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芬姐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惠芬姐站在宿舍门口,若有所待似的。中间的走廊暗沉沉的,顶上的一盏灯如萤火虫。对门就是我姐,她也靠在门口,两人都好像有话要说。
  “阿达哥一直没来?”
  “他已经有大半个月没来了。”
  惠芬姐与我姐是同一单位的,都在外镇的一家银行上班,做柜员。她们是正式员工,有宿舍的。我姐夫是部队里的,那时还没转业,我姐不想住在婆家,娘家又不能长呆,就住在单位的宿舍里。
  “我想,你也不要太计较了,人总比钱要紧。”我姐劝道。
  “其实,我也只是拿我自己的一份而已,他是没有那个心嘛!”
  “若说阿达哥没真心待你,那我可要说句公道话了。起码,我觉得阿达哥待你可比我老公待我好多了。”
  阿达哥是我们远堂,惠芬姐照旧法应该叫阿达嫂。只是,这称呼太土,周塘一带早已不这样叫了。
  那时,惠芬姐刚离婚不久,带着阳阳,举目无亲,日子过得恓惶。阳阳还不懂事,有个头疼脑热时,惠芬姐更是“头毛抖乱”——柜台里是离不开人的。我姐有时帮她一把,但女人家的力量总有限。一次深夜,阳阳高烧四十多度,一直不退,可把惠芬姐急坏了。没车没人,离县城又这么远,怎么办呢?正好副行长值班,她就央他开车送人民医院。从此,风言风语就多起来。
  “阳阳,要不要吃糖啊?”行里的一个促狭鬼向他招手,“你们家里有没有来客人啊?”阳阳摇摇头。“你骗人,行长伯伯难道不是客人吗?”“行长伯伯不算,他跟妈妈一起烧饭的——客人又不用烧饭的……”于是,周边的一群人露出诡异的笑容。他们给阳阳一块巧克力,阳阳一走,他们就笑得更欢了。
  那个副行长调离之后,人走茶凉,惠芬姐做人仿佛矮了一截。有一回,有人发现厕所那边插着电饭煲,就惊叫起来,正好惠芬姐站在门口,尴尬地笑笑说:“是我在烧饭。”这事很快传遍了单位。虽则厕所的水电费是公家付的,可想想,这饭你还能吃得下?
  我姐后来就一直提起这件事,说惠芬姐这人就是贪小,否则,也不会跟阿达哥闹得这么僵——当初,还是我姐做的媒呢。
  阿达哥是开厂的,时不时来银行,或是转账,或是取钱,认得了惠芬姐。惠芬姐淡扫蛾眉,笑脸相迎。阿达哥觉得她温婉可人,听说她也是单身,每次就冲着她办事,别的柜台,一概拒绝。我姐别出了苗头,就跟他开玩笑,阿达哥就顺坡上墙,央我姐牵个线。我姐就偷问惠芬姐可有那个意思,惠芬姐笑而不答,我姐就怂恿她不妨处处看。于是,他们就好上了。
  可是,好事不长,婶子却到我娘處骂我姐来了——阿达哥还没离婚呢。他娘是不主张离婚的:离了婚,孙子会有好果子吃?世上只有劝人合的,哪有劝人散的?我娘很尴尬,把我姐臭骂了一顿。我姐大喊冤枉,说阿达哥自己说离婚了,难不成我去查他的离婚证?
  但是,阿达哥已经横下一条心,婶子也回天无术。“都是那个狐狸精!”惠芬姐还没过门,就与婆婆有了嫌隙。所以,她很少来周塘。
  本来,阿达哥在周塘有大大的房子,可是为了惠芬姐,住到了这筒子楼里。一早,为她们娘俩倒痰盂,上街买早点,等阳阳吃好了,再开车送他上幼儿园,然后到厂里去。说来也奇怪,这人与人还真有缘分,看他们“父子”那个亲近的样子,连着觉得相貌都像极了。我姐也这么说过,惠芬姐嘴上说着“不会吧”,可是眉眼是微笑着的。有时,过廊上这么说着闲话,阿达哥拎着菜上楼来。于是,他们俩开始嗤嗤嚓嚓烧菜做饭。我姐看在眼里,倒有些眼热——惠芬姐总算安顿下来了。
  “他待阳阳的好,我们可都是看在眼里的——亲爹都没他好。如今,阳阳也这么大了,你倒是问问阳阳看。”
  “我们阳阳倒是一直劝我,说爸爸待他真的挺好的……”
  “那不就得了!”
  事情都出在周塘路的拆迁上,阿达哥家成了拆迁户。听说惠芬姐母子也有份,阿达哥的爹妈先跳了起来:哪个是你亲儿子?哪个是带来的“拖油瓶”?你吃了屎塞了心肝,亏你还是个男人!惠芬姐自然给他脸色看,阿达哥是左右为难。原先,阿达哥的钱跟惠芬姐的钱是放在一起的。当阿达哥急需要一笔周转资金时,发现五十万不翼而飞——惠芬姐已先下手为强。无论阿达哥怎么解释,怎么请求,惠芬姐都不肯拿出来。于是,阿达哥整了整衣服,走了。
  阳阳那时都读高中了。每当学校放假时,他总打电话给阿达哥,阿达哥就会过来。他们仍然像一家子似的,亲亲热热烧了吃。阿达哥烧得一手好菜,阳阳总说爸爸烧的菜最好吃。等阳阳一走,阿达哥也走了。
  但是,惠芬姐不肯离婚。她拉住他,说我给你买了衣服,你试试看。阿达哥就穿上,有时多留一夜,有时还是走了。走后,他就不来了;就是来,也从未见他穿着那衣服来。惠芬姐有时候会愣愣地看着走廊发呆。我姐也无能为力,尽管她是媒人。到了这个地步,媒人也无趣的。
  惠芬姐在县城买了房,写的是阳阳的名字。
  世上人心换人心。我姐说,要不,你给阿达哥买份养老保险吧。
  惠芬姐讪讪地说,不知他要不要。
  那一时,阿达哥私生活比较乱,我的那些哥们都在传他有几个女人。
  我姐说,阿达哥是真伤了心。人嘛,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人家。他待你儿子这么好,你待他儿子又有几分?惠芬姐语塞,因为阿达哥的儿子从不与她搭话,她也不管他的。
  多少人在背后笑话阿达哥:自己的儿子不闻不问,却把别人的儿子当作宝!
  “妈,哥都快三十岁了,你和爸给他张罗张罗嘛。”阳阳是越来越懂事,倒说得惠芬姐眼睛一酸。
  她把这话转给我姐听,我姐说:很久没见阿达哥了,要不,什么时候聚一聚?
  惠芬姐说,好啊……
其他文献
哑者无言,一个名叫吕付平的80后小伙子,陕西人氏,2003年大学毕业后离开故乡,一路辗转,于2007年底来到宁波,落户、安家、生子。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将笔名取之为“哑者无言”,但在后来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沉静和低调,也许正契合了他取这笔名的真正用意。  大约五六年前,在新浪博客上第一次读到了哑者无言的诗,让人眼前一亮。倒不是说诗歌写得如何如何好,令我心仪,其实他当时的作品还显得较稚嫩、粗糙,
期刊
我是冲着梅雨潭的绿去的,却被古寺所吸引。  这是人间七月,踩着酋长的影子,我来到了仙岩。狂风暴雨过后,又是一番别有的宁静。就在这样一个宁静的日子里,我来到了仙岩古寺。  听说古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宋真宗钦赐圣寿禅寺,朱熹也曾写下“万千气象”。如今,晦翁已不在,门前的那块匾额,已穿梭了千年,把他的印记留在了人间。古寺钟声,他可曾听闻?  走在寺院里,隐隐传来的木鱼声,潜入
期刊
1、奇数与偶数  气氛骤然变得紧张,原来还是六个人,是偶数。现在一个人已经不在了。对于那个已经不在的人,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个不在的人被人杀死了。杀死那个人的就在剩下的那五个人当中。但究竟是谁把那个人杀死的这恐怕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秘密。  没人会承认杀死了那个人。因为只要有人承认杀死了那个人,游戏就会自动宣告结束。剩下的五个人也要全部被处死。没有人会幸免于难。  现在只剩下的五个人,是奇数了。由于
期刊
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 1924-2000),20世纪以色列著名诗人,生于德国的乌尔兹堡,11岁时随家迁居以色列,成为以色列公民,尽管当时德语是其母语,然而他能够流畅地阅读希伯来语。二战期间,他在盟军犹太军队中服役,后来又参加了1948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经历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和西奈战争。战后,他进入希伯来大学攻读圣经文本和希伯来文学,后来当过多年的教师,还曾在美
期刊
我从懂事起就认识定法姆嬷,她在家乡算得上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上学以后,常常会在路上遇见她,只要看见她的身影,我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她是我们村的人,住在下街头,叫什么名字我至今也不知道。反正年纪与她相仿的当面叫她定法嫂,背后叫定法讨饭老宁(“老宁”,宁波方言,老婆的意思),年纪比她小一辈的人,都会叫她定法姆嬷。既然有叫定法讨饭老宁的,她丈夫在世时应该也是讨饭,她一定没了依靠,不得已
期刊
著名文史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冯其庸先生,今年1月22日在京去世,已有一段时间。在这几个月里,自己一直念念不忘,心里好像搁着一块东西,不吐不快。的确,冯先生不仅长期担任《文学港》的顾问,一打开杂志,第一行眏入眼帘的便是他的大名,自己作为读者已陪伴了许多年,很是亲切熟悉。同时,于自己则有另一层的交往情谊:二十年前曾经接待过他,并收到了他惠赠的珍贵墨宝。她,至今依然挂在我家的
期刊
我们讨论现代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容易而又没有共识可言。现代诗话语的特殊性和评价标准的歧义性以及诗歌生态复杂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现代诗的阅读上很少能够取得所谓的公信力。那些持“纯诗”“自我”立场或“及物写作”“见证诗学”姿态的人们都有完备的理由来为各自所倚重的诗歌辩护,但是问题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彼此缺乏信任和相互沟通的有效机制。对于现代诗而言,任何一种观点、说辞、立场和姿态都会遭遇到其他论调
期刊
暗夜里,那些熄灭的时光,纷纷聚拢,复燃,提着细微的光亮,在我的身体里漂浮,漫游。  那么清晰,那么鲜活,还冒着隔夜的汗味,高中时候琐碎而令人迷恋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不时地从一张黑白底片中浮现出来,我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到微微泛黄的青春。  那是一个清晨,一个十六岁少年的清晨。1989年9月1日,我和本乡的一帮同学相约去洋口中学报到。乡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车抵达县城,麻麻亮的早晨,阴郁的雾霭笼罩着村庄,露水压
期刊
(任茹文: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看过她春天的风景,让我置身轻云,闻到她芬芳的气息,开始晃荡我的心旌。梦中的小舟,驶入了勃发的春汛。”  这是十五年前,也就是我写在日记里的第一首情诗。我不敢相信自己曾有过如此才情诗意,原来是爱情点燃了我细腻的情愫。  这是我的初恋。  那年我十八岁,要是不读书,这个年纪谈恋爱,在乡下不算早也不算晚。但大人们都说,年纪轻轻的,懂什么爱情不爱情。  第一次
期刊
我姐夫是无酒不欢,他好这一口。我姐最讨厌他的也就是这一点。  我姐的婆婆是个拎不清的人。当初我姐生了个女儿,她只看了一眼,抱都没抱几下,扔下一个红包,就走了。我姐要上班,想让她带孩子,她一会儿说家里走不开,一会儿说自己有哮喘,不想带,最后只得把女儿扔给我妈。  等到老太婆自己女儿也生孩子时,她带得不要太有力气哦。  为此,我姐耿耿于怀。女人嘛,都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我姐夫还在部队上,我姐我妈一起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