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本体式 挖掘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考】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依照文章的体裁特点,按这一篇文章的体裁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要素构成、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等。因此,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思维、解读方法。体裁对文本的解读有着明确的启示性和引导性。按文章的体裁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便于学生迅速准确的把握文章;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体裁的特点,加深对文章体裁的认识,掌握这一类体裁的阅读与写作方法,而这,对中学生来说也是必需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它一般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报道的“事件”是新闻的中心所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的内容就应该紧扣新闻的特点,抓住“英国人撤离香港”这一中心事件,把握这篇新闻的构成。只有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才能掌握新闻阅读的一般方法,才能学会新闻写作的一般思路。
  语文阅读教学还要依照文章内容和学情。这篇新闻与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新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闻材料的新颖性、新闻背景的运用、新闻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这些都是学生所不能理解或忽略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体会新闻材料的新颖性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3.认识新闻背景及其运用的原则:有用、衔接。
  4.赏析本文语言的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特点。
  5.掌握新闻阅读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点】
  1.新闻材料的新颖性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2.新闻背景运用的原则:有用、衔接。
  【教学难点】
  形象、平实、含蓄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赏析。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香港回归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一洗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今天我们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这一神圣的历史时刻。
  二、理解新闻材料的新颖性
  1.关于新闻的知识。
  学生回忆复习新闻的概念及其构成,老师提示引导介绍明确: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狭义的新闻一般专指消息。新闻(消息)是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标题——一般要交代新闻的主要事件或事件的意义等。
  导语——一般要写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主体——主要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叙述。
  背景——主要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
  结尾——一般是交代事件发展的趋势等。
  2.新闻的中心是事件,本文报道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提示:
  ①本篇新闻被报道的“人物”主要是谁?
  讨论明确:英国人。
  ②报道了英国人的什么活动?
  讨论明确:英国人撤离香港。
  3.英国人撤离的过程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并板书:
  英国人撤离香港
  4点30分开始的告别仪式
  6点15分开始的告别仪式
  子夜时分的中英交接仪式
  0时40分皇家游轮的撤离
  4.中国人写香港回归,一般要写中国政府接收香港,中国人民的欢欣鼓舞等等,但本文却是“英国人撤离香港”。这样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这样选材打破常规,富有新颖性,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显示了本文新闻材料的新颖性(联系写作)。
  三、认识新闻背景的运用原则、新闻结构的多樣性
  1.第四段不是写英国人撤离香港这一中心事件,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交代了港督府的过去情况,让人联想到过去,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交代港督府的未来,宣告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的屈辱的历史将成为过去。
  ——增加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和新闻的厚重感。
  2.第四段与前一段有没有割裂感?
  讨论明确:没有,它与二、三段港督府的降旗以及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相衔接,自然而流畅。
  3.第四段是新闻的什么?标题、导语、主题、背景或结尾?
  讨论明确:新闻的背景。
  4.新闻背景的运用原则是什么?
  讨论明确:有用、衔接。
  5.这篇文章还有新闻背景吗?
  (1)明确:“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2)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与前文英国国旗的降下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让人有历史的沧桑感,使人们的内心在喜悦中有凝重感。
  6.本文的新闻结构与以前所学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讨论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正文由导语和主体组成。
  《别了,“不列颠尼亚”》正文没有导语,只有主体和背景。
  ——显示了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四、赏析新闻的语言
  1.2-3段使用了“蒙蒙细雨”“面色凝重”“黑色”等词语,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行。这里的细节描写,把英国人沮丧、失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情境性和感染力。
  2.学生集体读一读2-3段。
  3.赏析最后一段:“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为什么把时间交代得如此仔细具体?
  讨论明确:因为这段时间是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它也表达了中国人民漫长的期待。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让人联想到英国人来时的耀武扬威、趾高气扬,走时灰溜溜的沮丧状态,两者相对比,意味深长。
  4.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改为“英国人撤离香港”行不行?
  讨论明确:不行。表面上写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实际上写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一段耻辱历史被洗刷。形象生动具体。
  使用倒装句,突出“别了”,强调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带有一种喜悦感,以及胜利者的嘲讽意味。
  5.从以上的赏析中,我们看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形象、平实、含蓄、意味深长。
  五、总结、布置练习
  1.让学生归纳新闻阅读的方法思路。
  讨论明确:抓住新闻的中心事件,关注新闻的材料、结构、语言等。
  2.阅读本地最近报纸上的新闻,从新闻的选材、结构、背景、语言等方面加以赏析。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连续3年的业绩亏损已使*ST阿继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现在,这家位于黑龙江省阿什河畔的上市公司还需要挤出一点时间来应付另一桩麻烦——想办法平息因为财务造假形迹败露而招致的汹汹舆情。一些持有*ST阿继股票的投资人眼下已被激怒,他们将自己近年损失惨重的投资归因于受该家上市公司的恶意欺瞒所致,并对其进行了严厉谴责。  消息显示,在1998年到2005年,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达到上市、配股、增发和不退市
在一些地方形成了一种“瞒报机制”,在这种相对周密的“机制”运作之下,有关人员“各司其职”,分别“专业”地应对可能外泄的因素,一起特大矿难才被隐瞒长达两个月之久,以金钱和利益建立起来的联盟,固化了官商之间对待事故的一致立场。    最近人们从媒体中频繁获知的消息就是“安全事故”:矿难、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每次的后果都相当严重,已经不仅仅是威胁到人们的安全,而是确确实实有的人已经失去了生命。其实最
在中国,改变农民的耕作方式以及对土地的权利具有着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敏感性。在小岗村尤其如此。    从凤阳县城到小岗村不足一个小时车程,如果沿着老路走,30多公里路仿佛走过了两个农村世界,一个依旧停留在20多年前的模样,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污水横流的农贸市场,矮旧的平房,一切都寂寞地躲在皖北的丘陵地里,无人关注;一个则已经具备了新型农村的雏形,宽阔的水泥路,显眼的绿化带和广场,精心粉刷过的二层小楼,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期我通过教学《先秦诸子散文》,对孟子的辩论艺术有了较为系统和直观的领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直接打压市场,对市场管理者的政治要求非常低,而这正是中国式股市现状的背景条件。在并非“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政府的价格管制以及非市场化的“全干预”政策,更是中国整体政治生态在资本市场上的具体体现。    2008年9月18日,上证指数终于跌到了1802点,这一点位,在2006年算是不错的点位;但是,自那时起,中国股市的股票流通总量,已经扩张了6倍有余!从6124点重新回到1802
被雅各宾派推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其实不是对自由的控诉,而是对真正自由的呼唤。这种呼唤在法国大革命的滔天巨浪中却显得如此微弱,相对于涌上巴黎街头的穷人对温饱生活的追求,对自由的捍卫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正如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意味深长道破的那样,对于一个非洲的穷人来说,所有的存在主义理论不如一块面包更有意义。  显然,汉娜·阿伦特并不这样看待自由与幸福的关系。在晚年经
我现在不太关心知识分子的命运,我比较关心工人农民的命运,知识分子的命运已经很好了,跟中国其它阶层比起来,他们是最好的了。    反右与讳言政治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前知识分子讳言政治、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与1950年代的反右运动有关。是不是反右在客观上造成了此后知识分子讳言政治的情形?  王绍光(以下简称王):这个说法有问题。当时的知识分子真的是凤毛麟角,
在中央政府土地政策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原则,预留空间内,地方结合实际自我创新、自我探索,现有矛盾有望得到更快、更平稳的化解。    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载录的当年湖南农民运动的暴力场景,到最近的湖南吉首民众集体抗议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化和非暴力化,其中历经的种种社会变迁,或多或少,大概都可以从不同层面注释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一个既存说法——“如果中国湖南的农村问题搞不好,就不能妄言搞好了中国
“微点生活·亮点作文”是笔者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和实践策略,它“观照现实生活,根据作文目的恰当运用作文技巧”,以学生的生活为素材,以写作技巧为亮点,力求让学生写出“独抒性灵”的文章,“建构包含语用因素在内的作文评价体系”,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和中学生作文教学生态萎缩退化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着力于实践操作,形成了“微点生活·亮点作文”的基本教学模式,此文对
袁天鹏这个名字,因为翻译一本最新版的教人们如何开会议事的书《罗伯特议事规则》,以及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有了一个新的社会意义,而不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海归”。从2006年春到今年夏天,《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翻译整整占去袁天鹏一年半的时间。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评价说:“议事规则的建立和遵循,是一国民主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基本要件之一。”    袁天鹏1999年赴美留学阿拉斯加大学。在校期间参加“学生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