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考】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依照文章的体裁特点,按这一篇文章的体裁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要素构成、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等。因此,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思维、解读方法。体裁对文本的解读有着明确的启示性和引导性。按文章的体裁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便于学生迅速准确的把握文章;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体裁的特点,加深对文章体裁的认识,掌握这一类体裁的阅读与写作方法,而这,对中学生来说也是必需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它一般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报道的“事件”是新闻的中心所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的内容就应该紧扣新闻的特点,抓住“英国人撤离香港”这一中心事件,把握这篇新闻的构成。只有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才能掌握新闻阅读的一般方法,才能学会新闻写作的一般思路。
语文阅读教学还要依照文章内容和学情。这篇新闻与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新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闻材料的新颖性、新闻背景的运用、新闻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这些都是学生所不能理解或忽略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体会新闻材料的新颖性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3.认识新闻背景及其运用的原则:有用、衔接。
4.赏析本文语言的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特点。
5.掌握新闻阅读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点】
1.新闻材料的新颖性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2.新闻背景运用的原则:有用、衔接。
【教学难点】
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赏析。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香港回归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一洗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今天我们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这一神圣的历史时刻。
二、理解新闻材料的新颖性
1.关于新闻的知识。
学生回忆复习新闻的概念及其构成,老师提示引导介绍明确: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狭义的新闻一般专指消息。新闻(消息)是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标题——一般要交代新闻的主要事件或事件的意义等。
导语——一般要写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主体——主要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叙述。
背景——主要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
结尾——一般是交代事件发展的趋势等。
2.新闻的中心是事件,本文报道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提示:
①本篇新闻被报道的“人物”主要是谁?
讨论明确:英国人。
②报道了英国人的什么活动?
讨论明确:英国人撤离香港。
3.英国人撤离的过程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并板书:
英国人撤离香港
4点30分开始的告别仪式
6点15分开始的告别仪式
子夜时分的中英交接仪式
0时40分皇家游轮的撤离
4.中国人写香港回归,一般要写中国政府接收香港,中国人民的欢欣鼓舞等等,但本文却是“英国人撤离香港”。这样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这样选材打破常规,富有新颖性,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显示了本文新闻材料的新颖性(联系写作)。
三、认识新闻背景的运用原则、新闻结构的多樣性
1.第四段不是写英国人撤离香港这一中心事件,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交代了港督府的过去情况,让人联想到过去,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交代港督府的未来,宣告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的屈辱的历史将成为过去。
——增加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和新闻的厚重感。
2.第四段与前一段有没有割裂感?
讨论明确:没有,它与二、三段港督府的降旗以及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相衔接,自然而流畅。
3.第四段是新闻的什么?标题、导语、主题、背景或结尾?
讨论明确:新闻的背景。
4.新闻背景的运用原则是什么?
讨论明确:有用、衔接。
5.这篇文章还有新闻背景吗?
(1)明确:“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2)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与前文英国国旗的降下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让人有历史的沧桑感,使人们的内心在喜悦中有凝重感。
6.本文的新闻结构与以前所学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讨论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正文由导语和主体组成。
《别了,“不列颠尼亚”》正文没有导语,只有主体和背景。
——显示了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四、赏析新闻的语言
1.2-3段使用了“蒙蒙细雨”“面色凝重”“黑色”等词语,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行。这里的细节描写,把英国人沮丧、失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情境性和感染力。
2.学生集体读一读2-3段。
3.赏析最后一段:“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为什么把时间交代得如此仔细具体?
讨论明确:因为这段时间是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它也表达了中国人民漫长的期待。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让人联想到英国人来时的耀武扬威、趾高气扬,走时灰溜溜的沮丧状态,两者相对比,意味深长。
4.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改为“英国人撤离香港”行不行?
讨论明确:不行。表面上写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实际上写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一段耻辱历史被洗刷。形象生动具体。
使用倒装句,突出“别了”,强调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带有一种喜悦感,以及胜利者的嘲讽意味。
5.从以上的赏析中,我们看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形象、平实、含蓄、意味深长。
五、总结、布置练习
1.让学生归纳新闻阅读的方法思路。
讨论明确:抓住新闻的中心事件,关注新闻的材料、结构、语言等。
2.阅读本地最近报纸上的新闻,从新闻的选材、结构、背景、语言等方面加以赏析。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依照文章的体裁特点,按这一篇文章的体裁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要素构成、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等。因此,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思维、解读方法。体裁对文本的解读有着明确的启示性和引导性。按文章的体裁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便于学生迅速准确的把握文章;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体裁的特点,加深对文章体裁的认识,掌握这一类体裁的阅读与写作方法,而这,对中学生来说也是必需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它一般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报道的“事件”是新闻的中心所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的内容就应该紧扣新闻的特点,抓住“英国人撤离香港”这一中心事件,把握这篇新闻的构成。只有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才能掌握新闻阅读的一般方法,才能学会新闻写作的一般思路。
语文阅读教学还要依照文章内容和学情。这篇新闻与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新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闻材料的新颖性、新闻背景的运用、新闻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这些都是学生所不能理解或忽略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体会新闻材料的新颖性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3.认识新闻背景及其运用的原则:有用、衔接。
4.赏析本文语言的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特点。
5.掌握新闻阅读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点】
1.新闻材料的新颖性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2.新闻背景运用的原则:有用、衔接。
【教学难点】
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赏析。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香港回归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一洗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今天我们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这一神圣的历史时刻。
二、理解新闻材料的新颖性
1.关于新闻的知识。
学生回忆复习新闻的概念及其构成,老师提示引导介绍明确: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狭义的新闻一般专指消息。新闻(消息)是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标题——一般要交代新闻的主要事件或事件的意义等。
导语——一般要写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主体——主要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叙述。
背景——主要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
结尾——一般是交代事件发展的趋势等。
2.新闻的中心是事件,本文报道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提示:
①本篇新闻被报道的“人物”主要是谁?
讨论明确:英国人。
②报道了英国人的什么活动?
讨论明确:英国人撤离香港。
3.英国人撤离的过程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并板书:
英国人撤离香港
4点30分开始的告别仪式
6点15分开始的告别仪式
子夜时分的中英交接仪式
0时40分皇家游轮的撤离
4.中国人写香港回归,一般要写中国政府接收香港,中国人民的欢欣鼓舞等等,但本文却是“英国人撤离香港”。这样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这样选材打破常规,富有新颖性,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显示了本文新闻材料的新颖性(联系写作)。
三、认识新闻背景的运用原则、新闻结构的多樣性
1.第四段不是写英国人撤离香港这一中心事件,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交代了港督府的过去情况,让人联想到过去,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交代港督府的未来,宣告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的屈辱的历史将成为过去。
——增加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和新闻的厚重感。
2.第四段与前一段有没有割裂感?
讨论明确:没有,它与二、三段港督府的降旗以及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相衔接,自然而流畅。
3.第四段是新闻的什么?标题、导语、主题、背景或结尾?
讨论明确:新闻的背景。
4.新闻背景的运用原则是什么?
讨论明确:有用、衔接。
5.这篇文章还有新闻背景吗?
(1)明确:“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2)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与前文英国国旗的降下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让人有历史的沧桑感,使人们的内心在喜悦中有凝重感。
6.本文的新闻结构与以前所学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讨论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正文由导语和主体组成。
《别了,“不列颠尼亚”》正文没有导语,只有主体和背景。
——显示了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四、赏析新闻的语言
1.2-3段使用了“蒙蒙细雨”“面色凝重”“黑色”等词语,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行。这里的细节描写,把英国人沮丧、失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情境性和感染力。
2.学生集体读一读2-3段。
3.赏析最后一段:“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为什么把时间交代得如此仔细具体?
讨论明确:因为这段时间是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它也表达了中国人民漫长的期待。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让人联想到英国人来时的耀武扬威、趾高气扬,走时灰溜溜的沮丧状态,两者相对比,意味深长。
4.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改为“英国人撤离香港”行不行?
讨论明确:不行。表面上写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实际上写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一段耻辱历史被洗刷。形象生动具体。
使用倒装句,突出“别了”,强调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带有一种喜悦感,以及胜利者的嘲讽意味。
5.从以上的赏析中,我们看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形象、平实、含蓄、意味深长。
五、总结、布置练习
1.让学生归纳新闻阅读的方法思路。
讨论明确:抓住新闻的中心事件,关注新闻的材料、结构、语言等。
2.阅读本地最近报纸上的新闻,从新闻的选材、结构、背景、语言等方面加以赏析。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