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热点与趋势

来源 :财会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zh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十三五”期间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的文献, 利用Citespace 5.7.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影响因素和区域创新规律探究方法是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三大重要聚类; 跨行政区域、跨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是重要趋势,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 对区域创新能力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十三五”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16-0134-6
  一、引言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当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 。 随着新一代移动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区域创新政策逐步完善、创新技术不断升级、区域创新要素得以重组, 部分地区在跨行政区域、跨产业、跨平台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3] , 使得我国经济总量、外汇储备位列全球第一[4,5]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 北京、上海及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汇聚了全国30%的R&D经费投入、35%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发明专利以及43%的高新技术企业, 已经形成了符合国家区域战略规划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 符合《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致力于发挥城市群优势、积极引导区域间错位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分布格局, 以及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要求。 然而, 由于大国竞争等问题, 国内创新遇到了新的阻力, 环渤海、东南沿海、长江中上游等城市贸易额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落实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明确区域创新发展趋势等, 成为“十四五”期间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6,7] 。
  目前国内重要刊物上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虽然较为丰富, 但是研究内容相对分散, 主要关注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升路径及评价指标体系等, 缺乏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 鉴于此, 系统地梳理“十三五”期间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不仅能够总结和丰富区域创新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拓展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视角、推动区域创新迭代升级, 还能够为“十四五”期间区域创新战略制订提供参考。 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3文献计量软件, 从“关键词”“共现”“突现”等方面对区域创新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 旨在揭示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与提升路径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对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其能够通过数理的方法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内在关系、研究内容与主题、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进行可视化呈现, 以起到“全面梳理, 承上启下”的效果, 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规律和外在条件, 从而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二)数据来源
  本文文献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的CSSCI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精确检索关键词为“区域创新能力”, 日期为“2016年1月1日 ~ 2020年12月31日”, 共检索到124篇文献, 各年度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研究主题的文章数量依次为21篇、21篇、26篇、26篇、30篇, 呈上升趋势。 可见, 2016 ~ 2020年期间学者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关注度处于持续提升状态, 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基于文献可视化分析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热点及趋势
  (一)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能够高度凝练地突出文章主题, 直接表达文章的研究中心, 是文章内容的代表性构成要素。 对样本数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 能够帮助相关研究专家和学者有效把握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8] 。 在“NODE TYPE”中选择“KEYWORD”, 运行软件后得到关键词共现图, 如图1所示。 本文对其中的高频词进行了统计, 详见表1。
  由表1可知, “区域创新能力”出现的频次为85, “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的频次分别为21和11, “人力资本”为9。 2016 ~ 2020年之间的文献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如人力资本[9] 、区域差异[10] 、基础设施投资[11] 等;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方法創新, 如空间计量模型[12] 、知识生产函数[13] 、空间杜宾模型[4] 等;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如产业集聚[14] 、外商直接投资[15]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16] 等。
  (二)2016 ~ 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对样本数据中的“TERM”和“KEYWORD”进行LLR算法聚类, 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知识图谱, 共168个节点、344条连线, 聚类数为13。 LLR算法按照频次对内容聚类, 聚类后的某一个词或者某一类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可帮助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清晰地梳理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区域创新能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 由#0、#1、#2组成; 二是关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由#3、#5、#6、#7组成; 三是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方法的应用, 由#4和#8组成。 上述三类研究回答了“什么是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关注什么内容”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怎么开展”三个问题。
  1.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引擎, 其是在特定的区域创新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受政策、市场、资本等多因素交互的影响。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市场潜能、对口支援政策、金融集聚、社会资本以及不同要素组合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如:  增强市场潜能, 运用市场潜能的循环累积效应以及其对临近地区的吸附效应, 可促进区域创新要素集聚[17] 。 对口支援政策通过精准承接产业转移, 带动知识转移; 通过精准识别企业特征, 促进区域技术创新; 通过建立特色产业链, 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通过整合资源, 改善区域创新环境[18] 。 金融集聚系统与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是正向耦合的, 即提升金融体系综合能力、改善投融资方式、提高投融资效率、优化创新科技金融政策、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等均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19,20] 。 经济邻近显著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集聚, 并通过增加研发支出与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 。 此外, 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提高政府创新效率和差异化科技创新支持等也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1] 。 不同要素组合可为不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差异化选择技术转化型路径、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制造主导型路径及服务主导型路径, 有助于区域差异化的创新[22] 。   2. 技术创新、创新资源流动及跨平台创新等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 可助力区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及对外贸易等多种渠道, 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15,16] 。 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受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影响, 唯有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于门限值, 对外直接投资才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23] 。 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使得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区域差异性, 如资源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24] , 互联网自身的资源量和普及度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发展[25] 。 其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途径还包括建立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平台的创新生态[26] , 加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建设区域创新环境, 促进区域企业联盟创新等[27] , 如高校技术转移与企业技术转移均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且企业技术转移的影响更大[28] 。
  3. 方法论作为分析创新现状与预测后期发展的手段, 支持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规律的探索。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测量与提升路径的研究, 除了基于熵值法[29] 、TOPSIS[30] 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空间计量[12] 、知识生产函数[13] 、耦合效应[19] 、门槛效应[23] 、空间杜宾模型[4] 及定性比较分析(QCA)等方法[22] 也备受关注。 知识生产函数为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对区域创新的探索提供支持。 基于两步差分的GMM门槛面板模型不仅可论证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 还可验证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随环境变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持续性[16] 。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区域内创新能力和区域间创新能力的知识或技术溢出效应[4] 。 运用QCA方法, 可为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差异化参考路徑[22] 。
  (三)2016 ~ 2020年来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 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热点持续时间由长到短。 从关键词的突现中可以发现2016 ~ 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空间计量/空间计量模型”“创新”“产业集聚”“地区差异/区域差异”等关键词突现时间最长, 说明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上述内容依旧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热点。 “十四五”期间延伸了“十三五”期间区域创新的内容, 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 因此, 依托区域优势与产业特色, 促进产业集聚, 形成集群优势是“十四五”期间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 区域创新竞争力的优势来自于区域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专有的资源。 其中, 区域创新战略、区域创新平台、区域创新企业、区域创新产业以及区域创新生态等是区域创新要素生产与转移的重要内容, 是区域创新竞争力得以形成的重要支撑。
  跨行政区域的创新能力[14] 、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15,31] 以及不同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4,28] 对区域创新影响深远。 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兰白经济圈等政策的提出与具体落地, 使得创新要素集聚、技术溢出效应显现、研发要素流动加速、区域协同水平提升。 研究发现, 由于创新政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开放水平的不同, 区域创新呈现出东西部差异明显、邻近城市发展相似的特点。 为此,以产业经济圈为核心, 布局区域间的创新战略成为未来研究跨行政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如关注产业布局优化、创新资源冗余度降低、创新资源流动范畴扩大等。
  从外商直接投资向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转变, 说明我国在降低创新成本和技术引进壁垒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如何积极应对数字化潮流, 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创新战略中, 补全技术链和强化应用链, 探索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互惠共生的区域创新生态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内容。
  (四)基于关键词前沿时区的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前沿时区视图是根据时间变化对研究热点、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与研究演进路径进行设计的知识图谱。 本文在“LAYOUT”中选择“TIMELINE VIEW”, 得到2016 ~ 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演进趋势, 如图4所示。
  1. 整体来看,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学者们持续关注的内容。 制度层面具体表现为制度引领、制度质量建设与制度创新, 如: 2014年国务院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江浙沪皖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2016年“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9年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上述三区域并列。 技术创新层面具体表现为: R&D投入、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FDI、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 产业创新具体表现为: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使得区域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创新中实现创新要素重组、产业布局变革。
  2. 随着时间的变化, 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和内容有所变化。 知识生产函数、空间溢出效应、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等主要用于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创新; 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偏微分效应分解、双门槛效应等用于研究R&D投入、城市化水平、区域创新的动态外部性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或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 动态门限模型、min-max标准化分析法、QCA方法、脉冲响应函数等用于建立多因素之间的关联, 从多视角讨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集聚、产业集聚等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3文献计量软件对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CSSCI核心期刊(扩展版)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2016 ~ 2020年5年间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的分析和内容挖掘, 得出如下结论。   1. 从关键词共现来看。 “区域创新能力”出现频次最高, 其次为“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 2016 ~ 2020年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如人力资本、区域差异、门槛效应、基础设施投资等; 二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如空间计量模型、知识生产函数、空间杜宾模型等; 三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如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等。
  2. 从研究热点聚类来看。 可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引擎, 在特定的区域创新情境中形成与发展, 受政策、市场、资本等多因素交互的影响, 如市场潜能、对口支援政策、金融集聚、社会资本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等; 技术创新、资源流动以及跨平台创新等作为区域创新的关键要素, 可助力区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方法论是探索区域创新实践规律的重要手段, 包括评价类方法、空间计量模型、知识生产函数、耦合效应、门槛效应及QCA等。
  3. 从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来看。 “空间计量/空间计量模型”“创新”“产业集聚”“地区差异/区域差异”等关键词突现时间最长, 说明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上述内容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热点。 从关键词比重来看, 对跨行政区域创新能力、我国各省份之间的创新能力对比, 以及不同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对未来区域创新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影响深远。
  4. 从关键词前沿时区的分析来看。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受到学者持续关注的内容。 制度红利持续支持区域创新, 国内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途径促进技术创新; 在信息化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 创新要素重组、产业布局变革。 同时, 随着时间的变化, 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和关注内容也有所变化。
  (二)研究展望
  2016 ~ 2020年之间我国在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法创新及提升路径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为区域创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参考。 然而, 由于样本数据来源于中文期刊, 缺少对外文的分析, 遗漏了部分重要研究成果, 更缺少国内外区域创新研究的对比, 因此优化研究主题、丰富研究内容, 是提升本主题研究质量的关键。 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针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本文认为未来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应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区域差异与区域产业特色。 现有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全国范围内区域创新能力的探索, 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关注较少。 不同的区域创新战略、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产业与区域创新生态会形成不同的区域创新竞争力, 从而导致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特色差异明显, 邻近城市创新发展相似, 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明显。 对此, 一方面, 应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发文机构和发文作者立足区域特色, 发挥差异化优势, 洞见研究主题,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如四川省打造特色旅游、甘肃省推广特色农业、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制造业等; 另一方面, 跨行政区域创新产业发展、产业经济圈建设成为重要创新路径。
  2. 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等。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国家划定的省市区域, 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孵化与行业集聚的集中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等更有利于打造产业示范区, 为区域带来较高的创新产能。 应创新战略布局, 优先发展上述区域, 带动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创新资源转移, 这是“十四五”期间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 比如, 成都市作为中部创新型城市, 依托城市产业功能区, 实施“东进、西控、北改、南拓、中优”的区域创新战略, 覆盖多地的高新区、自贸区、经开区, 打造区域创新价值引领高地。
  3. “大智移云物”等科学技术。 5G作为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与升级的重要技术驱动要素, 引领新基建发展, 在高清视频、AR/VR、医疗、车联网、教育、工业互联网、文娱等领域已得到示范。 可依托区域创新优势, 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 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各地区技术创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提升路径。 如北京依托科教优势布局“1551”工程、上海依托中芯国际建设芯片制造能力、广东依托华为等头部企业优势, 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4. 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更多的是基于以往积累的数据进行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实时状态的关注严重不足。 建议后期优化数据采集与处理基础设施, 消除数据壁垒, 从区域画像视角开展区域创新生态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进行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总结与评价, 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多路径的洞见与预测。
  5.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赋能区域创新, 而区域创新参与主体、技术设施与产业集群都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内容, 建议从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不同要素创新角度, 构建符合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微观层面是指区域创新要素, 如参与主体、多平台、数字化资源; 中观层面是指创新要素交互产生的知识价值生态, 如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的传播与扩展等; 宏观层面是指基于价值创造的科学决策, 旨在通过“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 聚合来自用户、企业及集群等的创新资源, 服务区域创新顶层设计, 辅助区域决策者运用有限的资源制订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惠宁,马微,刘鑫鑫.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響及地区差异研究[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51 ~ 70.
  [2] 李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R&D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多维邻近性的实证研究[ J].软科学,2019(11):138 ~ 144.   [3] 赵青霞,夏传信,施建军.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19(24):54 ~ 62.
  [4] 周经,黄凯.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吗?——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0(2):108 ~ 130.
  [5] 李新伟,王敬勇.互联网发展、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 J].科技管理研究,2020(22):7 ~ 14.
  [6] 林善泉,劉嘉丽,刘沛.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评价——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2019(4):60 ~ 68.
  [7] 肖广岭.以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驱动创新发展[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3):55 ~ 61.
  [8] 刘迪,张会来.网络舆情治理中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探析[ J].现代情报,2020(9):144 ~ 155.
  [9] 罗军.FDI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研究[ 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6):108 ~ 116+156.
  [10] 张艾莉,李月明.基于等级划分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0):28 ~ 33.
  [11] 卓乘风,白洋,邓峰.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 J].华东经济管理,2019(8):53 ~ 59.
  [12] 周国富,张春红.区域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研究[ J].华东经济管理,2019(6):61 ~ 68.
  [13] 薛婧,张梅青,王静宇.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R&D边际创新产出及要素市场扭曲的解释框架[ J].经济问题探索,2018(11):152 ~ 162.
  [14] 杜爽,冯晶,杜传忠.产业集聚、市场集中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基于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的比较[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7):48 ~ 57.
  [15] 李健,卫平,张玲玉.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进入速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17(2):53 ~ 61.
  [16] 冉启英,任思雨,吴海涛.OFDI逆向技术溢出、制度质量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两步差分GMM门槛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7):40 ~ 47.
  [17] 师博,史萌.市场潜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4):89 ~ 95.
  [18] 李志国,杨灿,李慧杰.对口支援、招商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案例研究[ J].科研管理,2020(3):72 ~ 82.
  [19] 王文静,刘诗琳.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20(1):147 ~ 155.
  [20] 李延喜,何超,周依涵.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J].科研管理,2019(9):1 ~ 13.
  [21] 王志祥,龚新蜀.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与实证检验[ J].软科学,2019(11):125 ~ 130.
  [22] 彭永涛,侯彦超.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条件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内地29个省市的QCA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23):54 ~ 62.
  [23] 靳巧花,严太华.OFDI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门槛效应[ J].科研管理,2019(11):57 ~ 66.
  [24] 凌华,李新伟,董必荣等.互联网、创新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6):115 ~ 126.
  [25] 惠宁,刘鑫鑫,马微.互联网发展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资源量与普及度双重视角的分析[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8 ~ 87.
  [26] 陈洪玮,王欢欢.创新平台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3):32-46.
  [27] 温珺,阎志军,程愚.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J].经济问题探索,2019(11):112 ~ 124.
  [28] 曾婧婧,温永林,毕超.高校技术转移与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贡献——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作用[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6):84 ~ 91.
  [29] 曾月征,袁乐平.基于管理熵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统计与决策,2016(23):44 ~ 47.
  [30] 王家明,张云菲,丁浩.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时空双维实证评价研究——基于PFHWD-TOPSIS模型[ J].华东经济管理,2020(11):18 ~ 28.
  [31] 苏屹,林周周,欧忠辉.中国省际知识聚合的测度及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J].管理工程学报,2020(5):62 ~ 74.
其他文献
【摘要】年报文本信息的披露通常会受到管理层的影响, 并产生相应的披露后果。 以2004 ~ 201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借助计算机文本信息处理技术, 实证检验年报文本信息相似性对审计师定价决策的影响。 研究发现: 年报文本信息相似性越高, 审计师投入的资源越少, 感知的信息风险越低, 从而要求的收费水平越低; 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了上述影响, 但审计师行业专长则弱化了年报文本信息相似性与审计收费之
【摘要】数据这一新兴生产要素在改变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与重塑企业商业模式的同时, 也逐步产生了新的系列伦理问题, 即数据伦理问题。 国家网信办对滴滴等系列海外上市企业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将对我国企业数据伦理治理与数据安全监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有标志性的变革指向意义。 为此, 本文基于滴滴案例, 对其商业模式下所内隐的潜在数据伦理问题以及数据伦理、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 研究表明
伴随建筑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交付技术的滞后不仅阻碍大型公共建筑运维向数字化迈进,还严重制约BIM技术全寿命期的价值实现。本文基于大型公共建筑领域竣工交付现状,以智慧运维为目标,结合BIM技术,研究了大型公共建筑数字化交付内容的标准化,提出数模动态交互的管理模式,为基于BIM的数字化交付在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中的规范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选取2013 ~ 2018年间深交所上市公司接待基金公司实地调研的活动数据, 对基金公司实地调研与被调研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基金公司对上市公司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降低其违规倾向、违规次数及违规强度, 且调研次数越多, 违规行为越少。 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 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信息披露程度较低、法制环境较差的公司中, 实
在BIM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结合日渐紧密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回顾两者的发展历程,借助项目管理实践,梳理全过程BIM咨询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模块的应用,以及对个人、企业、行业的影响,总结出了当下BIM参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一些常规模式和经验教训,并对BIM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做出了展望。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国际分包资源并做好分包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结合东欧某高速公路项目的实施案例,对分包合同转让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分包合同
【摘要】审计作为资本市场主要监管力量之一, 对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项目审计的质量也显得愈发重要。 然而不断发生的审计失败事件, 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质疑, 也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 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 为促进审计质量提升、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以2001 ~ 2020年证监会进行
【摘要】新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人力资源、智慧资本、无形资产为主体的战略性资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 会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和有效管理工具, 需要面对当前会计信息相关性恶化的现实, 对过时的报告规则予以改革。 通过总结当前管理会计报告的几种代表性披露框架, 整理分析战略性资源的概念框架, 以战略性资源为核心构建管理会计报告新框架。 新框架旨在揭示新经济时代企业实现价值创造
以华晨集团债券信用评级事件为案例分析对象,考察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适用性差异及各自的决策优势,进而探究对“母弱子强型”控股集团进行债券信用评级时选择母公司报表的
通过后评价可以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经验总结,为后续项目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常用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结合核电项目的特点以及实践经验,构建适合核电项目的、可操作的后评价指标体系,为核电领域后评价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