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瓷韵.昌之南陶瓷艺术馆特约画家李德惠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正如池莉在《瓷器的意味》中说的,仅瓷器的名字就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啦,什么梅瓶啦,什么海水白龙纹扁瓶啦,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花边,装饰出无穷的意味。
  坐落在南京西路和乌鲁木齐路口的昌之南当代中国陶瓷艺术馆旗下的特约画家李德惠曾在乌克兰学习西方油画,深感中西方绘画在观念,技法上的差异。他的油画导师偶然看到他画的一些国画小品,鼓励他办一个中国画展,不想此举竞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哄动,他那些以中国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中国古代仕女为表现内容的中国画竟然也能打动西方人,这更坚定了他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信心。自古瓷器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在景德镇,李德惠一下爱上了那些绘在釉下,又经过高温烧制,熔化在胎釉之间的平滑光润,晶莹似玉的瓷画,经过几年的探索,他对料性,对器形,对画与瓷的完美融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自“珠山八友”在景德镇把中国画技法与瓷画粉彩青花结合后,很多文人画家就迷恋画瓷了,这些古色古香,既具绘画意韵,又具装饰意味,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瓷器不仅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还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或许,大雅大俗,正是瓷器的魅力所在吧。每当李德惠创作一件作品时,总是反复抚弄那件素胎,感受她的凹凸起伏,琢磨怎样经营位置才能与器形贴切,而不是生硬地把画搬上去。起初,李德惠仅仅是把画画上而已,再后慢慢地能和瓷器本身交流起来,能感受到瓷器的呼吸,感受到瓷器是有灵气的。李德惠和窑工师傅一起研究如何把他的侍女人物画移植到青花瓷上,又如何把西方绘画的丰富色彩融入传统的五彩,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釉下五彩。
  值的庆幸的是,李德惠创作的陶瓷作品正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大概是那些抚琴听松举首望月,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仕女装饰的温润如玉的瓷器,能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觅到一丝宁静,能在有暗香盈袖的仕女画中得到一点心灵的抚慰吧。
其他文献
【编者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达到长期霸占中国东三省并继续侵略中国的目的,开始了大规模从日本国内向中国东三省移民的计划,本文作者山村文子(生于1922年3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中国,据统计,至1945年日本战败,日本共向中国东北总共移民近30万人。日本移民是日本对华侵略的一个组成,但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战败后,大批移民被日本关东军抛弃,命运悲惨,自杀者无数,村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