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强对流大风灾害致灾能力指数研究

来源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fresh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四川省强对流大风灾害天气个例,利用2009~2019年自动气象站2min平均风速数据,基于最大熵原理,推导出表征强对流大风灾害天气过程时间、空间、强度的概率分布函数.根据其分布函数,确定可以完整表征强对流大风灾害天气过程时间、空间、强度的气象参量.利用灰色关联度法,以强对流大风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参考,计算气象参量关联度,确定参量权重,构建出表征强对流大风灾害天气过程的致灾能力指数.结果 表明:该指数可以正确反映强对流大风灾害过程的致灾能力强度,指数越大,致灾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其他文献
利用1979~2018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站点数据,对比分析10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的气候倾向率、周期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运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讨论各指数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 表明:近40a东亚冬季风强度呈缓慢的减弱趋势,存在准3a、准5a的周期变化,1983年、1985年和1995年为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强烈的年份;东亚冬季风同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好于不同类指数,季风系统各成员要素联系紧密、协同变化关系明显;东亚冬季风指数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相
学位
基于2008~2019年青海地质灾害的灾情记录和CLDAS融合数据,分析青海高原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气象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研究诱发气象地质灾害的降水量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确定了灾害预警条件.结果 表明:近12a青海高原气象地质灾害共发生了23次,灾害易发区在西宁市、海南州、黄南州和玉树州,7月是气象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有效降水量和土壤湿度是气象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子,灾害预警条件为:当天及前一天有效降水量之和达到10mm或持续有效降水量达到18mm,并同时满足0~10cm和10~40cm的土壤体
基于1981~2019年贵州省4月气温与同期130项监测指数的相关分析建立了固定监测指数、最优监测指数、逐步回归的统计预测模型,并对1981~2020年预测模型回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 表明:在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业务中,按异常级进行预测可提高气候预测技巧.三种统计预测模型中逐步回归的预测效果最好,其次是最优监测指数,而固定监测指数效果最差.与省级和国家级预测产品相比,统计预测模型在近9年的回报效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以7个最优指数建立的回归预测模型对2020年4月气温的回报Ps评分最高,较省级预报提高14.1分
基于修正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利用1980~2020年黄河源区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陆-气间水热交换观测试验数据,计算出该区域的陆面参考蒸散量,分析了黄河源区蒸散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影响黄河源区蒸散量变化的原因.结果 表明:(1)修正的P-M模型能较准确地估算黄河源区的参考蒸散量,与实际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85以上.(2)黄河源区的蒸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年来,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蒸散量呈减少趋势,而东部地区的蒸散量呈增加趋势
以1986~2015年盐源所在的攀西地区20个县(市)地面冰雹观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烤烟关键生育期冰雹频次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多元回归方程,结合盐源县烤烟观测资料和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烤烟不同生育期的冰雹频次、烤烟播种率、地形、农村经济、土地覆盖等作为区划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模型,基于GIS技术完成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结果 表明,对于盐源县农业用地区域,烤烟冰雹灾害风险
选取1959~2019年宣汉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1959年以来,宣汉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78mm/10a.(2)宣汉年均暴雨频次为4.7次/a,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气候倾向率为0.1次/10a,集中出现在6~9月,其中7月最多,约占30%;年均大暴雨频次为0.5次/a,空间分布不均,近年频次增加,7月占比最大;伴有短时强降水的暴雨事件中,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凌晨到上午,0~12时约占73.8%,其中又以8~10时最多.(3)
学位
为研究成都地区城市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将不同时期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控制试验和敏感试验的模拟条件,探讨了下垫面改变对成都市夏季和冬季城市化效应的影响.结果 表明:城市下垫面对夏季中心城区的地表气温升高有显著影响,敏感性试验表明,下垫面的改变引起成都地区夏季28℃以上的高温区域扩大并向东北和西南扩张,且城区的外扩导致周边区域地表气温升高.冬季成都地区常为多云天气,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夏季大大减小,城市化导致的升温作用没有夏季显著.城市化作用使城市上风区降水量以减少为主,下
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过程中广泛存在振动共振现象.本文以FitzHugh-Nagu-mo(FHN)神经元模型为对象,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的方法,研究不同化学突触耦合类型对耦合神经元振动共振的影响;因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传输存在时滞,分析时滞对十三种模态的三个耦合神经元振动共振的影响;探究时滞对不同规模的耦合神经元网络振动共振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化学突触的衰减时间常数由慢变快,其对低频信号的响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时滞下十三种模态的耦合神经元振动共振可以归纳为两类情况;不同的网络规模对时滞下耦合神经元网络的影响规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