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成功≠铸犁为剑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时,在他呈送的种种礼物当中,有一张当时绘制的世界地图。然而,这张地图却令乾隆颇为不悦,因为天朝上国居然没有位于世界中央,而且小之又小。同样,在后来的大英帝国版图中,墨卡托投影技术绘制的地图,也使得英国本土看上去比实际要大。甚至在临近二战结束时,还有美国作家欣然于本国的地缘霸权,要求重绘地图,将美国放在正中间。国运决定图势。
  今天,同样迫切的问题再次浮现:中国在今日的全球图景中,是否再次占据了她在马可•波罗年代的荣耀地位?今天,中国为世界生产了大部分的服装、鞋和玩具,2009年的汽车产量甚至超过了日本和美国之和。中国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从1980年的1.8%飙升到2010年的9%,2014年預计更将达到12%,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这种经济实力会转化为军事实力,并挑战世界单级霸权吗?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提示?遗憾的是,沉思的历史并没有直接答案,它的提示宛如德尔菲的神谕。
  《国家利益》这份报告回顾了自马戛尔尼访华后,近代中国遭受的种种变迁,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中美冷战到反日情绪。在这些屈辱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找回失去的面子,中国会倾向使用新发现的资源来武装自己,并以军事手段来应对美国。事实上,已经有中国学者宣称,“历史的火炬已经从西方传到东方”。
  然而,历史不会包含任何令人可以准确作出预言的规律或模式。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国家不会自动或立即地铸犁为剑,二战前的美国就是一例。为了维持稳定,中国领导人似乎更愿意扩大经济上的繁荣。由于几代人深受国际动荡困扰,这个国家对稳定的喜爱甚于无政府主义,甚至甚于民主制度。没有太多证据表明,中国为了与美国争夺霸权,愿意牺牲萌芽中的繁荣来冒险。恰恰相反,中国领导层都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是导致苏联崩溃的主要原因。
  自1949年的胜利以来,共产党精英通常认为,美国及其他敌对国家会专注于瓦解并征服中国。但全球化增加了冲突的成本,并减少了战争威胁。它也放大了许多令中国痛苦的问题,比如污染、城市过分拥挤,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有一亿中国人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并有四分之一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来源。因此,中国要优先解决这些问题。它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富裕、伟大的社会,致力于和平、进步、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其他文献
在邵洵美离世40年之后,他的子女以及研究邵洵美的学者共同搜寻得他的诗作百首、文章五百余篇。2008年,上海书店出版了《邵洵美作品系列》第一辑,有诗歌卷《花一般的罪恶》、小说卷《贵族区》、随笔卷《不能说谎的职业》、回忆录卷《儒林新史》和艺文闲话卷《一个人的谈话》(详见《博览群书》2008年11期《那个时代传来的声音》)。现在,《邵洵美作品系列》第二辑也出版了,它包括编辑随笔卷《自由谭》、时评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