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针的历史演变及科学内涵

来源 :理论与改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疏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手协调矛盾、缓和冲突,提高思想、统一认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疏导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针和优良传统,最初以方法的形式广泛应用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中,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规范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向心理疏导等新的领域深化和拓展。疏导方针的基础是疏通,要求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疏导方针的核心是引导,要求以正面引导和说服引导为主;法律和行政手段则是疏导方针的必要补充。
其他文献
从利益的视角看,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党员实现、维护和发展党的利益的行为都可称之谓党内利益行为。党内利益行为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取向和准则。由于利益具
十七大以来,关于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的研究已经受到学者的关注,当前研究的主要观点集中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理论依据、基本特征、重要作用、存在问题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路径
作为“现代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市场经济成为推动现代文明生成的基础性力量。它全方位地对人们“形而上”的意义世界和“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世界不断进行着消解和重塑,从而影响
改进党内选举制度,要紧紧抓住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两个环节,完善体制机制,规范运行程序,不断提高党内选举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执政党获得合法性最持久基础。因此,各国执政党都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共同规律,然而由于每个执政党意识形态所处的国际地位、国内环
发展一直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根本任务。探讨和分析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实践依据,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
政府是一个为民服务的机构,作为以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其行为的利他性不可置疑,不过作为公意的代表——人格化的政府的利他行为显然是不同于其他利他主义类型,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基于公共研发机构的非营利性质和服务过程的难以掌控性,本文分析了有效控制公共研发活动服务质量的三个理论基础,提出了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的过程控制模型,并结合企业管理中的
行政之善作为社会对公共行政人员的价值期待,有两个基本的展开维度:制度伦理与个体道德。对这两个维度予以科学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行政之善实现的具体途径,不仅将推动行政伦理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可能前景应是更理想的社会秩序的生成和构建。具体而言,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即更具合法性的社会秩序、更具合理性的社会秩序、更具正义性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