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及模式转换探析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当代艺术教育发展存在弊端的分析及环境艺术专业自身特点的多元性特点的阐述,提出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结构“跨界”的必然性及美术院校隐性文化对环境艺术专业“跨界”的影响,指出“跨界”将成为环境艺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跨界”使美术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成为可能,也成为其办学优势。
  【关键词】创新人才  跨界  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该论文为2013年度陕西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陕教高〔2013〕28号]《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自2002年建系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系以本科班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设立建筑环境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于2013年获得省级立项。实验区依托学院艺术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资源,在学院本科4年培养方案“1+3教学模式” ①基础上,以跨界教育为主导思想,不断增强了学生的造型基础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较好的艺术修养;不断融入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虽然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我国当代环境艺术教育的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张绮曼、吴家骅等先生开创,至今已发展了30年时间,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创立之初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科申报,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相继设立环境艺术专业。第一批接受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初步满足了我国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成为现今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第二阶段,2000年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紧缺,全国各大本科院校普遍设立艺术学院、成立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第三阶段,2010年前后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全国各种专科院校、三本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相继开设此类专业。目前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千余所,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各层次艺术设计人才不足的现状,也使艺术设计原本的精英教育变成为普及教育。
  然而在艺术教育领域一片繁荣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国目前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存在不足。大多数教师人文修养欠缺,文化基础薄弱,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更寥寥无几。
  2.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都是刚刚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更对同龄人无法进行更深层的素质教育与人才的全面培养。
  3.缺乏教学方法的连贯性思考。部分院校师资不足,聘用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从事教学工作,虽然满足了对专业技术的传授,但对教学的方法缺乏思考、对课程体系缺少完整的贯彻。
  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大部分的艺术类学生毕业变失业,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的结果是加剧我国艺术设计水平的发展偏失。每年就业出现两头热的倾向:艺术设计积淀深厚的各大美术院校、建筑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经济发达的京、沪、深等地区依旧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这必然导致局部范围毕业生竞争激烈,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无人才可寻。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带来的艺术设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恶性循环。如何扭转地区设计水平失衡的现象?就要求各高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院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出具有自己优势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专业面宽、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多元性交叉学科,既有一定艺术门类的特征又具有一定工程技术的要求。优秀艺术设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体系架构基础之上的,美术院校的艺术门类细化、理工院校的技术支持、文科院校人文精神的滋养对于环境艺术专业都不可或缺。专业的互补性保证了多元化知识的摄取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艺术的跳跃性思维带来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成为环境艺术专业的活力源泉,而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使环境艺术作品的呈现成为可能。专业师资多元化、知识结构多元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成为这一专业教学的必要条件,用“跨界”的思维方式去穿插于传统艺术与技术之界成为必然。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及架构
  谈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架构就必须了解该学科的专业特点,环境是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环境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创造性结合,它需要多元、宏观的协调与统一建筑、规划、园林、景观、室内、雕塑、绘画及各种艺术品。它强调社会与人的存在关系,注重空间外部与内部的相互对应,感受时空变化引起的行为存在。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创立始于美术学院,但其最终成果却不仅仅是二维空间绘画表现,而是工程技术支持下的、适合人参与的三维空间实体。在广义建筑学的背景下,环境艺术是一个概念“模糊”的特殊角色,它不单纯是以建筑的内部或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更强调高层次的艺术氛围感受。它既兼顾建筑技术,又涉猎心理学、民俗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它统筹各专业,有机的组织空间与文化、功能与技术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界定的“模糊性”是教学的难点。一元的知识构架无法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四年的本科教育,我们只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宽厚的知识平台、合理的知识框架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环境艺术专业的整体性、综合性特征,真正的角色需要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逐步完善。它需要整合自然与人工、物理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物境与意境、时间与空间等诸多因素,考虑人与环境艺术的参与性,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问题仅靠课上无法解决,所以我们提倡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和其他专业一起交流,跨界发展。   校园的隐性文化对环境艺术专业跨界的影响
  艺术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的核心方向,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多学科的涉猎有益于每个学生创新思维的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校的隐性文化特征,做到优势互补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各类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交叉平台,使跨界与创新成为可能。
  艺术自身的“跨界”活动是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与碰撞,相互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实现创作思维与形式的全新变革。美术院校环境艺术教育的优势就是“创新精神”的隐性文化渗透。创新精神使得“跨界”的尝试渗透多种艺术媒介、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成为可能。从油画个展到版画交流,再到装置艺术、平面设计,美术学院内多种艺术交流活动带来的冲击时刻影响着环境艺术专业的学习,这种课外的隐性文化所带来的创新意识氛围远远胜于单纯的技术知识传授。艺术创作对创新的要求在美术学院中具有普遍性、共通性,是无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专业的知识,激发自身创新意识。
  跨界,这就是美术学院的特色、美术学院的优势。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思考跨界设计教育、更多的确保艺术的纯粹与原创培养。只有跨界,环境艺术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形成建筑环境艺术的特色和优势。
  当下环境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趋势与发展——跨界实践
  环境艺术学科人才培养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注重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跨界的设计观已经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成为普遍共识,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跨专业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下社会需求的共识。
  跨界的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有跨界的师资队伍。建筑学、环境设计、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绘画、雕塑等专业人才共同组成“跨界”教学团队,达到项目与课程有机结合,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专业课教育中,课程结构也调整为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规划课程、园林环境艺术课程并重的体系。《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就是通过跨界,整合室内、景观、雕塑、壁画、城市家具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设计方向,它紧靠美术学院的学科架构特点,高度融合多个专业学科特色,成为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创新。
  跨界建立在对本专业多元化的特征了解、对其他学科关注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相关学科中间共通的规律与法则基础之上。环境艺术专业跨界源于当下建筑设计对规划、环境、景观等缺乏整体组织的背景下。设计学科所共通的比例尺度、构成构图、材料质感等形式没法则,使绘画、雕塑、平面、环境艺术、建筑等专业的跨界成为可能。同样设计学科对人生理、心理等的涉及,也使心理学、人机工学、社会学等专业的跨界成为可能。
  结语
  当代设计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跨界”模式,只有跨界设计的创新,思维广度和深度才会越大。如果环境艺术的专业人才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考虑到城市、建筑对室内外环境的影响,深入理解建筑和城市本身,将整体设计理念贯穿空间内外,那必然完成的设计作品是与城市浑然一体的优秀环境艺术作品。
  打破“界”的束缚,大家应该在“术”的范畴之外去重新审视和理解更高的境界。提升技术的修养、人文的修养、艺术的修养,无法用界限来衡量。学科的发展源自学科的交叉,只有交叉跨界创新才更有深度、更有意义,学生的收获也最大。超越“界”的限定、触及“新”的领域,跨界思维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突破口。撰写本文在于希望能抛砖引玉,大家共同为艺术设计教育困境献计献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注释:
  ①“1+3教学模式”,即由造型艺术部承担其中的“1”,即学生入学第一年的美术通识知识培养,由各系部承担 “3”,即三年专业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卉:《从“立界”到“破界”探索跨界设计思维的内在理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6期。
  [2]何辉、李莉:《基于跨界思维的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11。
  [4]刘霁虹、万萱:《平面广告跨界设计》,《装饰》2009年第11期。
  [5]吴昀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跨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作者单位:张豪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陕西西安
   吴昊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吴雪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进行创新,有效地利用各类新媒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紧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平台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为陕西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我国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本文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培育为例,探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期刊
9月27日,以“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建构”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德国、俄罗斯、马其顿、埃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蒙古等15个国家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  本届大会秉承以往各届的宗旨,在独立思想、平等对话的原则下,学者们围绕“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建构”“儒学与国家软实力建构”“礼乐文化与社会道德”“儒家思想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运用,电影与电视、影视与动画等各类数字影像艺术,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新引擎,推动了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中相关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而数字艺术核心特点又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特性,它突破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传统固化模式艺术教育的藩篱,形成了新的态势。高校的教育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怎么样突破壁垒,顺应时代的要求及时创新与变革,是我们面临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本文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全国C9高校BBS上2004-2014年的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在线访谈、数据统计、编码分类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关注程度较高、认同感建构角度多元化、认同方式截然相反。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当从激发内在需要和优化外在环境着手,进一步加强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
期刊
晚霞霓天的周二傍晚七点,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化学卓越班的学生李雨桐急匆匆地吃完饭,一路小跑来到雁塔校区教学八楼8307教室,以一个“蹭课生”的身份在前排位置坐下。用他的话来说,“两个小时换一场情怀,太划算!”  让李雨桐用“情怀”二字追随的这门选修课,主讲人正是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泰山北斗——章竹君教授。  要“秒抢”才能上的选修课  校园里,章竹君教授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学生们总是亲切
期刊
【摘 要】为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清晰,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但是对未来的期望过高,缺乏长远的规划。为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任课教师应提高自身水平,班主任应给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高职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
期刊
【摘 要】校史作为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其建立、成长、发展的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的缩影,也是高校专业学科历史发展的珍贵记录;校史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及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则是校史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路径;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载体,育人理念有了“新
期刊
【摘 要】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在学习、吸收、借鉴西方交响乐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越来越“交响化”,其演奏的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变,其影响亦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奏区别于独奏,它更注重一个演奏员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笔者尝试以胡琴声部为例,对演奏员的合奏能力作出一系列分析,并在培养与训练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强调合奏能力是乐队演奏员必备的素质,是一种倾听、调节、沟通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领略《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篇著作的风采,探究美国梦的缘起缘灭,从美国梦的大背景和历史演变开始,解读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体现和表达,结合对主人公盖茨比的简介和故事分析,以及著作所要阐述的对美国梦的领会,与读者一起共勉。  【关键词】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物质诱惑  前 言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其文学代表作——《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