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有所养:农村老人年年在涨“退休金”
3月24日上午,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区鹏泉街道办事处朴务头村67岁的村民刘翠英老人拿着存折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政府每月又给俺涨了‘退休金’。40元在有钱人的手里不算钱,在农村老年人的手里,很管事。”莱芜市干去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市财政又拿出1000多万元给每人每月又涨了10元退休金。
在莱芜,像刘翠英老人享受如此待遇的达到12万人,占全市老年人近八成。据统计,2007年莱芜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6.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52%,总体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负担更重。为确保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7年5月份,莱芜市出台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办法》在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以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生活为目标;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市、区政府补贴为主,个人交费、镇村补助为辅;保障水平与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目前,全市50岁以上的26万适龄农村老人中,有21万参保,参保率达85%以上。全市65岁以上的参保老人从去年开始每人每月都能领取30元养老金,今年养老金又提高到40元。目前,全市参保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100%,实际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85%以上,其中65岁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做到了应保尽保。
“针对财政收入较为充盈的实际情况,今年莱芜市又决定将财政新增部分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其中农民‘退休金’每人每月涨10元。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明年争取再给农村老人每人每月涨10~20元‘退休金’。”市政府副市长张作平对记者说。
老有所居:城里乡里“一个样”
“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在旧社会像俺这样的孤寡老人,没人管没人问,只能是个要饭的主。现在政府把俺养起来,白吃自穿白住,真是党恩浩荡啊!”近日,记者在莱城区苗山镇敬老院采访时,75岁的孤寡老人董立玉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去年以来,在苗山镇像董立玉~样享受到党和政府温暖的五保老人已经达到100位。
把敬老院建设作为全镇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解决老人生活保障难。近年来,苗山镇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把实施“敬老院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本着“早立项、早开工、早入住”的原则,投资370万元,在水东路苏上坡村地段建起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高标准敬老院。敬老院分为居住区、办公区、生活区、健身娱乐区四个功能区,并配备完善了供水、供电、取暖、通信、医疗保障、电视机等设施,可安置160位老人。目前,160位五保老人全部搬入敬老院。
老有所医:同城乡老人一样“金贵”
原先,家住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董花园居委会的谷清胜老人,心里总有一个疙瘩解不开:按说,他算是城里人,可大多数城里人享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他却不在范围之内。更令他眼热的是,近两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的推广,农民一年只交10元钱,就可报销两至三万元的医药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头,哪头他与老伴都靠不上。前年老伴做了心脏手术花了7.5万元,一分也“报”不了,给孩子们增加了负担。
去年9月30日,72岁的谷清胜老人喜滋滋地领到了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证”,从此“看病吃药也能报销了”。老人家高兴地说:“上级党委、政府为我们办理医疗保险,既为我们自己解决了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也为儿女们减轻了压力,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参合受益程度,莱城区每年对5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对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等26种特殊慢性病的门诊医药费用,按就诊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报销,同时,资助五保户、低保户和特困人群免费参合,对享受合作医疗报销后仍有困难的特困农民,给予适当补助。
老有所为:余热在和谐社会中“传导”
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手脚麻利,谈吐朴实而富有哲理,这是钢城区辛庄镇退休干部张德春留给人的第一印象。3月25日,记者到张德春家采访时发现,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收拾得干净利落,前来咨询养生保健和小偏方的乡里乡亲络绎不绝。张德春虽不是学医出身,但他熟知400多味中草药,仅用一年就整理了5本有关药性的书和300多个小偏方,成为方圆几十里乡亲们不用花钱的“健康顾问”。
张德春今年68岁,2001年退休。虽是闲赋之年,但张德春一刻也闲不住,整天忙忙活活,生活有板有限,充实而又快乐。每天早上坚持快步走1小时,饭后到2分地的小菜园拾掇半小时,之后打开电视看健康讲座,用毛笔整理小偏方,同时接待群众来访。他的健康秘诀是:“管住嘴,放开腿,平常心,乐助人。”
退休后的几年里,他用自己学习掌握的健康知识和小偏方,治好了近百名群众的疑难杂症,但他从来不收一分钱,乡亲们也省了不少看病钱,都亲切地称他“好人张”。
张德春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用他的话说:“艺不压身,见一行就爱一行。”他不仅学医,还有一手木工绝活。尤其擅长打马扎。在他手里没有不成材的木头,好木头自不必说,小下脚料,就制成木楔。他把别人烧火的木头打成马扎,送给乡里乡亲。大伙称他是“交叉子外交”,谁家的马扎坏了也找他修,他走到哪里,修到哪里,谁见了他都亲热地拉住他的手往家里拽。他还练得一手好书法,每逢春节,他都要忙活十来天,为乡亲们免费写对联。他说:“我从年轻就学着做好事,20来岁时就是单位上的雷锋式好青年。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大事,为别人做些举手之劳的平凡小事与人方便与己快乐,何乐而不为!”
张德春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老干部、全国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去年7月份到济南南郊宾馆领取了“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奖牌。
老有所乐:在祥和中,散发着“夕阳”灿烂的光辉。
在莱芜市军休所记者看到,院内笔直的水泥路与精心修剪的红花绿树交相辉映,住宅楼高档气派,不远处的门球场上,十几位精神矍铄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身着运动服正在紧张地进行比赛,办公楼上,阅览室里,戴着老花镜的老干部正在认真地看书阅报,棋牌室、台球室,到处都有老干部们活动的身影。
现在全所共有离退休干部及无军籍职工82人,住房75套,面积8000平方米,办公楼1100平方米,军休活动中心5000平方米,为了让军休干部晚年文体活动充实,所里对办公楼进行了装修策划,设置了军休干部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阅览室、卫生室、接待室、多功能会议厅等,并购置了活动设施,现老干部室内活动面积达到 800多平方米,活动设施达30余件。老干部们高兴地说:“在军休所,我们老年人不但真正得到了实惠,而且真正享受了精神的愉悦。”
在莱芜,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也无论在农村还是社区,晨练的队伍中,都活跃着老年人矫健的身影,乐曲声中,飞旋着老年人青春般的舞步;运动场上少不了老年人的金牌……他们在祥和的气氛中,散发着“夕阳”灿烂的光辉。
2007年12月21日,是河北省沧州经济开发区创业者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举行的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20周年大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向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授牌,标志着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正式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
“这是沧州经济开发区乃至全市科技工作的一件大事,沧州经济开发区从此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沧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海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拿到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这块金字招牌,意味着沧州开发区可以在更高的创新战略平台上,向着全市科技先导区的目标阔步前进。
孵化企业也孵化自己
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由沧州经济开发区于2000年创办,是首批省级孵化器之一。多年来,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业中心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重点扶持了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孵化面积160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11家,其中在孵企业82家,已经“毕业”的29家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1.48亿元,工业产值实现1.35亿元,上缴税金35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
然而,市科技创业中心经历的并不是坦途,成立后最初的孵化场所就是租来的一个大的废锅炉房,经过改造之后,中心工作人员满腔热情地在里面开始了创业历程。尽管面临资金、场地等种种困难,但从管委会领导到工作人员一直都对办好孵化器充满信心。因为,很多研究表明,多数失败的中小企业,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失败是可以避免的。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新建小企业5年的存活率,不经孵化器培育的将有80%破产?而经过企业孵化器培育的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的只占14%~20%。孵化器可以通过提供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场地,实现通讯与网络办公等方面设施的共享。通过系统地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给企业提供优越的创业环境。同时,国内其它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方向是正确的。
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在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支撑下,走过了最艰苦的日子。几年来,创业中心制定了一系列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其解决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难题,打造适宜的创业环境,降低企业风险。在成功孵化出一批批企业的同时,创业中心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
2006年6月,总投资近6000万元的市科技创业中心大厦投入使用。这座大厦具有科技企业孵化、出口产品展览,项目审批、客商服务和接待等多种功能。它的落成,标志着沧州开发区乃至我市对客商的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在落成典礼上,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希望市科技创业中心在硬件设施趋于完善的同时,加强孵化器的软环境建设,为孵化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多元化服务。同时,他祝愿市科技创业中心办成省级一流的孵化器,并争取早日加入到国家级创业中心的行列。
仅仅过去一年半的时间,沧州开发区人就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这一步完美的跨越。
融入国家科技创业核心团队
由省级到国家级的这一步跨越,绝不是更换一下名字这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沧州开发区人对此有着深刻认识。沈海生说:“此次获批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使我们有机会融入国家科技创业核心团队,不仅能够近水楼台地分享国家对科技创业事业的政策支持,而且对我市科技招商、搭建创新平台工作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他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伴随着草根型技术企业的崛起,实施经济超越战略,优先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打造企业集群创新环境,已是时代大势所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面对众多创新企业群体的需求驱动,以创业中心为代表的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迎来了振兴和发展的历史机遇。今年,国务院明确了大力扶植科技孵化器事业的国家财政义务,将继续增加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今后每年将获得科技部及省科技厅的定向资金和项目支持。
事实上,这一观点在创业中心跨入国家级还不到一月的时间里已经被生动地印证。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张力告诉记者,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留归人员管理中心、清华大学启迪中心等科研机构和人才管理机构已主动找上
门来寻求合作,并初步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吸引了这么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关注,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张力介绍,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国家科技创业核心团队,市科技创业中心已与科技部火炬中心达成了共建意向,通过火炬中心的牵线搭桥,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集团等“国家队”成员建立密切、畅通的联系,并争取国家有关资金的扶持。
站在国家级的崭新高度,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将成为沧州市沿海强市战略实施中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张力认为,港口拉动是沿海经济发展的龙头,沧州开发区作为港口的战略腹地,适宜进行科技研发,发展科技产业,能够与港口形成互动,成为支撑沧州沿海经济发展的坚固基石。
播下希望的种子
跨入国家级,对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是一种机遇,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带来一种巨大压力。张力介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牌子不是“终身制”,进入国家级,也就意味着将来要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考核,一旦搞不好,将随时可能被摘牌。
有压力就有动力。据介绍,市科技创业中心将瞄准国际国内先进的孵化器,引入现代管理和服务理念,引入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引入民营资本,引导科技和产业力量向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今后,他们将在培育孵化电子信息和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的同时,集中加快建设一批面向新节能减排需求、面向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企业;加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一批面向民生需求、面向文化创意产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企业。
沧州靖烨科技园是市科技创业中心引入民营资本建设的一个集科技研发、创业辅导、智能化个性厂房及蓝领生活社区于一体的和谐创意园区,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100多家创业企业入驻。它既是创业中心孵化面积的强力补充,也是开发区在涵养税源、向空中要地等方面的有益尝试。
沧州靖烨科技园董事长苏志刚介绍,科技园实质上是创业中心服务的一个外延项目,在科技园中,企业可以享受到的是“大物业”意义上的全方位服务。他进一步的解释让我们对“全方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入驻企业对于研发和生产场所愿意买就买,愿意租就租;企业有资金困难,园区可帮其贷款,也可以资金入股;园区可以为企业的提供统一的产品销售平台;可以整合园区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国家鼓励创业、创新,但这需要人才。有了科技园,就不愁引不来科技型人才。我相信园区建成后,就会有一批‘电脑加人脑’的企业进来。”谈起园区未来的发展,苏志刚踌躇满志,他说:“我不期待科技园引入的企业100%都能孵化成功,只要有10%的成功率,园区就会从中赢利。”
沧州开发区人正播下希望的种子,在新的发展高度,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期待在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传播创新文化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3月24日上午,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区鹏泉街道办事处朴务头村67岁的村民刘翠英老人拿着存折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政府每月又给俺涨了‘退休金’。40元在有钱人的手里不算钱,在农村老年人的手里,很管事。”莱芜市干去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市财政又拿出1000多万元给每人每月又涨了10元退休金。
在莱芜,像刘翠英老人享受如此待遇的达到12万人,占全市老年人近八成。据统计,2007年莱芜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6.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52%,总体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负担更重。为确保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7年5月份,莱芜市出台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办法》在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以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生活为目标;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市、区政府补贴为主,个人交费、镇村补助为辅;保障水平与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目前,全市50岁以上的26万适龄农村老人中,有21万参保,参保率达85%以上。全市65岁以上的参保老人从去年开始每人每月都能领取30元养老金,今年养老金又提高到40元。目前,全市参保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100%,实际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85%以上,其中65岁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做到了应保尽保。
“针对财政收入较为充盈的实际情况,今年莱芜市又决定将财政新增部分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其中农民‘退休金’每人每月涨10元。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明年争取再给农村老人每人每月涨10~20元‘退休金’。”市政府副市长张作平对记者说。
老有所居:城里乡里“一个样”
“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在旧社会像俺这样的孤寡老人,没人管没人问,只能是个要饭的主。现在政府把俺养起来,白吃自穿白住,真是党恩浩荡啊!”近日,记者在莱城区苗山镇敬老院采访时,75岁的孤寡老人董立玉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去年以来,在苗山镇像董立玉~样享受到党和政府温暖的五保老人已经达到100位。
把敬老院建设作为全镇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解决老人生活保障难。近年来,苗山镇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把实施“敬老院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本着“早立项、早开工、早入住”的原则,投资370万元,在水东路苏上坡村地段建起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高标准敬老院。敬老院分为居住区、办公区、生活区、健身娱乐区四个功能区,并配备完善了供水、供电、取暖、通信、医疗保障、电视机等设施,可安置160位老人。目前,160位五保老人全部搬入敬老院。
老有所医:同城乡老人一样“金贵”
原先,家住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董花园居委会的谷清胜老人,心里总有一个疙瘩解不开:按说,他算是城里人,可大多数城里人享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他却不在范围之内。更令他眼热的是,近两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的推广,农民一年只交10元钱,就可报销两至三万元的医药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头,哪头他与老伴都靠不上。前年老伴做了心脏手术花了7.5万元,一分也“报”不了,给孩子们增加了负担。
去年9月30日,72岁的谷清胜老人喜滋滋地领到了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证”,从此“看病吃药也能报销了”。老人家高兴地说:“上级党委、政府为我们办理医疗保险,既为我们自己解决了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也为儿女们减轻了压力,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参合受益程度,莱城区每年对5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对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等26种特殊慢性病的门诊医药费用,按就诊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报销,同时,资助五保户、低保户和特困人群免费参合,对享受合作医疗报销后仍有困难的特困农民,给予适当补助。
老有所为:余热在和谐社会中“传导”
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手脚麻利,谈吐朴实而富有哲理,这是钢城区辛庄镇退休干部张德春留给人的第一印象。3月25日,记者到张德春家采访时发现,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收拾得干净利落,前来咨询养生保健和小偏方的乡里乡亲络绎不绝。张德春虽不是学医出身,但他熟知400多味中草药,仅用一年就整理了5本有关药性的书和300多个小偏方,成为方圆几十里乡亲们不用花钱的“健康顾问”。
张德春今年68岁,2001年退休。虽是闲赋之年,但张德春一刻也闲不住,整天忙忙活活,生活有板有限,充实而又快乐。每天早上坚持快步走1小时,饭后到2分地的小菜园拾掇半小时,之后打开电视看健康讲座,用毛笔整理小偏方,同时接待群众来访。他的健康秘诀是:“管住嘴,放开腿,平常心,乐助人。”
退休后的几年里,他用自己学习掌握的健康知识和小偏方,治好了近百名群众的疑难杂症,但他从来不收一分钱,乡亲们也省了不少看病钱,都亲切地称他“好人张”。
张德春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用他的话说:“艺不压身,见一行就爱一行。”他不仅学医,还有一手木工绝活。尤其擅长打马扎。在他手里没有不成材的木头,好木头自不必说,小下脚料,就制成木楔。他把别人烧火的木头打成马扎,送给乡里乡亲。大伙称他是“交叉子外交”,谁家的马扎坏了也找他修,他走到哪里,修到哪里,谁见了他都亲热地拉住他的手往家里拽。他还练得一手好书法,每逢春节,他都要忙活十来天,为乡亲们免费写对联。他说:“我从年轻就学着做好事,20来岁时就是单位上的雷锋式好青年。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大事,为别人做些举手之劳的平凡小事与人方便与己快乐,何乐而不为!”
张德春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老干部、全国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去年7月份到济南南郊宾馆领取了“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奖牌。
老有所乐:在祥和中,散发着“夕阳”灿烂的光辉。
在莱芜市军休所记者看到,院内笔直的水泥路与精心修剪的红花绿树交相辉映,住宅楼高档气派,不远处的门球场上,十几位精神矍铄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身着运动服正在紧张地进行比赛,办公楼上,阅览室里,戴着老花镜的老干部正在认真地看书阅报,棋牌室、台球室,到处都有老干部们活动的身影。
现在全所共有离退休干部及无军籍职工82人,住房75套,面积8000平方米,办公楼1100平方米,军休活动中心5000平方米,为了让军休干部晚年文体活动充实,所里对办公楼进行了装修策划,设置了军休干部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阅览室、卫生室、接待室、多功能会议厅等,并购置了活动设施,现老干部室内活动面积达到 800多平方米,活动设施达30余件。老干部们高兴地说:“在军休所,我们老年人不但真正得到了实惠,而且真正享受了精神的愉悦。”
在莱芜,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也无论在农村还是社区,晨练的队伍中,都活跃着老年人矫健的身影,乐曲声中,飞旋着老年人青春般的舞步;运动场上少不了老年人的金牌……他们在祥和的气氛中,散发着“夕阳”灿烂的光辉。
2007年12月21日,是河北省沧州经济开发区创业者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举行的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20周年大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向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授牌,标志着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正式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
“这是沧州经济开发区乃至全市科技工作的一件大事,沧州经济开发区从此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沧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海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拿到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这块金字招牌,意味着沧州开发区可以在更高的创新战略平台上,向着全市科技先导区的目标阔步前进。
孵化企业也孵化自己
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由沧州经济开发区于2000年创办,是首批省级孵化器之一。多年来,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业中心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重点扶持了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孵化面积160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11家,其中在孵企业82家,已经“毕业”的29家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1.48亿元,工业产值实现1.35亿元,上缴税金35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
然而,市科技创业中心经历的并不是坦途,成立后最初的孵化场所就是租来的一个大的废锅炉房,经过改造之后,中心工作人员满腔热情地在里面开始了创业历程。尽管面临资金、场地等种种困难,但从管委会领导到工作人员一直都对办好孵化器充满信心。因为,很多研究表明,多数失败的中小企业,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失败是可以避免的。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新建小企业5年的存活率,不经孵化器培育的将有80%破产?而经过企业孵化器培育的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的只占14%~20%。孵化器可以通过提供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场地,实现通讯与网络办公等方面设施的共享。通过系统地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给企业提供优越的创业环境。同时,国内其它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方向是正确的。
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在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支撑下,走过了最艰苦的日子。几年来,创业中心制定了一系列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其解决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难题,打造适宜的创业环境,降低企业风险。在成功孵化出一批批企业的同时,创业中心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
2006年6月,总投资近6000万元的市科技创业中心大厦投入使用。这座大厦具有科技企业孵化、出口产品展览,项目审批、客商服务和接待等多种功能。它的落成,标志着沧州开发区乃至我市对客商的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在落成典礼上,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希望市科技创业中心在硬件设施趋于完善的同时,加强孵化器的软环境建设,为孵化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多元化服务。同时,他祝愿市科技创业中心办成省级一流的孵化器,并争取早日加入到国家级创业中心的行列。
仅仅过去一年半的时间,沧州开发区人就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这一步完美的跨越。
融入国家科技创业核心团队
由省级到国家级的这一步跨越,绝不是更换一下名字这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沧州开发区人对此有着深刻认识。沈海生说:“此次获批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使我们有机会融入国家科技创业核心团队,不仅能够近水楼台地分享国家对科技创业事业的政策支持,而且对我市科技招商、搭建创新平台工作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他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伴随着草根型技术企业的崛起,实施经济超越战略,优先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打造企业集群创新环境,已是时代大势所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面对众多创新企业群体的需求驱动,以创业中心为代表的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迎来了振兴和发展的历史机遇。今年,国务院明确了大力扶植科技孵化器事业的国家财政义务,将继续增加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今后每年将获得科技部及省科技厅的定向资金和项目支持。
事实上,这一观点在创业中心跨入国家级还不到一月的时间里已经被生动地印证。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张力告诉记者,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留归人员管理中心、清华大学启迪中心等科研机构和人才管理机构已主动找上
门来寻求合作,并初步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吸引了这么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关注,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张力介绍,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国家科技创业核心团队,市科技创业中心已与科技部火炬中心达成了共建意向,通过火炬中心的牵线搭桥,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集团等“国家队”成员建立密切、畅通的联系,并争取国家有关资金的扶持。
站在国家级的崭新高度,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将成为沧州市沿海强市战略实施中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张力认为,港口拉动是沿海经济发展的龙头,沧州开发区作为港口的战略腹地,适宜进行科技研发,发展科技产业,能够与港口形成互动,成为支撑沧州沿海经济发展的坚固基石。
播下希望的种子
跨入国家级,对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是一种机遇,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带来一种巨大压力。张力介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牌子不是“终身制”,进入国家级,也就意味着将来要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考核,一旦搞不好,将随时可能被摘牌。
有压力就有动力。据介绍,市科技创业中心将瞄准国际国内先进的孵化器,引入现代管理和服务理念,引入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引入民营资本,引导科技和产业力量向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今后,他们将在培育孵化电子信息和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的同时,集中加快建设一批面向新节能减排需求、面向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企业;加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一批面向民生需求、面向文化创意产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企业。
沧州靖烨科技园是市科技创业中心引入民营资本建设的一个集科技研发、创业辅导、智能化个性厂房及蓝领生活社区于一体的和谐创意园区,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100多家创业企业入驻。它既是创业中心孵化面积的强力补充,也是开发区在涵养税源、向空中要地等方面的有益尝试。
沧州靖烨科技园董事长苏志刚介绍,科技园实质上是创业中心服务的一个外延项目,在科技园中,企业可以享受到的是“大物业”意义上的全方位服务。他进一步的解释让我们对“全方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入驻企业对于研发和生产场所愿意买就买,愿意租就租;企业有资金困难,园区可帮其贷款,也可以资金入股;园区可以为企业的提供统一的产品销售平台;可以整合园区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国家鼓励创业、创新,但这需要人才。有了科技园,就不愁引不来科技型人才。我相信园区建成后,就会有一批‘电脑加人脑’的企业进来。”谈起园区未来的发展,苏志刚踌躇满志,他说:“我不期待科技园引入的企业100%都能孵化成功,只要有10%的成功率,园区就会从中赢利。”
沧州开发区人正播下希望的种子,在新的发展高度,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期待在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传播创新文化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