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内容。文章针对农科高职专业精准定位难、生源质量保证难、质量标准构建难、教学过程调控难等难点提出强化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目标标准的精准度;建立“三链”对接机制,提升专业资源建设水平;创新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升级人才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优化“三全”质量控制机制,规范质量生成过程;健全专业评价反馈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农科高职 专业 质量保证体系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 ),男,江苏丹阳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傅江华(1958- ),男,江苏无锡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孟祥凤(1963- ),女,江苏徐州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副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农业职业教育联盟化教材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135-Y-110,项目主持人:束剑华)和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6年全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课题“基于联盟合作的农业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SNZJ201607,项目主持人:束剑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3-0053-05
  农科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加快培养农科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質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农科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保障。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并组织专家研制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标志着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了“自主保证质量”的新阶段。与其他专业高职相比,农科高职专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面临诸多难点,亟待厘清思路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农科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
  (一)质量及质量保证体系
  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从20世纪的“产品合格”到21世纪的“用户满意”的转变。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其经典著作《质量控制手册》中对质量的表述是:“所有人类团体(工业公司、学校、医院、教会、政府)都从事对人类团体提供产品或服务,只有这些产品或服务在价格、交付期及适用性上适合用户的全面需要时,这种关系才是建设性的;在这些全面需要中,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称为‘适用性’。适用性这个概念,通俗地用质量这个词来表达,是一个普遍的概念,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按照此表述,教育质量也适用于该定义,“适用性”则是指满足用户需要的特性。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的概念也源于企业,其目的是在合同环境中,使人们确信某产品或某项服务能满足给定的质量要求。在ISO8402中,质量保证的定义为:“实体为了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活动。”
  (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及其内涵
  关于质量保证体系(Quality Assurance System/QAS),百度百科的定义是:企业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产品研制、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和情报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因素统统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围绕教育质量评价这个核心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和进行的各种活动。按照此定义,高职教育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是落实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提高教育质量;其内容是学校设立的各种机构和开展的各种活动;其核心是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指导方案》,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五纵(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横(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一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框架。本文探讨的是“五纵”中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问题。有专家认为,“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赋予了越多的终极目标的含义,它就飘在空中,越往中观和微观上走越找不着抓手”。专业层面是“五个层面”的核心部分,也是将质量的终极目标在微观层面落地的主要抓手。研究和利用好这只抓手,对直接面向现代农业企业(园区、合作社)职场、肩负着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使命的农科高职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农科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难点
  (一)对接产业处于转型升级期,专业精准定位难
  当前,农科高职对接的农业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技、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推动了农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绿色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互联网 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形态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农科高职新专业需要加快设置和科学定位,传统专业需要转型升级和定位调整。专业定位是专业对接产业的第一步,也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农业产业的快速转型与升级,显然加大了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在源头设计上的难度。   (二)面向艰苦行业办学,生源质量保证难
  在我国,农业仍然是艰苦行业,加上受社会上“轻农”“厌农”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农科高职专业属于名副其实的“小众专业”,招生难、生源文化素质差是农科高职办学必须面对的普遍困难。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科高职(农业技术类)设置有23个专业共489个专业点,在校生数为60626人,平均每个专业仅有21.2个专业点,即平均每个专业只有21.2个学校开设,每个专业点仅有123名在校生。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农科高职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工科、商科等热门专业,这导致农科高职在抓质量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很大一截。
  (三)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标准构建难
  农业是天、地、人、稼互作的产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是其本质特征,地域性强是其重要特点。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农业在其生产对象、生产方式和技术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区别,难以形成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这就是“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之所在,同时也是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大大落后于工业等其他领域的客观原因。媒体频频曝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很多都与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相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职业标准,是确定农科高职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因此,农业技术标准程度低的特点,会加大农科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构建难度,进而影响其科学性。
  (四)生产过程周期长、季节性强,教学过程调控难
  农业是周期性、季节性都很强的产业。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在北方地区一年只能种1季,即使在南方地区也只能种2~3季,生产周期长。对于三年制高职专业来说,对接生产过程实施教学活动、开展能力训练时,可重复的次数少,再加上季节、天气以及寒暑假等因素的影响,要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完全对接难度较大,教学安排的弹性较小,教学秩序的维护难度较大,过程质量控制难度很大。
  (五)就业岗位不确定性较大,质量结果反馈应用难
  根据《江苏省2015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农林牧渔大类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60.62%,离职率为36.47%。农科高职毕业生中,有近40%的就业岗位与专业不相关,还有超过1/3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后离职,说明就业的充分性和稳定性都不是很高。就业的不确定性不仅直接影响培养定位和质量标准的确定,而且也会影响到结果质量(毕业生适应用人单位要求的情况)信息反馈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在构建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优化决策指挥系统时,一定要妥善处理专业针对性与就业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在强化专业能力训练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强化农科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目标标准的精准度
  专业调整是指高职院校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新专业、调整原专业培养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行为。就学校层面而言,专业调整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进而优化专业结构;对某一专业来说,专业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与产业和市场“对标”,进而校准专业定位。动态化地实施专业调整和精准定位是确定专业建设目标和构建专业教学标准的逻辑起点。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的动态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建立制度,完善机制,有序开展。一是建立专业调研制度,一般每3~5年进行一次深度专业调研,包括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同类学校同类专业发展情况调研等;二是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制度,根据调研结果,调整专业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三是建立专业淘汰标准,明确专业在什么样情况下应该转型、在什么样条件下应该淘汰,进而完善专业优胜劣汰的机制。
  (二)建立“三链”对接机制,提升专业资源建设水平
  资源建设是专业质量保证的基础,资源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對农科高职专业来说,资源建设的重点是“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农科高职确立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对接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人员互聘、岗位实践、科研服务、人才共育、就业创业等活动,优化团队结构,提高“双师”素质和能力。
  在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方面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一是产教融合,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农科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二是合作共建,选择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农业园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有效整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资源(包括实训指导老师),确保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与企业技术同步更新;三是开放共享,向社会开放共享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等工作,使之成为面向区域或行业的教育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农科高职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支持课程教学与面向企业、社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绩效。
  (三)创新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升级人才培养支持服务体系
  前文已经述及,农科高职专业质量保证在源头上受制于生源,在过程中受制于农业生产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在结果上受制于毕业生岗位的不确定性,生源供给、条件保障和就业服务的压力较大,因此应更加重视通过深化政行校企合作来升级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
  在生源供给方面,一要创新招生宣传方式,主动与农村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关系,与之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代农业发展专题讲座、现代农业建设案例分析、农科高职毕业生和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成才典型报告等,帮助农村孩子正确认识现代农业和新型职业农民,进而树立爱农、学农、务农,立志把家乡建设成美好新农村的远大理想;二要创新招生方式,与政府、园区(企业)积极开展合作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专项培养;三要改革招生考试办法,积极争取招生部门的支持,通过“文化考试 技能测试”方式,探索和实践招收农业企业(合作社)在职人员、“农二代”和有志农村青年进行学历教育的新模式。   在条件保障方面,一是完善“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开展合作、以合作实现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专业校企合作育人、产教融合发展的环境;二是强化专业(群)校内外实训场所的育人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爱岗敬业、服务三农,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职业素质培养的职业环境;三是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在生产内容、生产进程等方面的统筹安排,确保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在就业服务方面,一是加强就业指导,通过专题讲座、杰出校友返校作报告、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立足专业就业创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精彩人生;二是加强就业服务,积极联系有实力的用人单位来校参加“双选会”,帮助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优化“三全”质量控制机制,规范质量生成过程
  目前,农科高职既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又要自主保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农科高职专业应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针对农科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优化全面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员参与控制质量的“三全”质量控制机制,规范质量生成过程。
  一是全面梳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点,明确各关键点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同时进行流程再造,优化工作过程;二是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层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考核;三是加强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各层面开展常态化质量诊断与改进提供支撑;四是强化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总结、凝练和弘扬具有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质量文化,为“三全”质量控制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五)健全专业评价反馈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只有建立起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进行“自我保健”,离不开评价和反馈,需要建立常态化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
  一是依据各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质量标准,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常态化地开展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二是定期开展专业自我诊断剖析工作,借用麦可思提出的专业深度分析“4S系统”,通过对专业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全景分析与预警(Scenario Overview﹠Signal System)、预警指标成因分析(Specific Risks Factors)以及深度调研名单(Survey List)进行自我剖析和专家诊断,进而形成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专业质量改进方案;三是开展第三方专业评估(认证)试点,委托第三方对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医院体检”,不断提高专业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明霞,刘红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苏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体系结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
  [3]黄秋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4(11).
  [4]潘漫.江苏省2015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5]刘松林.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6]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建构主体性教育模式;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立足“四个统筹”,构筑全方位育人格局;整合资源,建立联动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主体性教育模式 联动育人  [作者简
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主要包括模板安装,混凝土的浇筑,振捣,拆模及养护等环节,这是水泥混凝土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
胃肠不好怎么喝在很多年前,动物性食品煮成的汤曾是令人向往的滋补品。那时候,人们缺乏蛋白质和脂肪,凡是含有动物蛋白质的食物都被奉为补品。而对于那些胃肠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
老人想要拥有健康快乐、有品质的老年生活,应该掌握以下9项技能。技能1:懂得自救。老人摔倒后,如果怀疑伤到骨头,最好保持身体不动,就地等待救援;如果感到心口痛。且可能出现了心绞
[摘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实践环节存在诸多不足,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强。然后阐述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用系统化的观点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后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依托于学校自身的教学实践子平台,构建依托于科技竞赛和科研课题的科技实践子平台,构建依
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在科学就医方面需要特别指导,现以中老年人群为例谈谈如何科学就医、用药。
2013年,由全国老龄办、国家卫计委共同编印的《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从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规律、适量体育运动、良好心理状态、疾病自我控制、加强健康管理6个方面,全面指
本文选取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分析土地供应政策中的土地供应量和招拍挂土地供应方式对房价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的土地供应政策对房价水平有显著影响;(2)土地
根据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和山东省总工会《关于开展全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岗位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由梁山县总工会、县卫生计生局主办,县疾控中心承办的梁山县慢
3月3日是第14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听力,幸福人生——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旨在唤起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造福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听力下降在老年人群中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