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及教育对策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0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自编《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从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宗教适应及心理适应四个维度对南昌工学院514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的对策。
  关键词:
  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4303
  1引言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当今文化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文化适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及其成员在相互直接的、持续的接触中所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双方面的变化过程。近年来,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兴盛和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内地高校接收并培养了越来越多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本民族文化环境,从孕育成长的母体文化进入汉族文化圈时,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的文化适应状况与其学业成就密切关联,文化适应程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表现水平显著相关,较低的文化适应水平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远远落后于我国蓬勃发展的民族教育实践。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研究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设计
  2.1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编制而成。调查问卷共包括两部分:(1)个人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专业、学历层次等。(2)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具体包含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宗教适应及心理适应四个维度。
  问卷题项采用5级计分方式:很好(4分)、较好(3分)、中等(2分)、较差(1分)、很差(0分)。把5级分数看成连续数据,设定以各维度得分与该维度满分的百分比为依据,将适应性分为4个等级:很适应(百分比≥80%),适应(百分比在<80%到≥60%范围内),不适应(百分比在<60%到≥40%范围内),很不适应(百分比<40%)。以此为标准,计算出每个学生在各维度和总分的百分比,划分文化适应等级。
  2.2研究对象
  南昌工学院是全国四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本、专科也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总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达13000余人,包括53个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样本。本文选择以南昌工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适应问卷调查研究,不仅对本校有意义,而且对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调查样本基本数据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14份,有效问卷率88.6%。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被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特征如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1.3岁,从性别分布上看,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男生263人,占51.2%,女生251人,占48.8%;从学生类别上看,预科生186人,占36.2%,高职生125人,占243%,本科生203人,占39.5%;从学科背景上看,理工科学生287人,占55.8%,文科类学生227人,占442%;从民族成分上看,被调查人数排名在前五位的是藏族103人(20.0%)、维吾尔族84人(16.4%)、蒙古族77(14.9%)、壮族72(14.0%)、苗族65(12.8%),其他民族合计113人(21.9%)。
  3.2调查结果及分析
  (1)从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不太理想。总体不适应与很不适应者比率(58.6%)高于适应和很适应者比率(41.4%),表明超过半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文化适应困难。从具体维度上看,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和很不适应者高达763%,其他依次为生活适应性(54.5%)、宗教适应性(51.5%)和心理适应性(34.8%)。可见,大多数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文化适应困难的症状,甚至有部分学生遭遇“文化休克”,主要表现为难以适应学校当地的饮食、南昌的气候,不能很好地与汉族学生、老师交往,常常有孤独、失落之感,会感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压力,对文化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学业成绩较差,等等。同时也反映出学校、老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没有足够重视。
  (2)文化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女生在各维度的平均分都高于男生,文化适应性优于男生,而且女生在总体适应水平、生活适应维度和学习适应维度与男生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在宗教适应和心理适应方面男女差异不显著。这和女生的性别角色及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女生在高校中对大学生活态度比男生更积极,在学习上更耐心,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强,有助于提高她们的文化适应能力。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学校、老师应该更加关注男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在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3)不同类别学生的文化适应差异分析。南昌工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包括少数民族预科生、高职生和本科生三类。研究发现,在生活适应维度,少数民族高职生的适应性要好于本科生和预科生,而且三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宗教适应、心理适应三个维度,得分排名均为本科生、高职生、预科生,在宗教适应维度上差异显著,但在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维度差异不明显。从总体适应情况上看,本科生、高职生和预科生有显著性差异,文化适应性最好的是本科生(38.89分),其次是高职生(37.56分),最后是预科生(35.09分)。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各维度的得分较低,适应性较高职生、本科生要差。   可能的解释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相比于高职生和预科生,本科生入取分数较高,文化基础好,综合素质高,本科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更强。另一方面,道格拉斯·布朗(Douglas Brown)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兴奋阶段、文化休克阶段、文化初步适应阶段和文化基本适应阶段。南昌工学院预科生大多数属于一年制预科生,每年9月初入学,在本研究调查时(2014年11月份)预科生来校时间仅有两个多月,与学校当地接触时间较短。少数民族预科生可能正处于文化休克阶段,在进入大学不久,主流文化给少数民族预科生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文化压力,对与先前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汉文化环境感到十分不适。
  (4)文化适应的民族差异比较。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人数排在前五位的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苗族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生活适应维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壮族、蒙古族、苗族、维族、藏族;在学习适应维度,苗族学生的适应性最好,其次是蒙古族、壮族,维族和藏族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差。在宗教适应方面,适应状况较好的是蒙古族、苗族及壮族,维族和藏族学生的宗教适应性得分较低;在心理适应维度,壮族学生的得分最高,心理适应性最好,其次是苗族、蒙古族学生,而藏族和维族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相对较差。从总体水平上看,蒙古族、壮族、苗族三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得分排名靠前,平均分值高于维族、藏族学生。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习适应、宗教适应和心理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调查结果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巴比克尔(Babiker,1980)等人提出了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的概念,指的是由于距离和空间的阻碍、文化共同点较少所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文化距离越大,跨文化交往群体对主流文化的适应性就越困难。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我国西部最偏远的新疆和西藏地区,很多学生来校之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方。当他们来到千里之遥与原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巨大差异的高校求学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比其他民族学生更大的文化适应压力。此外,绝大部分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分别信仰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有着强烈的本土民族情结和宗教感情,在文化适应策略上,倾向采取分离策略,即重视母文化,避免与其他文化群体进行接触和交流。在现实中,根据笔者在校园和教学过程中对维族、藏族学生的观察、了解,来自新疆和西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藏族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组织纪律性、人际交往意愿远不如壮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这说明他们的文化适应态度不够积极,对其他民族文化有较强的排外心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学校对维族和藏族学生的文化适应教育引导存在不足,亟需改进和加强。
  4教育对策
  (1)营造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环境。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方面,学校的办学理念应体现民族文化包容的思想和尊重民族文化的观念,实施多元文化一体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民族平等和文化公平。同时,在教学模式和学业考评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性,以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创设多元文化融合的教学制度环境,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消除民族误解、增进了解和信任。
  (2)设置多元文化课程。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都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利用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基因,体现多元民族文化特色,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有意识地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融入课程之中。
  (3)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普及。高校教育者应充分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异质文化,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以更好地实现在主流文化社会环境的文化适应。
  (4)加强双语教学。语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能力影响着其对汉族文化的适应程度。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育,另一方面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一些具备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的专兼职教师,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引导。
  (5)加强心理干预与辅导。针对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不良及适应能力较差的现状,利用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作用,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沟通机制,多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6)组织多元文化活动。定期安排一些有关各民族历史、饮食、服饰等文化展览活动,让学生更加立体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增进校园里的民族关系和谐。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古尔邦节等)、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竞技的艺术文化活动来宣传和交流民族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繁荣发展。此外,还可以与多元文化课程相结合,开展异文化体验训练,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汉族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异同,帮助他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儒练,刘叶飙,熊山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现状评述与展望[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4):5862.
  [2]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06,(4):133139.
  [3]托娅,夏增艳,杨京鹏,等.内地班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策略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4548.
  [4]袁淑清.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157161.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中国正将一部分低成本制造业向外剥离,出口产业结构处于调整阶段,但出口额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出口额强劲的增长一方面加强了与日韩的经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引发政界与学界对中日韩三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地位的重新审视与探讨。为此,有必要对中日韩三国出口结构变化所反映出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对东亚区域生产分工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其落后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在对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小企业;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8101  经济
期刊
摘要:现阶段基层“三小”建设中究竞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三小”建设,提高基层员工幸福指数,增强农行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选择南京六合支行进行了调研,旨在探讨推动基层“三小”建设不断完善之路径。  关键词:  基层网点;“三小”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7902  六合支行现有网点18个,网点员工150多人,其中,乡镇网点8个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同时面多诸多挑战,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广东阳山县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例,分析其创新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阳山县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
期刊
摘要: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生产产值,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问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面向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也是农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需求。湖北土老憨集团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为此,通过对土老憨集团发展现状分析,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期刊
摘要: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转型升级在传统企业中日益增多,然而对于这一行为能否为企业和股东带来价值尚无定论。面对市场大环境的改变,海印股份主动进取剥离了高岭土业务,向家庭生活休闲娱乐中心运营商转型,是典型的从重资产运作向轻资产运作的转变,研究发现剥离活动短期内市场反应为负,而长期市场反应为正。为此,对于企业转型升级合理运用收缩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转型升级;战略剥离;轻资产;市场反应  
期刊
摘要:利用2000—2013年的数据,探求广西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广西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农民增收;但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广西;农产品加工产业;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4002  1引
期刊
摘要:便利店O2O模式是近期商业发展的重点,对此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前景,并按照构建方式的不同将国内便利店O2O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势劣势,以此对每8类便利店O2O的运作模式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便利店;电子商务;O2O;构建方式;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7602  1便利店O2O的概述  1.1便利店O2O  
期刊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自一提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发展家庭农场,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分析全椒县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家庭农场;全椒县;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4702  1引
期刊
摘要:  “四化两型”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如何确定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推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四化两型”?如何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符合“四化两型”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四化两型”建设推进的大背景下,分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若干战略着眼点。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