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渺幽邃的一枝”r——评王敖的《绝句选集》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633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二十三年前,臧棣就断言王敖具备“把诗歌(也许还不止于此)写好所需的非常关键的才能与素质:精确的灵感,强烈的悟性,熟悉语言所引起的联想功能,对修辞的简洁与节奏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对内容有着可贵的直觉,对表达的平衡也显示了早熟而良好的控驭能力.”(臧棣《王敖的诗和“用我能听懂的语言说话”》)从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臧棣这番话早就得到应验.并且,王敖在创作上的“别开生面”也凸显了他“不止于此”的卓异能力.当然,我更想指出的是他在诗歌上的“不止于此”.在诗歌之外的领域,他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如新近出版的《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 年 5月)即从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的角度将中唐文人的想象空间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开凿.其实,在诗歌的创造中,他融入了更多更丰沛更新颖的元素,使新诗在“日日新”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又日新”的景象.在诗歌的创造中,他发挥和创生的空间更寥廓、更幽远.
其他文献
《阿尔莫克莎产房》记录了素素的一次马尔康之行,从叙事形态上来看,这篇散文呈现出明显的“游记散文”特点.在行文过程中,“我”对克莎民居的打量和观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者”的目光,“我”叙述的逻辑起点,源自他者对藏地风景、民俗、建筑、历史等的好奇心,也就是说,“他者体验”是“我”在叙述中不可避免的叙事视角.作为读者,我更感兴趣的是,在素素笔下的藏地书写中,她是如何对“游记散文”中惯用的“他者视角”进行突破与超越的?
期刊
基于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晋三在任期间的疫情演讲,把握语篇中言据性的据素表征与话语策略,有助于了解日本疫情发展的状况、话者信息传递的准确度以及政府对疫情防控的立场与态度.言据性是日语疫情话语较多使用的语言手段,通过五类据素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话者信息传递的可信性,并影响受众的情感倾向.另外,对指称策略和合法化策略与言据性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语言背后的意图与立场,从而为话语与社会的建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1rn为什么,星象大师,你看着我的rn眼珠,仿佛那是世界的轮中轮,为什么rn人生有缺憾,绝句有生命,而伟大的木匠rn属于伟大的钉子;为什么,给我一个残忍的答案?
期刊
当前,中国青年作家们对于城市生活的书写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变革,在他们的文学场域之中,大多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向度,在各自不同的经验生活中书写着他们所窥探到的城市焦虑.从这一批对于城市生活乃至时代敏感下的城乡差异写作我们所能够窥探到的,是小说家们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乃至于对当前传统中国城市的面影书写.
2019 年,莫言的长诗《饺子歌》在《北京文学》当年 12 期发表,引起一阵聚讼纷纭的热议.这首诗由几段洋洋洒洒的对话组成,通过男生、女生、老莫(显然是莫言自己)的对话,由校园奇事谈到古往今来的许多怪现象,其实表达了莫言对世事的各种感触与思考,也回应了对他的各种误解、非议.尽管网上不乏批评的声音,认为莫言的诗歌写作缺少诗意,我倒是觉得莫言以这样的方式回应种种非议,显得相当有趣.
期刊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与“以美育人”的美育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实现美育与德育的互补与融合,达成全面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下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论证从美育通向德育的实施路径,以期高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
大数据时代高校的营销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协调,信息化教学落后造成课程内容重复、案例陈旧、知识更新滞后,课程平台建设共享性与交互性较差,产教研协同创新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因此,营销专业课程数字化改革应从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专业课程群“理虚实”一体化的新模式.通过修订教学目标、重构课程知识模块及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的立体化设计,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融会贯通,以达到知识能力培养和市
《砂器》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代表性的推理小说.《砂器》把故事推理和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新型犯罪动机,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日本国民集体的潜意识.本文在分析小说《砂器》基础上,从具有真实感侦探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变化、犯罪动机挖掘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砂器》的叙事风格.
路遥的创作源泉来自乡土,从其文本的取材、语言、人物塑造等可轻易窥见路遥的乡土情结.和许多乡土作家不同,路遥笔下罕见对农村丑陋习俗的揭示及农民丑陋行为的批判,而是集中于表现农村人物的美好品质及表达对黄土地的热爱,增添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路遥的乡土情结导致其作品在人物处理、情节设置等方面存在单一化、形式化的影子,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并不是浮在空中的高深复杂的思想,而是根植于土地中,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在白鹿原这块土地上,儒家思想及中庸之道同样深深烙印在本地民众的心中,以其当地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故而《白鹿原》中运用了大量具有乡土意味的意象隐喻象征.通过意象隐喻象征串联起多条情节线,可以看出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