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教育组织研究领域对于理性化的学校组织结构表现出广泛的怀疑。其温和者认为学校组织结构作用甚微,其激进者则质疑学校组织结构的真实性。各种批判意见虽然揭示了一些学校组织结构形式化的“假象”,凸显了学校组织的微观互动与意义生成之维,但它们也存在混淆“真假”与“有无”的问题,且忽略了“假象”之“真义”的追问。其实,并非所有的学校组织结构都是形式化的;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形式化的学校组织结构,也有其实质性意义。仅从技术环境与合理性逻辑的角度出发,人们会认为学校中的部分组织结构是无用的、多余的;但制度环境及合法性逻辑的存在则告诉我们,那些看似无用的、形式化的组织结构却是不可或缺的。从消极意义上讲,形式化的组织结构是学校寻求认同、维持稳定的一种方式。它们向外界传递“学校正在像个学校的样子做事”这样一种信息,以免被批评或抛弃。譬如,当越来越多的学校特别是好学校成立教研组时,那些没有成立教研组的学校就会产生一种压力,害怕被指责不重视教学。从积极意义上讲,组织结构的形式化还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竞争策略。学校之所以要透过组织形式与结构表明,与政府和社会在规则、观念、价值等方面的一致性,寻求他们的认同,这不单单表现为权力上的服从,也不只是贪求“虚名”,而是为了基于认同获得更多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和支持。对学校而言,在获取资源方面,积极回应外部的规范与价值,与办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