国家形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手段是最有效、最广泛、最深入的,而这同时也是公共外交的手段之一。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何谓“国家形象”?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的政治史学家修昔底德就曾论及雅典城邦对“荣誉”和“威望”的追求,他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对安全、荣誉和私利的追求是它的本性。②国际政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把国家形象看作是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威武强大的形象,其目的并非为了获得某种具体的实际利益,而是追求这种形象给它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并引以为乐。③在研究国家形象的中国学者中,大部分都是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专家,比如徐小鸽教授就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剖析国家形象,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韩方明教授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就是力图将零碎的、片面的形象识别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国家形象,这也是公共外交的根本理论使命。④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注重客观的物质层面,后者强调主观的认知和价值层面,国家形象不能脱离国家利益而独立存在。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家,谋求国家利益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优化自己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公众对本国实力增长后的信任和理解。
二、国家形象塑造离不开大众传媒
呈现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多是被西方媒体妖魔化报道后所形成的负面形象,“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独裁统治等形象在国际社会流传。但相反的是,在中国人自己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美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理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都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然而,内外形象的反差之大,说明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内外形象的反差,特别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放心,即负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与传播,中国作为一个东方的文明大国应该如何应对?是主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塑造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国家形象——即通过自塑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国家形象的宣传;还是被动的等待外国媒体通过带有偏见性的报道来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即他塑,不积极地进行本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而是放手由外媒来通过他们的报道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亦或是将二者相结合——即合塑,利用媒介事件,联合国内外媒体来共同塑造形象,并将其广泛传播?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国家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大众传媒。
天津电视台《泊客中国》栏目创建于2006年6月,是目前国内电视媒体中第一部将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工作集结成册的双语人文纪录片。通过这个栏目可以表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热爱,也让中国人通过他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以开放的视角记录和诠释不同的理念,让优秀的文化相互欣赏,让不同国家的人彼此关怀,表现了开放与包容的大国气质。第二,从主持人的视角出发,围绕人、事、情的故事线索展开记录,用画面传达细腻的情感,以情牵人,以情动人,形成《泊客中国》自己独有的讲述语汇。同时,该纪录片的传播途径很广泛,2006年6月开播,2007年6月6日在天津卫视播出。2009年5月27日在国际频道对北美地区播出。主要针对的是普通的公众,而并非是那些精英和智库人士,这样就有利于拥有更大数量的受众基础。纪录片《泊客中国》获得了“2010中国纪录片年度栏目”大奖。评委们给出的评价是:“《泊客中国》表现了生活工作在中国的老外们的游子之意,刻画出了他们对华夏大地特有的深厚细腻的他乡之情,作为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但却拥有国际化的视野,用视听语言的交流打破不同文明的沟通障碍,围绕人、事、情的故事线索,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手法展开记录,书写真实生活。”⑤
通过对纪录片《泊客中国》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它背后的话语意义——与世界的紧密联系。首先,从人称上来说,主持人尹畅在片中以角色带入的模式融入故事的叙事结构和人物情感的逻辑线索。视点方面则是选择主观的视角和客观的视角相结合,即主持人尹畅的客观叙述与采访拍摄对象的主观表达的结合。在结构方面,即该记录片的线索是跟随上百位泊客的脚步走遍中华大地,用镜头记录着这些外国友人在中国的故事。整个纪录片的语态采用的是主持人旁白、具有人文关怀的画外音以及拍摄对象赋有真实情感且自然流露的话语。纪录片的内容本身也包含了许多特别的话语符号,例如在《爱睁开了眼睛》这一集中,德国女孩萨布瑞亚和中国西藏的盲童们的互动所代表的话语意义便是中德人民的友好往来;神秘的东方语言与用指尖阅读世界的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则表达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融;藏区政府的支持以及盲童以及盲童父母的热情期待和真心感谢,歌唱带有赞美之意的藏歌更是将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塑造了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人文美、包容美、真善美的形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进行公共外交确实能够对本国形象的塑造带来预想的良好效果,也能在更广范围以及更深层次地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形象主权”的掌控
如果说,纪录片《泊客中国》以自塑的形式,即主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塑造国家形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泊客中国》颁奖盛典则是以合塑的形式,即通过媒介事件,联合国内外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塑造。媒介事件是指对媒体受众来说是事先策划的,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和象征意义的活动,它是一国塑造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外交行为。那么《泊客中国》颁奖盛典正是以中国媒体为主,联合外国媒体共同策划的媒介事件。因为自塑国家形象的方式,会因中国的大众传媒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国外受众对中国媒体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将其传播效果发挥到最大最好。那么,选择与国外的媒体合作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国外的受众熟悉、了解、更大程度上相信本国的媒体,同时利用国外媒体在各国的传播优势,可以扩大传播的范围,也更易于国外受众接受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
2009年11月14日,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国际频道联袂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全球同步直播“中国因你而美丽——2009《泊客中国》盛典”。由天津卫视、国际频道联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daily、今晚报、搜狐网等权威媒体机构评选出感动中国的12位外国友人的一项大型活动。这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以“感动中国的外国人”为主题的颁奖盛典。2010年9月20日由天津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协办的“‘中国因你更美丽’——2010《泊客中国》颁奖典礼”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隆重举行。整场晚会盛况于10月2日通过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和国际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卫视美洲台面向全球播出。2011年10月30日由天津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特别支持的第三届“中国因你更美丽”——2011《泊客中国》颁奖盛典在北京香格里拉嘉里中心隆重举行,11位泊在中国的异乡“文化行者”获得殊荣。整场晚会已通过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和国际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卫视美洲台以及新浪网、北方网面向全球播出。这三年的颁奖盛典都凸显了这样几个特点——所颁发的奖项获得者均为外国人、均是以感动中国为主题、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与参与。通过策划与实施这类媒介事件,解决了主要依靠中国媒体塑造并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所带来的局限性问题,让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被塑造”的尴尬境界中脱离出来,转而主动出击,国内外媒体强强联手,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全世界人民更加真实、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认可中国。
结语
中国国内的媒体主动对本国形象进行塑造,在塑造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真实、全面,以增强媒体自身的可信度以及权威性。同时,邀请外国媒体参与到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借他们在国外的传播优势,将我们想要传播的内容与国外受众的接受喜好相结合,缓和、有说服力地塑造并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正确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不但能塑造出易于被民众接受的国家形象,还能够将其广泛而有效地传播,这对于一个国家顺利进行公共外交,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 著,谢德风 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商务印书馆,1985
③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7
④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8
⑤胡斌毅,《泊在中国的客:析天津电视台纪录片栏目〈泊客中国〉之创新》[J].《当代电视》,2011(7);53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公共外交 国家形象 《泊客中国》
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淡色中国》一文中就说到,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紧密相关。①在过去近30年中,中国的变化太快,以致于“中国形象”难以适应中国现实变化的速度。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落伍的观念、固执的偏见和一味的恐惧,如“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等。这种状况会削弱中国的国际信任度,也妨碍中国正确判断哪些是国际社会对自己的善意批评,哪些是恶意攻击。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塑造国家形象以及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即如何掌控“形象主权”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的国家形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手段是最有效、最广泛、最深入的,而这同时也是公共外交的手段之一。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何谓“国家形象”?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的政治史学家修昔底德就曾论及雅典城邦对“荣誉”和“威望”的追求,他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对安全、荣誉和私利的追求是它的本性。②国际政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把国家形象看作是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威武强大的形象,其目的并非为了获得某种具体的实际利益,而是追求这种形象给它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并引以为乐。③在研究国家形象的中国学者中,大部分都是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专家,比如徐小鸽教授就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剖析国家形象,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韩方明教授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就是力图将零碎的、片面的形象识别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国家形象,这也是公共外交的根本理论使命。④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注重客观的物质层面,后者强调主观的认知和价值层面,国家形象不能脱离国家利益而独立存在。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家,谋求国家利益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优化自己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公众对本国实力增长后的信任和理解。
二、国家形象塑造离不开大众传媒
呈现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多是被西方媒体妖魔化报道后所形成的负面形象,“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独裁统治等形象在国际社会流传。但相反的是,在中国人自己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美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理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都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然而,内外形象的反差之大,说明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内外形象的反差,特别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放心,即负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与传播,中国作为一个东方的文明大国应该如何应对?是主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塑造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国家形象——即通过自塑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国家形象的宣传;还是被动的等待外国媒体通过带有偏见性的报道来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即他塑,不积极地进行本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而是放手由外媒来通过他们的报道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亦或是将二者相结合——即合塑,利用媒介事件,联合国内外媒体来共同塑造形象,并将其广泛传播?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国家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大众传媒。
天津电视台《泊客中国》栏目创建于2006年6月,是目前国内电视媒体中第一部将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工作集结成册的双语人文纪录片。通过这个栏目可以表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热爱,也让中国人通过他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以开放的视角记录和诠释不同的理念,让优秀的文化相互欣赏,让不同国家的人彼此关怀,表现了开放与包容的大国气质。第二,从主持人的视角出发,围绕人、事、情的故事线索展开记录,用画面传达细腻的情感,以情牵人,以情动人,形成《泊客中国》自己独有的讲述语汇。同时,该纪录片的传播途径很广泛,2006年6月开播,2007年6月6日在天津卫视播出。2009年5月27日在国际频道对北美地区播出。主要针对的是普通的公众,而并非是那些精英和智库人士,这样就有利于拥有更大数量的受众基础。纪录片《泊客中国》获得了“2010中国纪录片年度栏目”大奖。评委们给出的评价是:“《泊客中国》表现了生活工作在中国的老外们的游子之意,刻画出了他们对华夏大地特有的深厚细腻的他乡之情,作为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但却拥有国际化的视野,用视听语言的交流打破不同文明的沟通障碍,围绕人、事、情的故事线索,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手法展开记录,书写真实生活。”⑤
通过对纪录片《泊客中国》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它背后的话语意义——与世界的紧密联系。首先,从人称上来说,主持人尹畅在片中以角色带入的模式融入故事的叙事结构和人物情感的逻辑线索。视点方面则是选择主观的视角和客观的视角相结合,即主持人尹畅的客观叙述与采访拍摄对象的主观表达的结合。在结构方面,即该记录片的线索是跟随上百位泊客的脚步走遍中华大地,用镜头记录着这些外国友人在中国的故事。整个纪录片的语态采用的是主持人旁白、具有人文关怀的画外音以及拍摄对象赋有真实情感且自然流露的话语。纪录片的内容本身也包含了许多特别的话语符号,例如在《爱睁开了眼睛》这一集中,德国女孩萨布瑞亚和中国西藏的盲童们的互动所代表的话语意义便是中德人民的友好往来;神秘的东方语言与用指尖阅读世界的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则表达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融;藏区政府的支持以及盲童以及盲童父母的热情期待和真心感谢,歌唱带有赞美之意的藏歌更是将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塑造了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人文美、包容美、真善美的形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进行公共外交确实能够对本国形象的塑造带来预想的良好效果,也能在更广范围以及更深层次地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形象主权”的掌控
如果说,纪录片《泊客中国》以自塑的形式,即主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塑造国家形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泊客中国》颁奖盛典则是以合塑的形式,即通过媒介事件,联合国内外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塑造。媒介事件是指对媒体受众来说是事先策划的,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和象征意义的活动,它是一国塑造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外交行为。那么《泊客中国》颁奖盛典正是以中国媒体为主,联合外国媒体共同策划的媒介事件。因为自塑国家形象的方式,会因中国的大众传媒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国外受众对中国媒体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将其传播效果发挥到最大最好。那么,选择与国外的媒体合作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国外的受众熟悉、了解、更大程度上相信本国的媒体,同时利用国外媒体在各国的传播优势,可以扩大传播的范围,也更易于国外受众接受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
2009年11月14日,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国际频道联袂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全球同步直播“中国因你而美丽——2009《泊客中国》盛典”。由天津卫视、国际频道联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daily、今晚报、搜狐网等权威媒体机构评选出感动中国的12位外国友人的一项大型活动。这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以“感动中国的外国人”为主题的颁奖盛典。2010年9月20日由天津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协办的“‘中国因你更美丽’——2010《泊客中国》颁奖典礼”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隆重举行。整场晚会盛况于10月2日通过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和国际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卫视美洲台面向全球播出。2011年10月30日由天津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特别支持的第三届“中国因你更美丽”——2011《泊客中国》颁奖盛典在北京香格里拉嘉里中心隆重举行,11位泊在中国的异乡“文化行者”获得殊荣。整场晚会已通过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和国际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卫视美洲台以及新浪网、北方网面向全球播出。这三年的颁奖盛典都凸显了这样几个特点——所颁发的奖项获得者均为外国人、均是以感动中国为主题、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与参与。通过策划与实施这类媒介事件,解决了主要依靠中国媒体塑造并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所带来的局限性问题,让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被塑造”的尴尬境界中脱离出来,转而主动出击,国内外媒体强强联手,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全世界人民更加真实、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认可中国。
结语
中国国内的媒体主动对本国形象进行塑造,在塑造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真实、全面,以增强媒体自身的可信度以及权威性。同时,邀请外国媒体参与到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借他们在国外的传播优势,将我们想要传播的内容与国外受众的接受喜好相结合,缓和、有说服力地塑造并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正确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不但能塑造出易于被民众接受的国家形象,还能够将其广泛而有效地传播,这对于一个国家顺利进行公共外交,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 著,谢德风 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商务印书馆,1985
③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7
④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8
⑤胡斌毅,《泊在中国的客:析天津电视台纪录片栏目〈泊客中国〉之创新》[J].《当代电视》,2011(7);53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