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把怀斯的眼睛蒙起来,他只要倾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就可以正确告诉你,他坐在什么树下。既是在最常走的小路上,他也随时获得发现,触动作画的灵感。
坐落于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于5月4日举办了“安德鲁·怀斯:朝外看、朝里看”(Andrew Wyeth: Looking Out, Looking In)。结合《海风》的创作,美术馆选取了怀斯以窗户为主题的系列经典作品,策划了该展览。《海风》这幅作品精妙的表现了海洋季风吹过打开的窗户、掀起轻薄泛黄窗帘的瞬间。画面中流露出来的宁静素雅会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并让人为之驻足、体味。
这幅作品是怀斯1947年在缅因州奥尔森的家里创作的作品。多年以后艺术家依旧可以清晰得讲述这个瞬间:1947年的夏天,在一间阁楼里,我感到一切都那么干燥闷热,多么渴望能有扇打开的窗户啊。突然,带着尘土的秋风,损旧的窗帘,钩织精致的小鸟窗帘开始飘舞飞扬……就当海风轻拂窗旁的窗帘时,怀斯迅速画出速写,几周之后,著名的《海风》创作完成。
2009年春天,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获赠这幅名作,,就在《海风》赠予国家美术馆的当年,艺术家本人不幸去世。这幅捐赠的作品给博物馆带来了启示:以往大家多关注怀斯笔下带有人物的风景题材,实际上怀斯创作了大量以窗户为主题的作品,怀斯对不同环境中的窗户都饶有兴趣,艺术家悉心经营画面中窗户的位置,此次展览精心挑选60余幅不同媒介的经典作品,包括水彩画、素描、蛋彩画等,并专门向观众展示怀斯的创作过程,从最初的手稿素描和最后作品的成型。
显然,怀斯是抽象主义与存在主义并行的艺术家。当波普、极少等现代主义肆虐艺坛的时候,当高楼大厦、工业消费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符号时,他的作品有一种超越那个时代的提纯与简化: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宾夕法尼亚的山谷和缅因州的海岸线是怀斯作品中最常出现的风景,透过窗户,他眼中的景象成为画布上的描绘对象。他发掘多种视觉组合而形成的窗户,比如选择不同的视点与景物(远景、近景、从窗内/外看、地平线、楼梯)、窗帘(静止的或流动的)、反光、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甚至是透过窗户看到的窗户等。
从这位“忧伤的现实主义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为心平气和而且与世无争的人。长期驻扎在美国西部的乡村中,广袤的乡土让人远离尘嚣,孤独的地平线容易引发冷峻的思考,让人更为沉静。他在此守望和描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致的敏锐去展示家乡的风物,他笔下的乡村世界,丝毫没有陈旧、过时、脏乱、粗野的感觉,反而带有整齐、细腻、理想家园的味道。
名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虽然没有直接表现窗户,但画面呈现的视角与景象,全部是艺术家透过自家楼上窗户看到的场景。这位因小儿麻痹而残疾的邻家女孩,正在爬向海边,虽然那么艰难,但画面中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感伤与苍茫,还有希望与憧憬。怀斯将她置于苍茫寂静的草原上,不远的地方——家——就是她的目的地,也是艺术家能看到的远方和整个画面的视觉灭点。另一幅同样以克里斯蒂娜为模特的作品《克里斯蒂娜﹒欧逊》,依旧延续画家早期的绘画基调,以俯视的视角将模特置于门边,大面积平涂的暗色调,半开放的门也呈现出了另一个不同于黑暗窘促的室内场景。
怀斯的作品基调异常冷静,通过灰色和棕色调,艺术家描绘了宁静的西部乡村,虽然真正的乡村生活是残酷的,过着清教徒般艰难生活的拓荒者,他们简陋的木头房子、干旱的大草原、空旷的谷仓、飞旋的秃鹫、荒无人烟的海滩,都是那么真实,怀斯的确也是在真实描绘这些景物对象,但画面塑造出来的对象,有着寻常生活的精致,以及不卑不亢的沉静。
窗户带给画面的,除了视角与景象的隔断,还有大片的平面与纵横的线条,这都是“无中生有”的绝好元素。窗户本身好像另一个取景框,其中可以折射许多画面背后的故事。《鹿角》中,强烈的光线与拉长的阴影,曝露在午后阳光下的,是晾晒的鹿角和简单的家具,透过纵向的窗户,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反差的黑暗室内,隐约有位妇人。《天竺葵》中一样是透过窗外看向窗内,向里看,向外看,哪些才是艺术家所看到的真实,是鹿角、天竺葵,还是窗内的真实生活?
在艺术家高度的造型能力、逼真的写实技巧、浓郁的美国乡愁背后.怀斯的作品中出现了“提炼出的抽象”。他通过自然的表面深入其中,并在作品中加进了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成功地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思考性艺术。他以写实手法描绘他熟悉的乡土景物,将视觉经验加以想象的组织,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创造出独特的怀乡风格。
难怪有人这样说:假如把怀斯的眼睛蒙起来,他只要倾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就可以正确告诉你,他坐在什么树下。既是在最常走的小路上,他也随时获得发现,触动作画的灵感。
怀斯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恰兹佛德镇,他15岁就开始在他画家父亲的工作室中接受绘画训练,5年后他的个人画展在纽约麦克白画廊举行,两天之后所有作品售罄。他的整个艺术生涯横跨70余年。怀斯创作了大量而引人注目的身体作品,其中包括20世纪美国艺术最著名的那幅——《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2007年他获得了国家艺术勋章,1988年国会金章,1963年怀斯是第一位获得总统自由勋章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美国大多数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在整个欧洲、俄罗斯和日本也是。虽然在中国博物馆的藏品较少,但是这也无法低估怀斯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油画的影响。尤其是对伤痕美术的影响。
如果客观地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怀斯与众不同的独特画风几乎都是沉迷于他自己所认知的宇宙,而环绕在他周围可以运用的并不是一个有形物质的宇宙,而是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因此他的画中虽然是写实景物,但却充满隐喻。正是这种隐喻和象征,给我们观者的幻想注入了活力,感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必须透视他的艺术,才能从表面现象中看出深沉的象征意义,才能捕捉画面所呈现的奇异特质和根本思想。
坐落于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于5月4日举办了“安德鲁·怀斯:朝外看、朝里看”(Andrew Wyeth: Looking Out, Looking In)。结合《海风》的创作,美术馆选取了怀斯以窗户为主题的系列经典作品,策划了该展览。《海风》这幅作品精妙的表现了海洋季风吹过打开的窗户、掀起轻薄泛黄窗帘的瞬间。画面中流露出来的宁静素雅会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并让人为之驻足、体味。
这幅作品是怀斯1947年在缅因州奥尔森的家里创作的作品。多年以后艺术家依旧可以清晰得讲述这个瞬间:1947年的夏天,在一间阁楼里,我感到一切都那么干燥闷热,多么渴望能有扇打开的窗户啊。突然,带着尘土的秋风,损旧的窗帘,钩织精致的小鸟窗帘开始飘舞飞扬……就当海风轻拂窗旁的窗帘时,怀斯迅速画出速写,几周之后,著名的《海风》创作完成。
2009年春天,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获赠这幅名作,,就在《海风》赠予国家美术馆的当年,艺术家本人不幸去世。这幅捐赠的作品给博物馆带来了启示:以往大家多关注怀斯笔下带有人物的风景题材,实际上怀斯创作了大量以窗户为主题的作品,怀斯对不同环境中的窗户都饶有兴趣,艺术家悉心经营画面中窗户的位置,此次展览精心挑选60余幅不同媒介的经典作品,包括水彩画、素描、蛋彩画等,并专门向观众展示怀斯的创作过程,从最初的手稿素描和最后作品的成型。
显然,怀斯是抽象主义与存在主义并行的艺术家。当波普、极少等现代主义肆虐艺坛的时候,当高楼大厦、工业消费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符号时,他的作品有一种超越那个时代的提纯与简化: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宾夕法尼亚的山谷和缅因州的海岸线是怀斯作品中最常出现的风景,透过窗户,他眼中的景象成为画布上的描绘对象。他发掘多种视觉组合而形成的窗户,比如选择不同的视点与景物(远景、近景、从窗内/外看、地平线、楼梯)、窗帘(静止的或流动的)、反光、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甚至是透过窗户看到的窗户等。
从这位“忧伤的现实主义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为心平气和而且与世无争的人。长期驻扎在美国西部的乡村中,广袤的乡土让人远离尘嚣,孤独的地平线容易引发冷峻的思考,让人更为沉静。他在此守望和描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致的敏锐去展示家乡的风物,他笔下的乡村世界,丝毫没有陈旧、过时、脏乱、粗野的感觉,反而带有整齐、细腻、理想家园的味道。
名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虽然没有直接表现窗户,但画面呈现的视角与景象,全部是艺术家透过自家楼上窗户看到的场景。这位因小儿麻痹而残疾的邻家女孩,正在爬向海边,虽然那么艰难,但画面中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感伤与苍茫,还有希望与憧憬。怀斯将她置于苍茫寂静的草原上,不远的地方——家——就是她的目的地,也是艺术家能看到的远方和整个画面的视觉灭点。另一幅同样以克里斯蒂娜为模特的作品《克里斯蒂娜﹒欧逊》,依旧延续画家早期的绘画基调,以俯视的视角将模特置于门边,大面积平涂的暗色调,半开放的门也呈现出了另一个不同于黑暗窘促的室内场景。
怀斯的作品基调异常冷静,通过灰色和棕色调,艺术家描绘了宁静的西部乡村,虽然真正的乡村生活是残酷的,过着清教徒般艰难生活的拓荒者,他们简陋的木头房子、干旱的大草原、空旷的谷仓、飞旋的秃鹫、荒无人烟的海滩,都是那么真实,怀斯的确也是在真实描绘这些景物对象,但画面塑造出来的对象,有着寻常生活的精致,以及不卑不亢的沉静。
窗户带给画面的,除了视角与景象的隔断,还有大片的平面与纵横的线条,这都是“无中生有”的绝好元素。窗户本身好像另一个取景框,其中可以折射许多画面背后的故事。《鹿角》中,强烈的光线与拉长的阴影,曝露在午后阳光下的,是晾晒的鹿角和简单的家具,透过纵向的窗户,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反差的黑暗室内,隐约有位妇人。《天竺葵》中一样是透过窗外看向窗内,向里看,向外看,哪些才是艺术家所看到的真实,是鹿角、天竺葵,还是窗内的真实生活?
在艺术家高度的造型能力、逼真的写实技巧、浓郁的美国乡愁背后.怀斯的作品中出现了“提炼出的抽象”。他通过自然的表面深入其中,并在作品中加进了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成功地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思考性艺术。他以写实手法描绘他熟悉的乡土景物,将视觉经验加以想象的组织,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创造出独特的怀乡风格。
难怪有人这样说:假如把怀斯的眼睛蒙起来,他只要倾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就可以正确告诉你,他坐在什么树下。既是在最常走的小路上,他也随时获得发现,触动作画的灵感。
怀斯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恰兹佛德镇,他15岁就开始在他画家父亲的工作室中接受绘画训练,5年后他的个人画展在纽约麦克白画廊举行,两天之后所有作品售罄。他的整个艺术生涯横跨70余年。怀斯创作了大量而引人注目的身体作品,其中包括20世纪美国艺术最著名的那幅——《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2007年他获得了国家艺术勋章,1988年国会金章,1963年怀斯是第一位获得总统自由勋章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美国大多数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在整个欧洲、俄罗斯和日本也是。虽然在中国博物馆的藏品较少,但是这也无法低估怀斯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油画的影响。尤其是对伤痕美术的影响。
如果客观地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怀斯与众不同的独特画风几乎都是沉迷于他自己所认知的宇宙,而环绕在他周围可以运用的并不是一个有形物质的宇宙,而是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因此他的画中虽然是写实景物,但却充满隐喻。正是这种隐喻和象征,给我们观者的幻想注入了活力,感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必须透视他的艺术,才能从表面现象中看出深沉的象征意义,才能捕捉画面所呈现的奇异特质和根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