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祥和他的滇式风筝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workh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家祥(1943- ),男,云南昆明人。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说起风筝,你也许会想到山东潍坊的“鲁蝶”、北京的“京燕”、天津的“津奇”、南京的“南响”,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这四大风筝流派之外,还有一大流派无论是做工、技术,还是心思上都毫不逊色,那就是云南的“滇式风筝”。
  滇式风筝的发展历程尤为微妙。风筝由当时朝廷发配的家眷、经商人士、驻滇军眷等携带入滇,但是那时的风筝均属北派宫廷式,这类风筝只能在风和日丽的气候条件下升空、留空,一旦遇到风力强劲时则难以升空。勤劳聪慧的“滇人”经过多番研究,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受风御风的原理,发明了“元宝型”的翅翼与三角形身体相结合的风筝,也被称为“滇式”风筝。其独创的翅翼展现了最佳的放飞效果。
  作为滇式風筝传承人、昆明风筝协会会长、昆明市风筝运动协会主席、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会员,朱家祥为滇式风筝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不失传统的原则下,朱家祥对材料做了改良,使其具有不易折损,不受虫蛀,有利收藏,携带方便,无生产垃圾的特点。在改良制作材料的同时,朱家祥还不断丰富滇式风筝的品种,发展出了围绕云南26个民族风土人文,融入地道云南文化和“云南味儿”的新滇式风筝。
  (未方)
其他文献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著名散文家、剧作家。柯灵的散文以抒写秀丽的江南山水、美好的故土风物见长,抒发深切的乡思之情,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记事、怀人,皆感情深挚,语言华丽优美,文笔细腻,结构精致,许多篇什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假如你向人提起绍兴,也许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越国的古都,也许他没听说过山阴道上水秀山媚的胜景,也许他糊涂到这地方在中国哪一
期刊
迟子建(1964- ),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天灶觉得人在年关洗澡跟给
期刊
爱读书的人大概都做过开书店的美梦,而实体二手书店却一度是城市中被边缘化的存在,“旧书”二字仿佛就代表着潮湿霉烂的味道。但这样反而让“旧书”成为检验“爱书人”的试金石。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在二手书店工作,记录下了二手书店里的读者“画像”……  我曾经在一间二手书店工作过——如果你从未在一间二手书店工作过的话,你会很容易把那里想象成为天堂:温文尔雅的年长绅士们久久地徜徉,浏览着小牛皮封面的对开本书籍
期刊
尊敬和照顾老人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不变的价值因素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尊贤尚德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知道推举德高望重的人作为部落首领。氏族社会,人们都把长辈当做父母,同样地尊重,把后辈当做子女,同样地爱护和抚养,老弱病残一视同仁,得到供养、保护。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养老是氏族集体的义务和
期刊
在引發观剧热潮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在片头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时间,既突出了剧中主题,又渲染了紧张气氛。大家对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时辰”有多少了解呢?  今天就来给各位梳理中国古代的“时间简史”。  十二时辰制  在我国古代,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分段计时制度下,人们最为熟悉的“十二时辰制”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
期刊
光明的文字划过黑暗,  比流星更为神奇。  认不出来的城市在田野上显得更为高大。  我确信自己生死有命,  瞅着那些野心勃勃的人,  试着对他们有所了解。  他们的白天像空中旋舞的套索那么贪婪。  他们的夜晚是刀剑愤怒的间隙,  随时准备攻击。  他们侈谈人性。  我的人性在于感到我们都是同一贫乏的声音。  他们侈谈祖国。  我的祖国是吉他的搏动,  几帧照片和一把旧剑。  傍晚时柳树林清晰的祈禱
期刊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住在山圈里
期刊
在故宫重返群众视野的日子里,不知有没有人想到朱家溍这个名字。他的“身影”,在如今的故宫到处可见。  第一个恢复故宫宫殿原状陈列的人,是朱家溍;第一个利用养心殿造办处的《活计档》,为文物展览与研究服务的,是朱家溍;故宫25大类的文物藏品中,其中十几个类别的最早研究者,也是朱家溍。  1946年,抗日的战火甫歇,年仅32岁的朱家溍从重庆回到北京,担任故宫古物馆编纂工作。直至2003年9月29日因病逝世
期刊
茶,在唐朝以前,确切地说在陆羽著述《茶经》以前,并不十分普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并不显著。  有一些重要的文化人物,对饮茶风尚的形成、对茶的文化地位的抬举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当中有帝王将相、文人、僧侣。  南方饮茶习俗出现得较早,汉朝时已经在长江以南形成。在西南四川,西汉宣帝时期的词赋家王褒,日常生活离不开茶。他家的僮仆日常性的事务就是烹茶、买茶,说明茶市已经形成。在东南,定都金陵的吴国,茶是常
期刊
2019年6月11日,晚清名臣丁宝桢的墓地在济南被考古专家确认。也许很多人对这位历史人物不太熟悉,但说起这道名菜—宫保鸡丁,你们一定不陌生!丁宝桢正是这道美味的始创者。  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人心。  丁宝桢人称“丁宫保”,“宫保”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