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亩生态茶山里的百岁香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第一次喝到百岁香。
  学茶十年,尝过的茶味浮掠过干,至今,第一次尝到的百岁香茶味都鲜活,那是补充了味觉空白的独特茶味,专属于那片三百亩茶山的百岁香味。
  深入到生长环境才能是最好的了解之道,于人于物皆如此。笃信这个道理,走一趟百岁香的茶山势在必行。戊戌年春五月,武夷山洋墩岩生态茶山行终成。洋墩岩,位于“岩茶第一镇”武夷山星村镇的前兰村,海拔700多米的山顶上。
  上山那天,天气晴好。做茶的季节总是和天气抢饭吃,家家户户都抢着在好天气里多做些茶。原本只容一部车通行的山间安静小路,做茶季节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繁忙的日子。一路上交汇车走走停停,从山脚到茶山原本+五分钟的路程走了尽半个小时。在丘陵地貌的武夷山,十五分钟的山路已足以“离尘”,将人群和杂音抛诸脑后。
  这一路的风景或者说是自然风貌,也是从有人迹到荒芜,植被比预想的丰富许多。半山腰处有山泉水蓄起的水塘,一汪水澄碧安静,洗涤着入山时一颗慌张而喧嚣的心。继续前行,层层叠翠的竹林扑面而来,风里携着茶季漫山的茶香和竹子的青翠,浅浅一口,已心醉。
  当甩过最后的几个大弯,掩映在一片茂林修竹里的茶厂出现在眼前。这片山头海拔最高的一个茶厂,被茶山包围,方圆三里人迹稀少。茶厂里飘出的几缕炊烟,将虚晃的大脑拉回烟火的人间。
  “每年,也只有在做茶时候茶厂才这么热闹。平时,山上见不到几个人影。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刚来茶厂那时候,夜里我一个人都不敢开车下山。”茶厂管事的德哥是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退伍军人,带我们参观茶厂时,随意的和我们聊着。“刚你们也看到了,这一路,草木太多,在青桶里、楼梯间看到蛇都是常事。”闻蛇色变的我倒吸了一口冷气。
  “前几天刚做出的几款百岁香毛茶,一起试试。”在一楼的评茶室里,茶山的主人豌豆姐带我们尝新鲜的百岁香毛茶。
  百岁香喝了四五年,毛茶还是第一次喝。虽然夭气欠佳,但喝到的五款百岁香毛茶的质量都尚算稳定,和成品茶比起来,毛茶的香高锐而不腻味,清雅的兰花香带着甜味,茶汤的鲜爽度也极高,有木质感,尾水甜润,香气和滋味的品种特征都十分突出。
  干茶香、杯盖香、挂杯香、每一道茶汤的滋味,叶底的余味……我在每一口毛茶里,寻觅着百岁香成品茶影子。思考着毛茶到成品茶的滋味转化,精制焙火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天气、山场、制作者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毛茶不宜多饮,三巡后起身上山。茶山以丫字型将茶厂包围。正前方的山脚是一亩多地的老丛水仙,茶树树冠两米多高,顺着老丛水仙茶园旁的石阶向上一直到山顶是30多亩的肉桂。正后方连绵的山坡上是全部种植水仙,面积达110多亩,茶树树龄有40多年。左边的山坳里,顺着山体缓缓而上的一片茶山就是百岁香了。在洋墩岩300多亩的茶山里,这片60多亩的百岁香茶山位置最佳,两山之间,东南方向,缓坡向上。
  百岁香,原产于慧苑坑,虽然母树尚存,但真正的百岁香茶味缺鲜少为人所知。在整个武夷山,洋墩岩的这60多亩是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一片,且树龄最老。
  “接手这片茶山的时候,听村民讲这片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种下的茶树。”豌豆姐说,“拥有这片百岁香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这片百岁香是我们的义务,做好这杯百岁香是我们的责任。”对于这片让人艳羡的百岁香茶山,豌豆姐的态度严肃而认真。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待茶,茶以对应的滋味待你。一片优质的茶山,丰富的植被是基础和根本。茶山的不同,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植被多样性。然后,对茶山管理的态度也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走在这片茶山最大的感受是任意。除了山间那些十几年的大树外,茶山上的野草生长的姿态是任意的,虫子享用茶树鲜叶是恣意的,甚至对一些茶树的采摘依然是随性的。
  “水仙今年应该也是够了,那些开面稍大的就不采了吧,好好养着也很好啊。”这是以豌豆姐为首的所有茶厂工作人员的态度。在走茶山的整个过程中,高大的松树、杉树、桂花树等装点着绵延的茶山天际线。
  “这些树都是当年做茶厂的时候种下的,一晃都十几年了,每年上山都不觉得它们在长大,可是一眨眼也就一个人抱不住了。我没想过这片茶山每年能带给我多少的钱财,每年做出的茶只要能维护好这片茶山,我就心满意足了。所以,茶山从来不使用任何的化学农药和肥料,我们不需要拔苗助长,细水长流挺好的。”对这片茶山,豌豆姐的感情是实实在在。“我不怎么懂茶,只是固执地认为这片茶山好好的存在才是我最大的财富。”豌豆姐說,看着这片茶山美好的样子,让她觉得安心。
  夕阳的余晖里,她垫着脚尖眺望茶山的样子很美。
其他文献
水仙茶饼,在记忆中,是温暖的画面。在今时,夏日午后,突然而至的雨,那些远去的,渐疏的影子,随着水仙茶饼,慢慢清晰起来。  记得小時候,清明前后,便可以看到母亲与祖母,挎着茶篓在后山的茶园里忙采茶,我们小辈的便跟在背后,摘花弄草。茶叶嫩黄,采下来的茶叶一定得用篓装不能压实,一篓篓满了倒到箩筐里再由父亲挑回家。  清明时节,天气时雨时晴,下雨时不能采茶,怕影响茶香,天晴时,大家就开始忙碌了。采回来的茶
期刊
虽已是初夏,但在寿宁却还宛如春日。晴爽的天气,太阳一落山,便顿时成秋,寒风瑟瑟,让人有些猝不及防。这座位于闽东北的小山城,在名优茶品种繁多的福建省,也许它显得并不怎么起眼。然而,在“低调”背后,卻有着省内其它茶区所无法复制的特质。  寿宁的茶区大隐隐于闽东大山深处,簇拥着60多万亩海拔500一1200米的山地和丘陵,其中又有近2/3的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只要一进入它们的怀抱,就会被葱郁的绿海给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PassageToChineseTea》  “一人份”的喝茶方式,是现实生活中被应用越来越频繁的泡茶法。今年
期刊
认识章垚的作品,是从图片开始的。然而,当见到实物后,还是被器物的强大张力折服,器物整体所传达的感动一瞬间冲击心灵。  第一次觉得,图片对器物的表现如此乏力。  黑和褐色是章垚陶艺作品的主色调。黑,有着无法言说的神秘,和包藏一切的气场。正如木心说言:黑保守嘛?黑是攻击性的,在绝望中求永生。类似古铜的褐色,是历经世事的老者,是栉风沐雨的古树,苍劲而有力。单纯朴素的陶器,只远远地眺望,肃穆和沉静已扑面而
期刊
在八闽的山水间  在绿茵茵的茶园中  有一位老人的精神  正滋润碧绿的嫩芽  亦或是溶入土壤  植入茶的根脉  ……  喝茶的人无人不认识他—张天福。张老一直有一个夙愿:要在有生之年在寿宁建立一个高标准生态茶园。目睹茶叶界乱象百出,“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有机茶”的心愿早已扎根于老人的心。  虽然带有“张夭福”招牌的茶园、茶叶基地不胜枚举,但你或许不知,全国唯一经张老同意授权以他名字冠名的张天福有机茶示
期刊
人都说“春水秋香”,今年五一节前,安溪铁观音进入春茶采摘佳期,这是茶农们最美好的期待。铁观音春茶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茶汤清新香甜,滋味鲜活。春茶铁观音好在水,茶叶历经冬天的涵养,内蕴丰富,醇厚柔滑,从茶里喝得到粒粒珍珠;春季的铁观音,因为天气、青叶等多方面的原因,一般茶水的滋味比较浓厚,“七泡有余香,九泡有余味”。安溪铁观音,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一个以行政区划命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在它的身上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茶叶的色、香、味是茶叶品质感官审评的重要品质特征。色泽包括干茶、茶汤、叶底的颜色
期刊
今年,武夷岩茶又曝出了天价新高,一份被网友流传的武夷岩茶采购目录上,全是3万一斤以上的茶叶,九龙寞岩壁那几株与武夷山齐名的大红袍,更是被标上了520万一斤的价格。问君啥比房价贵,路人遥指岩茶费。岩茶的走红,其中不乏炒作,市场供需与资源稀缺造成价格水涨船高也无可厚非,而更多的老百姓,只不过想喝一杯健康、安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再时不时享受一泡高雅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而海堤茶叶,这个源自老国企的品
期刊
一杯真正的“百姓茶”,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要亲民,更体现在质量安全方面要让百姓充分放心,那么茶叶的质量安全要如何保障,我们来听听来自茶叶质检一线工作者的心声。  福州五月的天气异常多变,上午还闷热无比,下午的风却略带寒意,让人有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一上楼就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我赶紧叫住了他:“兰站长,我来咯。”现任省茶检站站长兰元应了一声,回头向我走来:“不好
期刊
今年5月13日,母亲节,带了一束花和两泡茶,陪老妈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午后“茶约”。一款三年的白茶和一款十一年的黑茶,带有时间沉淀的味道,更适合这样的日子。  “夷白”之润  首先喝的是“夷白”,一款采用武夷山的茶青做的白茶,兩年前去武夷山寻茶,无意中邂逅了它。白茶的主人是个80后的制茶高手,年纪轻轻且创意十足,经常与父亲一起育种和创新产品,这款白茶便是父子俩的创意之一。  记得小时候,我们做的每件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