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1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早在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第二年向教育部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诸如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务都将由公共组织来承担,公共事务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也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极大的发展空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正是这一新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在全国首先招收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至2003年底,短短4年间,我国已有220多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尽管发展迅速,但由于其专业建设的时间较短、速度过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
  目前,河南高校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有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教育学院等,笔者在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导师曾组织学生分别对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作了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本专业及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教学情况的看法,以及对本专业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共分发436份,收回412份,有效性达94%。在调查问卷中,其中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本专业改革当前最迫切需要从哪个方面下手”,统计结果为34%的学生选择专业特色,25%的学生选择课程设置,16%的学生选择专业培养模式,10%的学生选择师资力量,15%的学生分别选择就业、考研和其他。这说明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在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模式和师资力量存在着很大不足。
  
  (一)专业特色不明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教育部在对公共事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规定中,涉及科教文卫等多个公共事业部门。很多高校教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的认识还不清晰。比如说我系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70%以上的学生都是调剂过来的,他们大多数都不了解本专业,认为自己什么都在学,却什么都不专业。因此,在就业时,社会上很多单位不知本专业,或者不清楚本专业的学生能干什么,他们往往认为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是专业人才,没有实在的技术,而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从而造成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
  
  (二)教学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范还不成熟,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还没有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教学培养模式不够开放,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有的高校是教师自身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却缺乏实践经验,有的高校是实习基地缺乏,即便有的建立了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也只是一种形式,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培养模式都是单一的理论教学,这都使得许多院校在专业培养上没有实现与公共事业的接轨。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内容,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扩充知识结构,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不利于学生把握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课程设置体系比较庞杂,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没有理顺。
  
  (四)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的突出问题表现为部分教材编写不规范,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有的教材只是摘录了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教材的内容,教材的滞后难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的进行。
  很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是自己学校原有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别的或相近专业转过来的,这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整体的了解。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确立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比如说我系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最初的培养方向是会展管理,但从学生的就业率可以看出,会展管理人才在中原地区的需求比较小,于是我系及时地把专业培养方向调整为财务管理。
  
  (二)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各高校要不断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种形式培养模式。学校除了安排一些理论课外,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社区服务项目,到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等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团体如妇联、青联等单位进行实习,从而增加学生阅历,丰富学生实践。
  
  (三)优化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为核心,并和其它管理学课程有机配置,处理好主干课与选修课、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
  程中,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充分体现本专业综合性的特征。
  
  (四)加强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教材建设工作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组织和开展教材建设,专业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吸收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人员参加或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非书本资料,如光盘、电子教材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并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可以从公共部门聘请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还可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跨学校聘请专业教学人才,从而充实专业师资力量。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会日益增长,这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显现自己的特色,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不断研究的常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
  [2]郑文范等.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3]李燕凌,唐玉风.100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4]李燕凌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6).
  [5]张晓霞,李春茂.高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6]李笑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7]宋桂芝.关于公共事業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与设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8]王敏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其他文献
在新的教育新政下如何提高有效教育,笔者就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rn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rn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
贫困学生群体是每个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较一般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承受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而且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因而更易出现自卑、自尊心强、封闭、嫉妒等心理问
摘要: 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怎样进行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在生物学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 生物学探究性实验
该文通过在Ka波段对具体的多通道收/发共用系统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毫米波系统空间泄漏与通道耦合的分析、测试及计算的方法,并讨论了解决系统电磁干扰问题的可能措施。
空间想象力对科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的精神基础,是创造者成功的奇妙。人类的创造活动好比神往的想象之花,这是一条人类在世界科学发展、创造规律,在各
分析了制定空间信息数据交换格式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组基于矢量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对实施对策阐述了一些看法。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该文旨在从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注重对学生有关图学方面诸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分析学习活动中影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各种因素。同时
该文对空间斜置弹簧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空间斜置弹簧的振动可看成一个摆振和一个直线振动的合成,并给出了其恢复力的计算公式。
利用GIS技术建立满足甘肃少数民族人口重心研究的图形数据库和人口统计数据库,计算各主要民族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制作人口重心移动专题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人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