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本质特征探寻诗歌教学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c0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诗歌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主要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满堂读,自由读、齐读、轮读、范读等等,花样繁多,好不热闹。很多时候这种读往往是无效的重复,学生的诵读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一种就是满堂讲,介绍背景、诗人生平、诗歌大意、表现手法等等。这种串讲是我们的常态课,教师生怕遗漏了信息,直到把所有的信息说完,才能完全放心。这两种教学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未能把握好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对于诗歌这样的文体,其教学的起点应该是诗歌本身的本质特征,诗歌教学方法自然是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诗歌的本质?对于诗歌本质,这个问题不容易理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我们在这里无意进行精深专业的探讨,只是试图在几种通行的说法中找寻诗歌的教学方法。
  对于诗歌本质,首先人们自然是从诗歌的形式上来讨论。但丁就说过:“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清代的程廷柞有言:“夫诗,物之有声韵者也。”近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诗歌是有韵律的,这是所有从形式上定义的共通点。如何感知这种韵律之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就是诵读。
  对于诗等韵文,古人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一种“吟诵”。这里的“吟”是一种唱,周啸天教授解释说:“吟近乎唱,又称吟唱,这是一种传统的或旧式的吟诗法,由于伴有一种类乎曲谱的特殊腔调,所以较能体现诗歌的音乐性;诵偏于读,或称朗诵,它丢弃了旧有的类乎唱戏的腔调,但只要得法,仍能传达诗、词特具的音乐性。这种办法不妨采用普通话,以便容易推广。”我们在正常的教学中,虽然不能做到吟唱,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诵读。关键在于如何读?首遍读是过文字关,先从字词准确读音和节奏变化的掌握,再到熟读精思。围绕“读”这个中心,是要经过几个阶段的。一是初读阶段。这个阶段的读是可以不拘形式的,主要是建立第一印象,感受诗歌的整体风格,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种读一定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检查预习,在学生养成习惯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遨游在诗歌的文本中,无需强求齐读,因为诗歌最强调个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风味,读出自己的快慢和节奏。我们在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会自然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得激昂澎湃;也会把“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读得哀婉缠绵。其二是真正走入诵读阶段,在经过了原初面目的直面朗读之后,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长短,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之美。潘丽珠教授说:“诵如果音长不显与读相似,音长够长且回旋如歌,则与吟接近,诵读是吟诵的继承和发展。”教师在学生诵读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基础上适当拉长音长,细心体会其间的韵味。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中的“水”的音长就需要加长,这样就能体会到水势之长,“天”不但要加长音长,更要加重音量,这样能感觉到一种气势,“不复回”的音长也要加长,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余音袅绕之势。这样的诵读才是真正入眼、入口、入心、入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其次,有的定义是从诗歌的效果上来着手的。对于诗歌来说,其社会作用相对而言要淡化很多,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诗歌是打动心灵的。英国的赫士列特说:“任何事物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久久玩味和思考,这种柔情使心融化或者点燃起一腔热情;任何想象或激情冲击心灵,使心灵想保持或重复这种情绪使其他事物与之配合,使表现这个情绪的音响获得持久的、持续的、或根据情况逐渐变化和谐的运动—这就是诗。”这其间就有“玩味”和“思考”等词语,而它所传递的是透彻心灵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持久的,是震撼的,是我们心灵中的微光。从根本上而言,一切文学作品的效果都是一致的。对于诗歌而言,诗歌的效果自然是发生在诗歌和读者之间。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较而言,应该是直抵心灵的,并且它的影响也是最为恒久的。
  从这点上而言,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如何打通诗歌与心灵直接接触的路径,直接走入诗境,对接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也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作为样本,真正体会诗歌的奥秘。在此,可以尝试引入一种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冥想。冥想不能称之为教学的方法,应该是课堂读诗的一个准备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是不能忽略的阶段,就犹如道家所谓的一种“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求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冥想与想象和联想并不等同,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良好状态。就是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而使自律神经呈现活络状态。简单的说就是停止意识对外的一切活动,而达到忘我之境的一种心灵自律行为。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凡是读书,不以了解事物的形象就算满足,还要捕捉潜藏在事物背面或里面的生命。”如何捕捉,这就需要冥想。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就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冥想的状态,再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泡开,慢慢咂摸出其中的滋味。在经过诵读之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真正静下来,走入一种冥想的境界。首先,要保证教室的绝对安静,引导学生进入默读状态,通过气息的调节,进行深呼吸。如教学《登高》时,首先就可以排除杂念,进行酝酿。让学生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教师可以不打扰,隐身在课堂中。在经过冥想这个阶段之后,再让学生调动想象和联想,努力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中。提示学生调动所有感官,让一个个意象进入脑海,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这种冥想是想象的基础,是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的前提。
  其三,还有从诗歌的创造方法入手对诗歌进行定义。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说:“诗的本质是不断地组合,但却又很简单。美、罗曼蒂克、合谐不过是诗意的局部表现。”英国诗人锡德尼认为:“诗,是一种再现,一种仿造,或者形象的表现;用比喻来说,就是一种说话的图画,目的在于教育和怡情悦性。”从这些引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创造是语言文字的组合,还可以进行模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诗歌教学中,这种训练所集中的目标主要是说和写。第一是“说”,这里的说要变意会为言传,让学生通过前两个学习过程说出自己学习的成果,由行之于心到行至于口。诗歌教学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朱光潜先生就曾经说过:“人类对文字游戏的嗜好是天然的,普遍的。”诗歌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起源于文字游戏。诗歌的文体在学习时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仿写等训练。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很强的凝练性和跳跃性,加上诗歌本身文体的特点,较少有细节的表述,也较少激烈的矛盾冲突,就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充分展开。比如李白的诗歌《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短短的几句诗,背后有着无尽的想象,可以尽情扩展,尽情改写,一旦触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可能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作品来。美人是谁?为什么皱眉?为什么泪痕湿?这个他究竟是谁?背后有怎样断肠神伤的故事?这些内容中所隐含的“召唤”内容,就足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但这些短诗,即使是《琵琶行》《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叙事诗也是可以进行文体上的改写的,比如改写成剧本,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演出。不仅可以改写,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仿写诗歌,进行诗歌创作,仿照所学文本的形式、韵脚以及题材等进行创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从诗歌的语言入手来对诗歌进行定义。韦勒克和沃伦指出:“语言的研究对于诗歌的研究具有特别突出的重要性。”通过概念的判断与推理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科学语言,它是一种文学的语言,而文学语言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的。对于诗歌语言我们就需要进行品读,这种品读的方法是多样的。对于高中生而言,能体会到多少,深入到什么地步,有时候真是因人而异的,但无论怎样,对于诗歌中的主观性语言,我们是需要细加品读的。诗歌的语言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并不追求对客观事物精准的描绘。有时候不考虑语法、语序,对事物的表现可能是朦胧的,是不确定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诗歌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地方。
  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能体会到其间的味道,诗歌语言看似凝练、简单,实际上却是“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越嚼越有滋味,越品越回味无穷。在《香菱学诗》中,香菱品味王维的诗就给了我们教学上的启示,她在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两句时,就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抓住“直”、“圆”、“白”和“青”等几个关键词细加品味、咀嚼,感受其间之妙处。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和重要意象,可以利用替换、添加和仿写的形式,来感受诗歌语言的锤炼的精妙。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在教学中引入诗话,利用古人的成果,帮助学生品味语言。如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可先借助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这里总结了温庭筠词作的整体特点,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作品风貌。“绮”是其风格,“怨”是其题材。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写道:“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以其代表作中语言来概括其写作风格,其语言整体风格比较华美、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古人的评价精准而到位,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整体风格,感受诗歌的语言。
  正所谓教无定法,以上的讨论都是在前辈学者对诗歌理解的不同角度中来找寻诗歌教学的方法,但是不同的诗歌,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形式特点,不同的创造背景,其适合的教学方法是不完全一样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体会,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注稿,[M]中华书局,200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王长俊:泛论诗歌的本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J],1987(1)。
  [5]王向东:诗歌诵读教学之我见,中学教学参考[J],2013(22)。
其他文献
韩愈有句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就包含“人文性”。这句名言出自于《师说》,《师说》为每种版本的语文课本所选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呈现这个“人文性”呢?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所有版本的辅导用书都将这个“道”解释为“道理”。粗看上去,的确也不违和;细加推敲,即觉有违原意。在“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儒韩愈的“人文”世界里,“道”的唯一意义就是儒家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期刊
北方黄河、长江等流域的川塬灌区土地肥沃,光热、劳动力资源充足,灌溉便利,种植芦笋病虫害少,品质好,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在生产中存在芦笋定植初期行距较大(1.0~1.5m),行间
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运用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前航海高职院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党建工作师资队伍、学生群体和实施载体的现状与
结合当前的企业中电子会计档案发展情况,分析了企业中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的实施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论述了电子会计档案模块集成后的成果,最后提出了电子会计档
一、王晓军老师的观点祥林死后,祥林嫂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当了一段时间佣人,后又被婆婆捉了回去强行卖给了贺老六。祥林嫂是从卫家山逃出来的,这本无异议,小说中也明确说
期刊
目的探讨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暴露早期大鼠肺损伤情况,以及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否激活。方法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每组10只。空气组大鼠持续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高体积分数氧(高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新生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气加9 g/L盐水组(Ⅰ组),空气加rhEPO组(Ⅱ组),高氧加9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诱导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50例。男28例,女22例;均未使用免疫抑制
The technics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ion nitrocarburizing-ion sulphurizing of CrMoCu alloy cast ir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the compound layer with nitrocar
近年来,受“创新解读”、“深度解读”思想的裹挟,我们极力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上花功夫,却忽视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文本表达方法。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学习国文,应该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