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监测研究——以科学类课程为例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li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课程实施监测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中尤以针对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的科学类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监测最具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省(市、自治区)课程实施方案和大规模学生课程表调查为基础,采用课程评价的“差距模式”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在整体上,中小学科学类课程设置脱节情况比较突出;第二,存在第一层差距,即极少数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不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第三,存在第二层的“开齐”差距,即部分班级存在未开设或者更改科学课程名称的情况;第四,存在第二层的“上足”差距,即小学科学课程“缺课时”情况明显,初中物理和化学课程“超课时”情况突出;第五,不同区域学校在“上足”差距上存在明显差异.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聚焦科学素养一体化设计科学类课程;进一步明确地方创造性课程实施空间,建设专业化的科学类课程管理队伍;开展聚焦于科学类课程实施的专题培训,引导学校规范创新实施科学类课程;引导学校及其教师树立科学课程育人的理念;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科学课程资源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
其他文献
基于GTI视频研究中课堂话语的分析框架,运用中国上海、日本、英国英格兰和德国的GTI视频研究数据,从整体课堂话语维度和言语的性质、提问与解释三个指标对亚欧四国(地区)初中
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得法”与“得道”两个层面,二者紧密关联,但在实践中它们常常是分离的.“法”是方法、用法,“道”是规律、理念;“法”体现在实践层面,应注重建构自我经
翻译是一种建立在语言转换基础上,跨越不同文化进行信息传播的交流活动,是原作世界在译作世界的能动反映,是科学性与艺术性交错融合的实践活动.翻译学是以翻译活动为基础的理
期刊
深度教学是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本土概念,反映出通过师生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况,包括认知激发、情感支持和促进交流三个维度.借助基于视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