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死于威尼斯》中小男孩塔齐奥的象征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j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塔齐奥作为文本线索人物与第二主人公,作者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象征意义角度分析托马斯·曼赋予塔齐奥的象征意义,以求更好地解读《死于威尼斯》这部作品。
  关键词:威尼斯之死;塔齐奥;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马依娜(1991-),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
  1912年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问世。虽然该作品篇幅不长,但与长篇小说相较,其内容深度亦可谓毫不逊色。托马斯·曼毕生关注的艺术家问题、尼采的哲学思想、同性恋问题、真实和虚构都囊括于《死于威尼斯》这部作品中。托马斯·曼曾说:“《死于威尼斯》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结晶体,这是一种结构,一个形象,从许许多多的晶面上放射光辉。它蕴含无数隐喻;当作品成型时,连作者本人也不禁为之目眩。”该作品又五个章节构成,讲述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著名作家阿申巴赫(Gustav von Aschenbach)面临创作瓶颈之时,因一次偶然的散步经历产生突发奇想,辗转到达水城威尼斯度假。在威尼斯阿申巴赫偶遇十四岁美少年塔齐奥(Tadzio)并日益沦陷于塔齐奥的美中,见见丧失了理智,摒弃了理性与节制。因贪恋塔齐奥,阿申巴赫没及时离开霍乱肆虐的威尼斯,最终染上霍乱,于威尼斯不治而亡。
  托马斯·曼在创作该小说时赋予作品的第二主人公也是作品的线索人物——小男孩塔齐奥美与死亡的象征意义。此篇论文将以分析角塔齐奥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为途径,针对文中对塔齐奥外貌的描写,以及其与主人公古斯塔沃的互动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达到更好理解这部杰作的目的。
  一、“象征”的特征
  在希腊语中,“象征”一词指的是一个事物(例如木板)对半分开,主课双方各持其一,再次相见之时把两部分拼在一起,以示友好。后来“象征”一词就引申为某个观念或事物的代表。例如十字架代表基督教,皇芴代表皇权。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象征主义作家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的题材,广阔的社会题材比较少涉及,而是应去表达理想世界。然而理想的世界不应直接表达,只应加以象征。这“象征”又不应十分明确的,只可以是暗示的,让读者自己去玩味;在艺术方法上,象征主义者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表现。象征与一般的比喻不同,比喻只是间接修饰,例如用花朵比作美人,喻体与本体未必有实质的联系;象征中的形象大于字面意义,要求体现本体的实质,例如用奄奄一息的“小老头”象征精神虚脱的现代人,用“荒原”象征落寞的现代世界。象征中的形象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有较为深广。
  二、塔齐奥——天神般的美
  塔齐奥是一个来自波兰贵族家庭的十四岁美少年。当阿申巴赫在威尼斯海滨浴场与他初次相遇时,阿申巴赫被塔齐奥的美貌惊呆。“他脸色苍白,神态悠闲,一头蜜色的鬈发,鼻子挺秀,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他像天使般的纯净可爱,令人想起希腊艺术极盛时代的雕塑品。”与古板拘谨的贵族着装风格相较,塔齐奥的穿着与发型随意而又自然,充满朝气和活力。在作者笔下,塔齐奥的形象与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像极了。那喀索斯因迷恋自己在水中呈现出的影子忧伤而亡塔齐奥的美如“天神”一般迷人。审视塔齐奥的美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的美,是神圣而又纯洁的欣赏。“美是通过人的感官所能观察到的、也是感官所能承受的唯一灵性形象。”因此,在作品中阿申巴赫起初面对美少年塔齐奥产生的喜爱,是对美的单纯地热爱。作者把它看作是一位艺术家对美的天然感知与追求。作品中对于塔齐奥的描写多是从生动的画面和声音两方面描写展现的。“他笑盈盈地坐下,轻声地、含糊不清地说了些什么。”“他讲的话,阿申巴赫可一句也听不懂……由于孩子是异国人,发出的音调好比音乐……”塔齐奥讲什么內容不是最重要的,塔齐奥的相貌、动作和声音才是美的体现。虽然阿申巴赫听不懂塔齐奥的所言所语,但是他仍然被塔齐奥的美所深深吸引,塔齐奥对于阿申巴赫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个体,不如说他是一个美的客观存在的物。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产物,阿申巴赫观察他,欣赏他,沉醉于他,为他倾倒,以致最后狂热而又失去理智地爱恋他。面对这个美丽的会动的雕像,痴狂地像一个疯子似的,崇拜着塔齐奥。在阿申巴赫所象征的艺术家眼中,塔齐奥做象征的美,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纯洁的神圣之美。
  三、塔齐奥——“死亡”的象征
  阿申巴赫第一次远观塔齐奥时候,阿申巴赫不禁自问:“他体弱多病吧?因为在有金色浓密卷发的衬托下,他脸上的肤色白的像雕琢成的象牙一般。”阿申巴赫已然隐隐约约发现塔齐奥正在遭受痛苦,但是阿申巴赫并不愿意承认,他更愿意用自己臆想的理由欺骗自己:长辈的偏爱使塔齐奥看上去不是很健康的样子。否认塔齐奥不健康的事实也是阿申巴赫对美和病痛之间联系的否认。作品中对于塔齐奥玩伴亚斯胡的描写:皮肤黝黑,身体强健,亮油油的黑发,身着皮带束紧的粗布衣。一次电梯间的偶遇,让阿申巴赫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塔齐奥。近在咫尺的塔齐奥,依然貌美动人,微笑中带有积分害羞。阿申巴赫痴醉于塔齐奥动人微笑的同时,看到塔齐奥的牙齿“有写参差不齐,白里带青,缺乏健康的珐琅质,显示出贫血患者牙齿上常见的那种脆而透明的特色。”牙齿和骨骼材质相同,一个人的牙齿不好就代表这个人健康状况不佳。因此,托马斯·曼把因牙齿有问题意味着疾病,不健康的少年则象征着最终生命体的死亡,甚至是早逝。
  四、塔齐奥——“爱欲”的象征
  一开始,“他的新激荡着慈父般的深情。”后来,阿申巴赫在威尼斯城里、在海滨浴场一直尾随小男孩,最后发展成当塔齐奥对阿申巴赫微笑后,阿申巴赫偷偷跑到花园的阴暗角落说出“我爱你”这样的心声。一个年近六旬的男性作家爱上十四岁魅力少年,确是荒唐。这是爱欲,亦是渴求,“凡欲求好的东西和幸福统统都叫爱欲”阿申巴赫身为作家享有了足够受到人们尊重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但是给他带来名誉和地位的作家身份给他带来更多的压力和焦虑。他的家庭生活也不美满:妻子早亡,只有一个女儿,“从来没有一个儿子”。膝下无子,意味着阿申巴赫的财产、名誉、社会地位甚至是自己的姓氏都无人继承(在欧洲女儿嫁人后随夫姓)。塔齐奥作为爱欲的象征,他的出现,唤醒了阿申巴赫深埋心底对拥有一个男性继承人的渴望。
  五、结语
  《死于威尼斯》虽然是一部中篇小说,但其内容确是极为丰富,既是一部出色的艺术家小说,又是一部充满大量象征含义在内的上乘佳作。作者托马斯·曼赋予塔齐奥这一人物形象“天神般的美”、“死亡”以及“爱欲”的象征意义。“美”与死亡是可以共存的,而且不因“死亡”的降临“美”随之凋零,因为“这美是用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东西”;“死亡”和“爱欲”也有联系,因为生命短暂,在有限生命中尽情去追求好的事物和幸福也是美满的,这样生命结束的时刻不曾留有遗憾。正如德国哲学家舍勒引用过的一首诗:
  我活着,不知活多久
  我将死,不知何时死
  我出游,不知往何方
  我惊奇,我多么快乐
  参考文献:
  [1]柏拉图:《会饮》[M].刘小枫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贺祥麟.西方现实主义文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3]马克思·舍勒:《死·永生·上帝》[M].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文集[M].钱嘉鸿,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托马斯·曼:《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M].钱嘉鸿、刘德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以民俗风情、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天才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著就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书中描写鬼的篇目有86篇,篇幅之大仅次于写狐,可以说“鬼文化”在《聊斋志异》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目入手,探析从中透射出来的有关鬼魂的民俗民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鬼文化;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治气养心思想是荀子修身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修身》篇入手,分析治气养心的含义,阐释以“礼”、以“人”、以“心”为养的治气养心之术。  关键词:荀子;治气;养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一、何谓治气养心  这里的“治气”,主要是指通过对“血气”的导引使“血气”在体内不断循环流动,来保养生命获得健康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已有的通信机制和通信协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一个在软件过程工程环境中计算机网络通信工具TalkBench 的系统构成及其特点-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existi
起草文稿、以文辅政是县委办公室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一篇好的领导文稿就是一面旗帜、一部宣言书、一道动员令,直接关系到上级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关系到县委决策的推动与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描写,为读者塑造了无数个生动的男性形象,同时也为读者塑造了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针对《三国演义》中正面的女性形象的具体特征和代表人物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正面;女性形象;代表人物;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  引言:  《三
摘 要:刘禹锡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刘禹锡优秀诗词作品的问世与他的交游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交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和思维,也使作品更加切合实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反过来,诗词创作也对刘禹锡的交游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文章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出发,主要对刘禹锡创作与交游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刘禹锡;交游;创作;影响 
作者简介:于跃 (1995-),男,黑龙江大庆人,汉族,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八仙的故事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民间流传,早在宋代时就能找到关于八仙的故事,到了元代,由于丘处机对成吉思汗有着“一言止杀”之功,使得道教在元代依旧保持着迅猛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关于道教八仙的故事传说,并最终在明代定型。 
摘 要:《诗经》中的婚恋诗,形象再现了周代从恋爱到婚姻的整个过程,形成了喜剧美和悲剧美两类美学形态。喜剧美反映了美好的爱情和周代的盛世风貌,悲剧美反映了周代婚姻中的不平等、礼仪形成和爱情生活的痛苦。  关键词:婚恋诗;《诗经》;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婚恋诗包括恋爱诗和结婚诗,包括了恋爱和婚姻之中的
摘 要:近年来,对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们而言,主题的对比研究已变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这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其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面对现实的姿态入手巧妙地引出了主人公改革现实的决心和希望。喻示着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对比;现实生活;内心修养  作者简介:史丽琴(1990.7-),
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为母本和奥地利黑麦(Secalecereale,2n=2x=14)杂交,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22个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大于50%,其可能基因型为kr1kr1kr2kr2,4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