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的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不断长足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服务者、参与者,成为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激励者、善于欣赏学生精彩表演的观摩者、随时进行智慧调控的驾驭者。
  如果说课堂是一道风景线,那么教师既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景色,也是课堂风景的导游员。教师应该带动学生在风景线上展开思绪,也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艺术的美感。在这样的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实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做一个既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又能把课堂让给学生,同时善于指导的智慧型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本身是鲜活生动和谐共进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导学”上做文章,当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展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成功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导学的却实有效,并进而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呢?笔者认为,在树立导学意识的基础上,科学用好导学策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树立导学意识
  所谓导学,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它一般包括学习目标的引导、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内容的辅导等。所谓导学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方法、交往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评估等方面的关注、组织和指导。
  树立导学意识,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关注和挖掘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有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把学生当成书架子和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他注意的重心从书上移到学生身上了,不像从前拿学生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了。而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第三种先生是好的先生,他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生学。把教与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一辈子负责。三种先生实际是教师的三个层次,做教生学的教师是最高层次。“施教之法,贵在启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二、用好导学策略
  课堂教学如何“导”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提出诱导、引导、疏导、指导“四导法”;有人提出引导、疏导、辅导“三导法”。在“发展性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学案导、问题导、情境导等方法。
  1.学案导
  学案导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注重学法指导,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系,它能有效地变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发展性课堂”提出了“先学精教,互动高效”的核心理念,强调学与教的四个特点:先学的自主性、合作的互动性、展示的主体性、过程的高效性;强调课堂教学的四步流程:即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质疑、巩固检测;强调教学的八个环节:学导设计、目标驱动、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反思提炼、达标检测、整理巩固。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每一堂文化课都应编印导学案,目的是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成功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将教材有机整合,通过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从而让师生在高效互动中实现教学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人课合一的诗意境界。总体上,“发展性课堂”下的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课堂生命活动的线路图,是实现“先学精教,互动高效”课堂的载体,是收获精彩的关键。导学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目标意识。在教师的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过程往往是被动、漫无目的的,因此,在学案中应有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在编印的导学案中,把“学习目标”栏进一步细化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把相应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如《繁星》一课的基础性目标是: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为达成这一目标,我在导学案上设计了一张表格,分时间、地点、观看情况和感受等栏,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填空,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学习辅助手段,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高效性。
  其次要注重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习信心的最佳途径。导学案可分两大栏目,即发展性教师指导、发展性学习活动。其中的学法指导是学案所要突出的重点,是学案“导学、诱思”特色的体现。教学《人琴俱亡》一文时,在“发展性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文中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子猷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来悼念子敬的呢?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比如把原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①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②结合原句分析理解子猷的个性特点;③朗读品悟,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所以说,导学案的设计以知识点为载体,根据所学内容恃点、学生知识水平、智力以及认知规律,把杂乱无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程序,从而把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它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能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通过学案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2.问题导
  这里要谈的问题导并非“设问教学法”或“问题情景教学法”,它不是指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各种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构建出有意义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的相关导学策略。
  “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亮点是学生的“主动展示”。“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可以是学生自己对某一问题独到的体验、感悟、启示,也可以是小组合作中的疑难等等。展示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人展示、小组展示、整体展示;可以举手回答、抢答、辩论;可以说、可以画、可以诵、可以唱、可以表演等等。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展示欲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形成较多的“相异构想”,尽可能多地显露学生的潜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点拨、设疑、解惑、小结时授之以渔,理规律、理思路、理方法,启迪学生掌握“点金术”,提高其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展示既植根于预习,又是预习的升华:正确的以求证明,错误的以求扶正,片面的以求全面,肤浅的以求深刻,疑虑的以求消释,遗漏的以求补充。
  在教学韩愈的《马说》时,关于文章论点的把握,教师可以使用“问题导”的策略,鼓励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无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的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的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有的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有的说“其真不知马也”。随此种种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解惑。
  3.情境导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创设情境,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从观察画面入手,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意境中。
  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岑参与武判官依依惜别的画面出示给学生看,展现冰天雪地、好友惜别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进行理解与把握。教学《口技》时,可以抓住学生对口技表演的好奇心理,在熟读课文后,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的提示,让学生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细心体会其表现的情景,发挥想象力,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然后用语言描述或现场表演,从中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导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具体运用时不止以上三种。对于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在暗胡同里瞎摸,有些人摸了出来,更多的人终身留在暗胡同里。这对教学探索者也有启发意义。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画龙、教师点睛,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226100)
其他文献
烟、雾、霾、浑浊海水等散射介质对穿过它们的光线有散射作用.在散射环境下,通过成像系统获得的图像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化,为提取场景内的有效信息带来困难.因此,研究穿透散射介质成像,提取有效的场景信息,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关于穿透散射介质成像,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多种模型和算法,大致可分为主动式方法和被动式方法两类.被动式方法主要以自然光为照明手段,对自然光的传播路径建模,求解相关参数以
建立了测定钢铁中α放射性强度的饱和厚层法,将钢铁样品处理成Fe(OH),粉末作为载体,用饱和厚层法测定Fe(OH)粉末中α放射性强度。该方法对钢铁中α放射性强度的探测下限为0.30Bq/g。用
本文报道用气相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测定海产品中的有机锡。经色谱柱分离进样,用等离子体质谱仪在线耦合测定了三氯丁基锡、二丁基锡二氯化物、氯化三丁基锡,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