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探析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对居住文化的分析有助于对社会发展进行探析,本文从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的历史流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呈现的特点,并对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传统农耕文明;居住文化;探析
  人类生存的根本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其中住代表的是住有所居,在今天用经济学上讲表述为“刚需”。居住文化就是指人类在长期生存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居住方式、居住习惯以及居住观念等,这些统称为居住文化。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其经历最为长久的就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而在这个背景下所形成的居住文化也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一、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的历史流变
  在传统农耕文明历史时期,最早出现的居住文化是以安居乐业为基本要求的定居文化。农业生产以前人类食物的获取是通过采摘和狩猎完成的,随着种植文化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种植,使其生存得到了稳定的保障。在农业生产使其这时候人们尊崇的是安居乐业的居住文化,通过定居进行农业种植而实现生存。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形成,形成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这时候的居住文化逐渐呈现出依据社会分工不同而对区域进行划分居住的居住文化,这种居住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同一行业间的交流,也推动统治者的社会管理。商鞅变法推动了居住文化的又一次变革,使居住文化又回归到定居文化中来,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思想,推动额定居文化从形成、发展到积重难返,推动我国特色居住文化的形成,这种特色居住文化分为三点,一是族居文化,自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三纲五常深入人心,以血缘为基础的大家族观念推动族居文化的发展;二是世居文化,商鞅变法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在后世广为延续,推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生活,农耕文明带动了稳定、延续的世居文化形成;三是故居文化,族居、世居文化的延续使得人们在思想上形成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人们不愿意离开自己长久居住的土地,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推动了故居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呈现的特点
  求所用,更重所有。房屋是居住的载体,长久以来形成的居住文化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们对住房的需求热度,这一点延续到了今天。对住房的占有分为“所用”和“所有”两种,其中“所用”强调的是人们对房屋的现实占有和实际使用的情况,但这种“所用”不代表房屋的使用者是否对此屋是否具有拥有权,我们常讲到的“衣食住行”中的住表达的就是对房屋的“所用”,就是说只要房屋能够用就能够满足我们居住的需求。“所有”表达的是对房屋的所有权,是指房屋的财产归属是所有人的。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居住目的的实现不是通过“所有”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所用”来达到的,“所有”和“所有”实现了使用和归属的分离,只有“所用”才能真正实现居住需求。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所用”的基础上一直在致力于“所有”,当前人们热衷于房子的购买,以至于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从读书、工作、结婚到搬迁、养老各个人生重要环节都在努力的购买房子,这造成过多经济投入房地产市场,众多以家庭为单位的不少普通群体都拥有多套房产的所有权。从客观来看,每一次购房行为都是基于现实的需求,但住房需求已经不再是购买的唯一理由。中国有句古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体现出来的就是根深蒂固的“所有”观念,这成为人们不选择租房的重要原因,人们长期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租房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一旦拥有经济能力或遇人生大事例如结婚时就一定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所以当前很少有有能力购房却选择租房的人。
  轻效率,重稳定。上述我们所论述的房屋“所有”是指财产的归属问题,“所用”是指财产的使用问题,这个“所有”所偏向的就是稳定,“所用”偏向的就是流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度关注“所有”导致我们当前居住文化偏重稳定而忽略效率,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一是当前民众的买房意愿强烈,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群体所占住房的比例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然而人们并无“分身术”,只能实现一时一刻一人只能居一屋,尽管闲置的房子出租的情况众多,但难免闲置,房屋的使用率低下,产生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房价持续走高,产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当前各地区房价急剧攀升,人们持有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投入到房地产市场当中,购房支出占据家庭开支的較大比例,使得资金的投资方向单一,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购房指出占据家庭支出比例较大,导致家庭消费结构模式处于马斯洛消费层次的最低层,导致社会消费水平低下,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经济发展带来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的变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现代化的商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传统的基于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居住文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了,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努力转变上层建筑的文化发展方向。一是求所用、不求所有,即通过动态的使用挖掘房屋的价值,实现房屋的利益最大化;二是注重稳定提高效率,对于农民住房的“所用”和“所有”问题,要保障农民的居住利益的同时,也要实现房屋的财富功能。要积极引导民众改变居住观念以及居住方式,以此来实现居住文化的发展和更新。
  四、结语:
  求所用、更重所有和轻效率、重稳定是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长期发展而呈现出的重要特点,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要针对长期形成的居住文化中国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变革和突破,从而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居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环.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论析[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1).
  [2]杨洁等.传统乡村地狱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地域建筑文化.2011(12).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编号:FJ2017B055
  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资助项目,编号:16BS806
  个人简介:傅燕,1968 10 11,女,汉,讲师,陕西西安市人,研究方向:城市住宅与居住环境
其他文献
期刊
工程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贯穿于城市经济建设的整个过程,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在工程建设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
期刊
摘要: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其地下车站具有跨度大,环境因素不确定以及自身结构十分复杂的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或在建了大量的轨道交通工程,积累了丰富的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经验。本文通过对一般典型的隧道地下车站工程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新奥法原理对车站结构施工工艺进行讨论,针对施工的准备措施,以及地下车站结构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关键字:隧道工程;设计;施工;结构;车站  随着我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应用主要有智能化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智能化的交通信号灯控制可以对交通秩序起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及维护作用.本文从智能化交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电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从新的角度和深度认识电力市场的本质。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电力市场作一探讨。
从超导材料发现到现在,对于超导的研究和材料的研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展.超导材料的物质结构和性质已经非常清楚,这类材料的物理性能较强,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
期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上要求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成为法律文化的继承者。高校法律
对不同来源的条幅机制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红外光谱特征峰的比较可有效区分条幅来源,该分析方法可以成为查找条幅类反动宣传品来源的技术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