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创新的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诸多理论行为进行研究,从科学、思维多角度等方面进行考虑信息运动的实现及拓展运动的实行。本文认为创新过程是信息的增值过程,信息增殖在信息运动中实现,信息运动依信息空间而拓展,并提出以此为基础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有助于构筑一种较为清晰的创新方法体系框架,在产品设计创新领域将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信息增值;信息运动;拓展运动;信息空间;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0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45-01
一对创新的过程从信息的视角来分析
人类在透过获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信息,而得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在创新活动中获得新的发现、解释事物之间前所未知的新的联系、修正旧的“定律”、总结出新的规律等等,就是通过试验、观测、统计、分析,而获得了此前人们未知的新信息。
研究创新过程、创新方法,很有必要再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信息的视角。运用该视角,可以从信息的层面揭示创新过程和创新活动的规律,通过研究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传递、转化、增殖的规律,梳理现有的各种创新方法、构筑创新方法框架,为创造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研究增加一条新的途径。
二创新过程也同样是一个信息的增值的过程
不论我国技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还是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知识创新,乃至更广义的文化艺术领 域的创新,创新活动所得出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决策、新方案、新产品(不仅限于物质产品,同样包括文化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 新机构、新机制、新体系、新组织、新途径、新改进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们的出现都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只要是创新活动(不论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是个体或群体的,即使是有计算机辅助的),就都贯穿着在参与者头脑中进行的一系列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产生创意是创新过程的开端。创意是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头脑中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新的念头、新的设想,它们都是创新参与者头脑中的信息加工厂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殖出的新信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过程就是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不仅创意产生于信息的增殖,而且创 意也落实于信息的增殖。创意所包含的仅仅是新念头、新设想的信息,仅有这些信息尚不足以使之得到落实,尚不足以实现一项“创造”。所谓创造,是要制造出有 形的物质实体(或具体的事物)以体现和承载新设想的灵魂。创造的进一步落实,就是让创造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目标。为此,需要有伴随着从创意到创造、从创造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的一系列信息增殖过程作为落实创意的保证。
综上所述,创新的过程贯穿着利用已知信息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信息的过程,贯穿着对那些尚不掌握其全部信息但要把它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信息求解的过程。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头脑加工厂增殖出新的 信息(新的知识)破解未知事物的规律,设想出新事物应具备的新的属性,并设想出让具备新属性的事物得以实现的方法。
三信息增殖在信息运动中实现
信息是可以流通、传递的,是可以组合、融合的,也是可以分解和转化的。信息的流通、传递、组合、融合、分解、转化,可以产生新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增殖。信息在静止的状态是不可能实现增殖的。
信息的运动路线既有看上去是连贯的,也有看上去是跳跃或间断的;既有沿直线行进的,也有沿曲线行进的;既有单向的,有多向的;既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既有多路向单路的汇合,又有单路向多路的分叉。既有单一的一种形式的运动路线,又有上述多种路线的组合。信息运动路线的多样性,确定了信息增值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既确定了创新方法的多样性,也确定了创新成果的多样性。对此,研究信息的增殖必须研究信息的运动方式、方向、路线,以及不同方向路线间的衔接、转化和匹配。
当今,有两种力量决定着时代的命运,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就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計算机 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其出现具有着极强的时代必然性。第一,现代化电子 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 快的入口;第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互联网起源与教育,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 见,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今,学校对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行,全 社会广泛开展的信息教育,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应用势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四信息运动的空间拓展
在创新过程中,从某已知事物的信息作为信息运动的起点,将该已知信息向其他已知信息延伸搭接交汇,交合增殖为新的信息,并形成新的信息通路,从而使得原先看上去走不通的路走通,原先看上去做不成的事做成,原先不存在的事物诞生。在一维空间,在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只能“跑直趟”;在二维空间,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便能突破“跑直趟”的束缚,可以在两个关注因 素之间作平面曲线运动,但仍然受到局限——那些在三维空间本来可以连贯通畅的信息运动路线,对于二维的空间平面而言,则只能是间断的、跳跃性的,不通畅 的。
在创新过程中,人们视野的拓展、学科领域界限的突破、对旧有陈规陋习的突破、增加可借鉴事物所属领域的跨度等等,无疑都属于对信息运动空间维度的拓展。信息运动的自由度依信息空间维度的拓展而增加。信息运动的自由度大了,信息增殖的途径就会增多,进而信息增殖的品种就会增多,从众多信 息增殖产品中择优的质量就会更高——创新成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提高。 基于信息的视角,在多维 信息空间,研究信息沿不同路线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增殖过程,有利于对现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创新方法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创新方法体 系框架,有利于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学习、掌握、运用、发挥,并进一步进行创新方法的创新。其中有的是着眼于从事创新的人,有的则又是着眼于被变革的事物,且不同名称的方法之间出现内容或案例的重叠交 叉。这对于学习创新方法的人们而言,增加了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本文则是着重于从理论基础层面进一步阐述研究创新方法的信息视角及其意义、阐述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的概念及信息运动路线对信息增值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完善 和充实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为派生出针对产品设计创新的方法体系框架,在产品设计创新领域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任孟山. 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网络传播与国家主权的张力[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6)
[2]许翰锐.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协同//张开逊,等.培育智慧——2008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文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79-383
[3]贺善侃. 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4]Gauvain JL,Lee CH.Maximum a Posteriori Estimation for Multivariate Gaussian Mixture Observations of Markov Chains. IEEE Transactions on Speech and Audio Proceessing .2004
[5]Dempster AP,Laird NM,Rubin DB.Maximum likelihood from incomplete data via the EM algorithm (with discuss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 2007
作者簡介:王 寒(1989~),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信息学部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班学生。
关键词:信息增值;信息运动;拓展运动;信息空间;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0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45-01
一对创新的过程从信息的视角来分析
人类在透过获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信息,而得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在创新活动中获得新的发现、解释事物之间前所未知的新的联系、修正旧的“定律”、总结出新的规律等等,就是通过试验、观测、统计、分析,而获得了此前人们未知的新信息。
研究创新过程、创新方法,很有必要再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信息的视角。运用该视角,可以从信息的层面揭示创新过程和创新活动的规律,通过研究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传递、转化、增殖的规律,梳理现有的各种创新方法、构筑创新方法框架,为创造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研究增加一条新的途径。
二创新过程也同样是一个信息的增值的过程
不论我国技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还是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知识创新,乃至更广义的文化艺术领 域的创新,创新活动所得出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决策、新方案、新产品(不仅限于物质产品,同样包括文化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 新机构、新机制、新体系、新组织、新途径、新改进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们的出现都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只要是创新活动(不论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是个体或群体的,即使是有计算机辅助的),就都贯穿着在参与者头脑中进行的一系列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产生创意是创新过程的开端。创意是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头脑中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新的念头、新的设想,它们都是创新参与者头脑中的信息加工厂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殖出的新信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过程就是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不仅创意产生于信息的增殖,而且创 意也落实于信息的增殖。创意所包含的仅仅是新念头、新设想的信息,仅有这些信息尚不足以使之得到落实,尚不足以实现一项“创造”。所谓创造,是要制造出有 形的物质实体(或具体的事物)以体现和承载新设想的灵魂。创造的进一步落实,就是让创造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目标。为此,需要有伴随着从创意到创造、从创造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的一系列信息增殖过程作为落实创意的保证。
综上所述,创新的过程贯穿着利用已知信息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信息的过程,贯穿着对那些尚不掌握其全部信息但要把它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信息求解的过程。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头脑加工厂增殖出新的 信息(新的知识)破解未知事物的规律,设想出新事物应具备的新的属性,并设想出让具备新属性的事物得以实现的方法。
三信息增殖在信息运动中实现
信息是可以流通、传递的,是可以组合、融合的,也是可以分解和转化的。信息的流通、传递、组合、融合、分解、转化,可以产生新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增殖。信息在静止的状态是不可能实现增殖的。
信息的运动路线既有看上去是连贯的,也有看上去是跳跃或间断的;既有沿直线行进的,也有沿曲线行进的;既有单向的,有多向的;既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既有多路向单路的汇合,又有单路向多路的分叉。既有单一的一种形式的运动路线,又有上述多种路线的组合。信息运动路线的多样性,确定了信息增值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既确定了创新方法的多样性,也确定了创新成果的多样性。对此,研究信息的增殖必须研究信息的运动方式、方向、路线,以及不同方向路线间的衔接、转化和匹配。
当今,有两种力量决定着时代的命运,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就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計算机 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其出现具有着极强的时代必然性。第一,现代化电子 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 快的入口;第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互联网起源与教育,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 见,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今,学校对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行,全 社会广泛开展的信息教育,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应用势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四信息运动的空间拓展
在创新过程中,从某已知事物的信息作为信息运动的起点,将该已知信息向其他已知信息延伸搭接交汇,交合增殖为新的信息,并形成新的信息通路,从而使得原先看上去走不通的路走通,原先看上去做不成的事做成,原先不存在的事物诞生。在一维空间,在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只能“跑直趟”;在二维空间,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便能突破“跑直趟”的束缚,可以在两个关注因 素之间作平面曲线运动,但仍然受到局限——那些在三维空间本来可以连贯通畅的信息运动路线,对于二维的空间平面而言,则只能是间断的、跳跃性的,不通畅 的。
在创新过程中,人们视野的拓展、学科领域界限的突破、对旧有陈规陋习的突破、增加可借鉴事物所属领域的跨度等等,无疑都属于对信息运动空间维度的拓展。信息运动的自由度依信息空间维度的拓展而增加。信息运动的自由度大了,信息增殖的途径就会增多,进而信息增殖的品种就会增多,从众多信 息增殖产品中择优的质量就会更高——创新成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提高。 基于信息的视角,在多维 信息空间,研究信息沿不同路线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增殖过程,有利于对现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创新方法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创新方法体 系框架,有利于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学习、掌握、运用、发挥,并进一步进行创新方法的创新。其中有的是着眼于从事创新的人,有的则又是着眼于被变革的事物,且不同名称的方法之间出现内容或案例的重叠交 叉。这对于学习创新方法的人们而言,增加了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本文则是着重于从理论基础层面进一步阐述研究创新方法的信息视角及其意义、阐述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的概念及信息运动路线对信息增值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完善 和充实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为派生出针对产品设计创新的方法体系框架,在产品设计创新领域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任孟山. 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网络传播与国家主权的张力[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6)
[2]许翰锐.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协同//张开逊,等.培育智慧——2008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文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79-383
[3]贺善侃. 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4]Gauvain JL,Lee CH.Maximum a Posteriori Estimation for Multivariate Gaussian Mixture Observations of Markov Chains. IEEE Transactions on Speech and Audio Proceessing .2004
[5]Dempster AP,Laird NM,Rubin DB.Maximum likelihood from incomplete data via the EM algorithm (with discuss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 2007
作者簡介:王 寒(1989~),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信息学部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