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勋:跪拜礼是最大的感恩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_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脚交叉站立,然后头向下贴着手慢慢坐下,重心前倾,整个人俯跪在地上,然后直起身,盘腿坐下。
  这是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尚宫娘娘教初入宫的小宫女学习的跪拜礼仪,宫中等级森严,在正式场合,下级都要对上级行此跪拜之礼。
  在李炳勋导演的另一部历史剧《商道》中,主角林尚沃对母亲也行跪拜礼。回到家里或即将远行,都要先给母亲请安。对他的老板商首也要跪拜礼,因为韩国人认为要感恩对方给予自己工作的机会。
  大长今的故事背景大约在公元1498年的李氏王朝中宗时期,距今已500多年,而林尚沃也生活在距今近三百年以前。而直到今天,韩国人依然传承着这一跪拜的传统。新婚夫妇即使在教堂行西式婚礼,蜜月归来,也要穿上传统服饰跪拜父母。韩国对教师节非常重视,被安排在朝鲜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世宗大王的生日。现在有学校的学生,在庆祝聚会上,第一个仪式还是排成一排,全身匍匐在地,长拜不起。然后再送上祝福的话语和礼物,一个女子高中毕业礼和成人礼上,所有学生身着传统韩装,行跪拜礼。此外,韩国人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长辈的面前,一一问安。熟人见面,无论长辈、同辈,都会行鞠躬礼。
  《大长今》和《商道》的导演李炳勋,曾拍摄多部韩国传统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每次拍摄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作为导演,他对历史有种敬意和使命感。“电视剧的教育意义是很重要的,要做好考证,选好故事题材,因为很多人在看的时候都容易将它当做历史。而实际上,电视剧有许多虚构的成分,要是不顾历史,胡编乱造的话,很容易给观众以误导。”
  在历史剧中会涉及许多繁复的传统礼仪,韩国历史上也有宗庙祭祀的礼乐。“韩国历史上在王朝时代以来把‘忠孝’视为重要的美德,我觉得‘礼乐’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恭敬的行为背后,有行为者内心的“敬意”,和一份感恩。在电视剧《大长今》中,韩尚宫会让长今每天早晚端水给她,“懂得水装在碗里也是一碗食物这个道理,在水也是一碗食物的前提下,对要喝下水的人诚心礼遇,食物就是对待人的情谊。”
  食物是韩国人表达感恩和敬意的一种方式,比如米糕。我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在韩国称之为“感恩节”。到了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子向爷爷奶奶行叩拜大礼。行完礼,孩子就会拿出和爸爸妈妈精心制作的包含诚心、爱心和孝心的食品——米糕,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在韩国人的餐桌上,一般是长辈坐在那,等着孩子盛饭,而且吃得心安理得,孩子也会忙得兴高采烈。有些爷爷有饭后喝茶的习惯,妈妈倒好茶后,也会让孩子双手捧茶,小心翼翼地给爷爷敬茶。韩国的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小做这些,是为了让他学会感激,表达对长辈的恩情。
  这种感恩的情结,绵延在李炳勋导演的电视剧中,对父母的孝敬,对培养关爱自己的长辈的报答,对职业的尊重,对万物的敬意……故事主角们一颗颗感恩的心映射出闪耀的人格和善良的品性。李炳勋说:“对于职业的使命感、正义感、人道主义等等,还有剧中主角们追求的价值观不就是用‘道’来表现的吗?”
  Q&A:芒果画报专访《大长今》导演李炳勋
  儒学的东方影响
  《芒果画报》:韩国民间生活中的礼貌、礼仪传承的很好,你觉得这种恭敬的礼仪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李炳勋:儒学的源流是从中国开始传下来的,可是在记载中看过,中国清朝以来,它的本流是在韩国比中国更为广泛的继承。所以也看过在中国把韩国与中国的中华做比较,因此把韩国叫成小中华的记载。即也可以说,在中国,明朝以后逐渐弱化的“礼”在韩国(朝鲜)偶尔会存在。
  《芒果画报》:你觉得中国和韩国,在传统文化上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
  李炳勋:在大范围内来说的话都是同一个儒教文化圈,所以不得不相互影响。儒教文化的源流是在中国,所以在过去韩国会单方面地受到中国的影响。今天,在中国民间逐渐弱化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在韩国一定程度上被保存下来继续发展,所以今后还会继续相互影响。
  《芒果画报》:那么你觉得,在礼节的传承方面上,中国可以借鉴韩国哪些?
  李炳勋:就像在上面提到的,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礼文化也不断的影响着韩国社会,而且在中国被弱化的“礼”文化,在韩国的传统文化中被发现。我本人觉得中国应该参考那些现在虽然在中国弱化或消失,却遗留在韩国的优秀的礼仪文化中的部分。
  《芒果画报》:你的历史剧中讲述许多贱民出身的人物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你觉得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品德?
  李炳勋:我觉得当然有那种共同的品德。贱民出身的人物最终会成功,这样的电视剧素材一直以来都是让人又痛快又欢喜的。勤奋、不怕失败的恒性,还有一直在走正道的那种正义感、对自己目前事业的自信心和使命感等都是共同的品德。
其他文献
摘要:透视近期省级卫视节目市场会发现,综艺节目是各家竞争的主战场。在此轮综艺热潮中,多数卫视将策划大型节目、引进海外版权、重视明星元素和受众心理作为自己立足市场的法则;而由此带来的奢侈浪费和模仿跟风等不良现象,导致了广电总局“限歌令”等政策的出台。省级卫视的出路何在?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政策性引导的效果如何持续?这些都是中国电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卫视 综艺节目 热生态 “限歌令”
期刊
2011年,国产电影《失恋33天》成为票房超级黑马,以1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获得了3.46亿票房,以及目标观众群的口碑,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神话。本文试图从《失恋33天》的项目运营中,探寻国产电影的男女主角模式成功路径。  一、客观上准确的题材选择  《失恋33天》是编剧鲍鲸鲸有感而发的日记体小说,在网络发表后聚集了一批忠实读者。导演滕华涛和完美世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谌容认为,小说有不适合改编成
期刊
摘要:多屏时代的渠道和终端日益过剩,优质的内容成为稀缺产品,但电视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还有优势吗?通过对湖北卫视内容跨屏实践的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时代的内容呈现碎片化、多元化、泛娱乐化、浅表化的趋势,而电视媒体的内容可以提供系统分析、价值引领、真情实感、深度思考,这正是电视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的比较优势。在解决好内容版权、评价体系、多屏互动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电视和网络可以实现跨屏共赢。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自诞生以来,便在研究与实践中处于建构与解构的循环过程中。本文结合《南方都市报》个案分析,指出对于置身于政治、经济等权力网络中的新闻实践而言,在权力与商业两大主要逻辑的控制下,其专业主义理念面临着现实的诸多困境,其在中国的实践是“碎片和局域的呈现”,但是作为一种将“客观性”、“社会责任”、“公共服务”等作为核心元素的职业理念,它具有塑造现实的力量,是新闻媒体实践的指针。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进行调研的真实故事。电影以通过周恩来在伯延四天的调研为线索,朴实地展现了影片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将总理和村民之间的真情实感和总理对党和国家的诚挚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片运用电影艺术的手法,完整地表现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开辟了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主旋律 历史题材 真实性 艺术创作  《周恩来的四个
期刊
摘要: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媒体曝光的及时、曝光的广度和深度相关。我国的电视曝光节目,以央视每年的“3·15”晚会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2013年的晚会,因台湾艺人何润东的一条微博引起公众的质疑,由此,暴露出曝光节目自身存在着时间、角色和信息的真实问题。从伦理角度对电视曝光节目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电视曝光节目的质量,增进电视从业者打造精品节目的意识。  关键词:“3·15”晚会 伦理问题
期刊
本文试从体育电视转播运营、政府参与及转播内涵等多个方面出发,对体育电视转播的实际运营提出几点思考。  一、电视转播运营中的项目管理思维  从项目管理角度解剖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它有着项目管理的一般共性,具体如下:  一)一次性  任何赛事的电视转播工作都具有一次性,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无完全照搬的先例,无完全相同的复制。  二)独特性  每次大型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都是独特的。其时间和地点,内部和外部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公众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因为经济发展造就了利益多元的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存在着矛盾、摩擦、竞争、甚至冲突,要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必须建立一条畅通的信息公开、沟通与交流渠道,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知情权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
期刊
摘要:纪录片作为影视文化中最具有文化品格的样式,它的存在表征着人类尝试去接近真实与记录真实的求取过程c而它的叙事方式由于要体现着自身的纪实化的本质诉求,因此,“非虚构”成为了它艺术表达的先行假定;另一方面,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当创作者试图以单向的影像的力量去还原多维的历史图景,引导人们在光与影的辉映中去触摸真实的历史过程时,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安排就成为了实践的创
期刊
摘要:《壹周立波秀》自开播以来,以其幽默风趣、诙谐辛辣的语言表达风格,在众多脱口秀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节目中的《立波梦话》板块更是通过讽刺性的夸张表现手法,将严肃新闻事件中的娱乐化特点进行凸显,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本文以《立波梦话》为例,探讨脱口秀节目新闻娱乐化特点及趋势。  关键词:脱口秀 新闻事件 娱乐化 立波梦话  “脱口秀”(talk show)即电视谈话节目,最早源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