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试错狂奔 难解流量焦虑

来源 :计算机应用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商四面楚歌


  诞生于2015年的Keep,正值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代,凭借自身精准的用户定位、免费的资源课程及强烈社交的属性崛起。
  2016年,Keep尝试上线商城板块,从束发带到瑜伽垫、从代餐果汁到减脂食品……围绕用户的生活消费场景,Keep陆续开发了运动装备、健身轻食等产品。但,Keep并没有做电商的基因和可能性。
  2018年,Keep再次布局多线商业化,引进帕梅拉、周六野、zumba等运动IP,推出智能硬件Keepkit、自主服装品牌KeepUp和自主轻食品牌KeepLite。凭借流量导入的Keep,试图通过同名品牌打造出自身的健身生态系统,尽可能拓展服务场景,然而以自营方式贴牌售卖的Keep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被罚。
  2020年6月,Keep因配件类商品产品使用说明不符合标准,涉嫌虚假宣传,被约谈整改;同年8月,有消费者在Keep旗舰店购买的三秒即食魔芋酸辣粉中吃出了黑色肉虫,最终Keep旗舰店退还了三倍消费金额,并对食品生产线进行检查,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当时的Keep并没有想明白,电商除了需要有流量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供应链的把控。显然,Keep深谙的只有圈流量的手段。

知识付费的伪需求


  于Keep来说,依靠健身内容淘得流量红利之后,做健身知识或者课程的知识付费模式看似成了一条可行的路,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伪命题。
  通过购买课程、会员,甚至是学习免费课程,Keep的低门槛吸引了大量新用户。Keep也试图通过设置以健身课程为核心的内容吸引付费用户,同时,也上线了需要直接购买的系列课程。
  不论是课程还是会员,本质上,Keep是在试图寻找以健身内容为核心的知识付费变现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健身內容本身的门槛极低。对绝大部分用户来说,根本不需要付费就能获取满足自己健身需求的内容。
  Keep在内容付费这条路上,走进了死胡同。

无解的流量焦虑


  在线上失利之后,Keep试图打造线下的消费场景。但和线上的尝试一样,在线下健身房和家庭场景里,都没有把理论的幻想变成实际变现的可能。

  根据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峰会数据,我国共有超过4亿的健身人群,超过75%的健身人群使用在线APP,在家跟着视频运动、打卡的比例在90%以上。
  疫情影响下,众多线下健身房无法正常开业,为了进一步刺激用户在家健身的需求,Keep向家庭场景和线上聚焦,加之2020年初完成了8?000万美元的融资,都在为其转型提供了时机。在2020年1月,Keep?APP的日下载量实现了478%的大幅增长。
  然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当一切回到正轨,线上仅作为健身初期的过渡,Keep?APP的月活跃度也在不断下降,甚至回到了疫情暴发前。
  首先,主流用户的家庭场景实现不了Keep所幻想的场景。Keep的用户画像,基本集中在“90后”和“00后”等年轻用户群体。于这部分用户群体而言,如果真的能够满足Keep自己设想的家庭健身场景,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场地去搭建这个场景。事实是,大部分“90后”和“00后”等年轻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在外打拼租房,即便是有个人的房产,又有多少用户会分出一定的面积去搭建家庭健身房呢?
  于大部分愿意在家庭场景健身的用户而言,购置一对哑铃或者跑步机都已经算不错了。同时,家庭场景健身条件的限制,私教、器械等专业设备的缺失,动作上的专业指导……用户在家庭场景都难以完成。
  即使满足了空间场地的需求,在健身器材的竞争格局上,Keep并不具备优势。爱康、诺德士、力健等品牌占据全球较高的市场份额,在国内还有舒华、英派斯和澳瑞特等中高端知名健身器材品牌与之竞争。
  其次,Keep也曾尝试过线下健身房的模式。早年,Keep在北京、上海开设基于城市场景的Keepland线下健身房。但好景不长,2019年Keepland关闭了上海的所有门店,只剩下北京的11家门店还在运营。同年年末,Keep被曝裁员,裁掉总人数10%~15%的员工。
  还是和玩不转电商模式一样,一旦走入线下店,前段比拼的是服务,后段则是庞大的人力、租金、场地和运营等成本。
  乘着互联网创业浪潮而起的Keep,也的确品尝过流量带来的快感,但泡沫褪去之后,却成了Keep最大的焦虑。一路试错狂奔的Keep,恐怕上市也难以解决这个痼疾。
其他文献
探讨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实证,以银行业绩效考核为切入点,以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为例,通过对该行绩效考核社会责任近3年简况介绍和绿色信贷业务的数据展示,突出关注履行绩效考核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自身夯实业务经营基础提供发展思路。
终于有法律可以管隐私泄露的问题了!7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公布。这是中国数据领域中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立法,其中对“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过度收集、强制使用人臉识别技术和强制推荐广告等问题都给出了相关的规定和处罚。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公布之后,该消息冲上热搜,参与讨论的网友几乎全部是支持的态度,并建议全国推广。从网友的态度可以感知,关于数据隐私泄露的问题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