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至千里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互脱节,既是一个教育常态,又使高师和中小学陷入困境。鉴于此,分析其原因,并思考如何加强两者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显得极为必要。高师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母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高师却在师资培养方面显得滞后,而端正观念、措施得力、职后培训是改变这一状况的良方,也是激活高师美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协同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生态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方式移动学习成为主流,教育方向也从“选拔人”走向“培养人”,实现了教育本质的跨越。尤其2015年,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关键之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两大文件的出台,为各层次的学校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标。然而,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龃龉日渐明显:一方面高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少数能挤进教师队伍,而中小学也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学科教师,两者相互错位;另一方面,中小学美术教育也如高校美术教育一样,陷入美院专业教育观念和模式,没有达成“将美术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来开展”的共识,以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几年来,还有许多学校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未将美术课落地。鉴于此,笔者做了一点积极的探索,以飱大家。
  一、一个都不能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使命
  毋庸置疑,美术之于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以造型艺术的方式,充当了世界文明的载体,又变身于不同的视觉形式,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它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被平民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线上一天,线下千年”的时代转变,仿佛给普通人安上了艺术的翅膀,铸就了普通人成为跨学科、跨媒介艺术品缔造者的可能,凸显了美术对于普通人的价值,而这一价值大大超越于专业人士将它定位成“工作”的意义。况且,少数的美术从业者并不能完全改变我们的国家,但大多数经过美育的中小学生将会是各个领域的国家栋梁,潜藏着全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共同行使让“明天变得更美好”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我们必须坚信: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全民教育,其实施关键在于学校美术教育!这一观点在近些年得到加强,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以上两大文件从国家意识形态上确立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使命,即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审美(包括美术教育)”教育,从而具备“感知美和幸福”的能力,因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然而,为什么美术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美术学习”认识有误,二是缺乏优秀美术教师。前者是观念问题,认为美术是“术”科,需要高技术高天赋才能完成,是少数人的事情;后者是人才培养问题,直接导致了美术课程在中小学难以实施到位,许多中小学没有引进专业美术教师的愿望。
  二、先行与滞后
  ——中小学美术教育倒逼高师美术教育
  纵观中小学美术教育历史沿革,历经清末、民国、建国初等阶段,至改革开放有了质的飞跃: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改“图画”课为“美术”课,下设绘画、工艺、欣赏三大类,倡导“通过中外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标志着美术教育由重技能到重审美的转变。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美术课程国家标准(实验稿)》,2011年将其修订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首次将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来看待,强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教学上打破学科分类,根据课程活动来划分学习领域,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模块,贴近生活和社会,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了从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追求。
  然而,高师美术教育对上述演变并无深刻了解,更没有随之嬗变,甚至常以凌驾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上的高姿态出现,扮演着导师角色。事实上,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综合性大学开设师范专业、师范院校开设非师专业的格局变化,加之1997年取消师范生免费教育,部分优质生源流失,高师的师范性被大大削弱,“教师教育”的地位并不凸显,甚至逐步被边缘化,师范生质量和职业声望均有所下降。此外,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往往以“学习外国师范教育先进经验”为侧重点,注重国际比较,尽管芬兰、欧美、日韩等国都不能提供任何一种现成的范式被我国现场移植,却仍旧忽略了对本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需求和现状的调研。这种“重国际轻实际”的改革,对中小学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不能有效衔接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上可知,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在前,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相对滞后,要么守旧,要么被动跟随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变化,甚至高师美术教学法专业教师对当前中小学改革前沿信息不甚了解,自身改革方向不明确,又缺少沉淀,导致中小学美术教育倒逼高师美术教育的状况出现。   接着,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执行,正式为高师教师教育敲响警钟。从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来看,2014年(22268人)较之2013年(11073人)翻了一番,说明教师职业升温了,国家选拔优秀教师的时机渐趋成熟。许多不能达标的师范生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教师路径。试想一下:假如中小学全盘实施美术教育,高师作为教师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应该做出一些怎样的根本性改变呢?如今,连校外教育机构都已介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和职业培训,高师还能稳坐泰山岿然不动吗?
  三、转型与升级——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措施和建议
  众所周知,“师范师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美术教师。如果把高师比作工厂,那么“师范生”就是高师生产出来的产品,但现实是许多“产品”成了“次品”,甚至“废品”,就是难以成为“精品”。因此,高师的育人制度、观念和课程设置,需要有“质”的改变和提升。在目前高校大力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许多人狭隘地认为师范生不具备“应用性”。其实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不过是“应用”他们的地方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政府等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工厂,其“技术含量”就在于“善教善学,与时俱进”。因此,充分考虑用人需求,以结果(就业)为导向,对培养教学、研究“双师型”教师大有裨益,也是时代的召唤和高师教育发展的方向。美术教育尤其如此。那么,高师美术教育应如何改革才能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接呢?
  (一)转变观念,关注教育重于关注艺术
  由于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体制受前苏联影响较深,注重学科本体和技能学习,倾向于培养专而深的“艺术家型”学生;而且近年艺术市场活跃,销售艺术品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教学所得,拨动了许多高校教师“为市场而创作”的心弦,主要精力不能集中于教学,或教学没有照顾到人才培养的需要,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和随意性。加之,高师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实则将从前举全校之力去打造的师范专业,降格为二级学院的事情,缺乏宏观调控,最终牺牲了师范主体特色和优势。
  因此,对于高师美术教育而言,美术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都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观念,理性分析和研究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新能力、新规格的需求与自己工作的关系,摒弃“傲慢与偏见”,回归教育现场,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由“指导者”变成“服务者”,将“美术教育”视为“通过美术的教育”。即“美术”是媒介,“教育”才是本质,自觉形成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演进的教研氛围。
  (二)延长学制,锻造师范精英
  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供求关系,结构性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一方面中小学需要全面而优秀的美术教师,另一方面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严重缺编。而要达到高师美术教育人才的“精英化”,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以医学人才培养为参考,延长学制,向“教师硕士化”方向发展。如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调查结果显示:连续在阅读和科学两方面称霸世界的教育强国——芬兰,就有着最严苛的教师选拔标准——自1979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师资教育从原本的3年延长为5年,学生高中毕业申请师范院校时,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忱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为10%的教师窄门。而美国也有300多个高等院校正在使用该模式。
  如果借“用餐”来比喻高师人才培养的话,那么学制的延长就意味着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吃饱”。例如采用“4+X”的方式,如4+1,相当于“3年专科+2年本科”;4+2或4+3,采取的是本硕连读的方式;4+2(3)+3(4),则是硕博连读的方式,以此来保证师范生成长的时间和环境,贯通大、中、小学各层次的美术教学、研究和实践,趋向师范生“精英化”的培养目标。
  (三)创新课程体系,升级教学内容
  当然,有了学习时间的保证,更要有优质的“菜单”,即教学内容。
  笔者以为,通过选修课来分流学生的志向,凸显各自的专长,区别培养,是较为有效的课程体系变更的基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会有所加强。在保证教育学、心理学、微格教学、美术教学法等师范课程的基础上,作为拓展课程的美术选修课应提供差异化选择:以城市中小学为对象的教师培养,应有“宽视野、高标准”,具备网络、学校、美术馆、博物馆的资源整合能力,选修课件制作、动漫、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社区美化等课程;以农村中小学为对象的教师培养,应能“因地制宜,开发美术课程”,选修简笔画、板书(黑板、白板)、美术字(书法)、手工(剪纸、拓印、橡皮章等)、乡土综合材料运用等课程,这将是高师美术教育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以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为对象的教师培养,应具备“开拓市场,提升服务,教学与管理水平兼备”的能力,可选修艺术市场、教学管理、教育培训等课程。如此一来,就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中“繁、难、偏、旧”的状况,以职业为导向,打造“适合”各领域的美术教育师范生。若美术学院不能完成各方向全部课程的开设,可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指导学生跨学院、多方式选修,解决“菜好不好吃、对不对口味”的问题。
  此外,高师实习也大有文章可做。师范生最重要的缺陷在于“实战”经验的不足,教学管理能力弱,教学策略应变性差等。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改良:首先,参考教育学院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每个学期的每周均可安排实习,由半天到一天,直到毕业前的12周集中实习,改变“学以待用”的盲目学习状态,形成“以用促学”的良好动机,提供“消化、反刍”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解决“吃了菜,有没有吸收营养”的问题。
  其次,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并重,前者是“生产产品”的过程,后者是对“产品”进行“保养和维修”的必要措施。只有两者结合,才能防止职业倦怠,保持持续学习心态和对创新思维的渴求。
  (四)以活动和项目贯通大、中、小学美术教育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园里已是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可以结合社团活动,介入校园艺术节、板报、环境设计等项目,或者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庆典、集市、交通、会议等主题,挖掘、展示本土文化,烘托节日气氛。
  特别在一些美术教师缺乏的学校,高师可以委派学生去“文艺支教”,开展“美术下乡”共建项目,帮助中小学建立起常规美术课程体系,发现美术资源,组织美术活动,编撰校本教材,培训兼课教师,带动其发展。高师的这种持续参与方式,一方面解决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师范生的教学、管理能力,积累了教研经验,为日后的正式工作打下基础,实现高师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对接与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为了中小学全民美术教育“将艺术知识变成人文知觉,将审美价值升华为核心素养”的目标,高师美术教育要与它统一节奏,深度协调,主动衔接,多研究十余年来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理念与措施演进,“积跬步而至千里”,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塑造新型的、着眼未来的、善于“奔跑”的美术师范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文件,2015-9-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教体艺[2015]5号文件,2015-5-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胡知凡.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历史演变与发展[J].试教通讯.义务教育2002/33-35合刊(总第47期)美术专辑(一).
  [7]李鲁.探索培养教育家的高层次教师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7-3-14.
  [8]梅新林.中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启示与战略取向[J].校长阅刊,2007(6).
  [9]徐辉,季诚钧.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N].光明日报,2007-3-15.
  [10]刘建业.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兼议我国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7).
  [1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3]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4]李素磊.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N].校长传媒,2015-10-21.
  [15]李敏.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教师的聘任[J].基础教育参考,2004(3).
  作者简介:
  刘晓慧,广东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期刊
摘 要:继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影像展,第二届经过展会总监亚历山大·塔格-斯帕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精心的国际化包装、策划,最终以火热的人气和高额的销售量拉下序幕。各方的目光定格在影像作品的销售量,销售量背后的学术性,却被人们视若无睹。  关键词:上海影像展;销售量;学术性;收藏价值;  一、上海影像展创办背景与历史  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创办“上海艺术影像展”
期刊
作者简介:  刘璐,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油画。
期刊
作者简介:  梁蕊,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与综合材料。
期刊
作者简介:  侯小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油画)。  作品获奖:  2011年9月作品《藏民》获河南省第六届版画展入选证书。  2012年11月作品《山水情》获河南省首届水彩·粉画写生作品展三等奖。  2012年12月作品《女青年》获河南省第十七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2014年10月江苏师范大学第十届学术文化节,作品《静物》获优秀奖。  2015年10月江苏师范大学第十一届学
期刊
作者简介:  许 倩,湖南师范大学,水彩。  邹立芳,湖南师范大学,水彩。  薛曜林,湖南师范大学,油画。  朱琰如,湖南师范大学,水彩。
期刊
摘 要:壁画即人们直接画于墙壁上的艺术,它的存在主要是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并且有一定的装饰和美化功能。寺院壁画主要表现的是佛教的故事,用壁画庄严佛堂。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试对泰云寺壁画的年代、壁画题材、绘画风格和技法以及相关佛教史内容等进行初步研究。泰云寺壁画对研究唐代壁画题材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泰云寺;壁画题材;年代;佛教史  泰云寺始建于唐天宝十
期刊
作者简介:  刘亚,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水彩画艺术与研究专业。  舒放,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水彩画艺术与研究专业。  邹熠,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水彩画艺术与研究专业。  汤澜,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水彩画艺术与研究专业。
期刊
摘 要: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属于法国印象派的边缘画家,一直到晚近才被关注研究。他的街景画以其独特的取景视角描绘现代的巴黎景象与深刻的人物心境,在闲适温和的画风中捕捉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细节,如漫不经心地闲逛和聚精会神地凝视。在内敛的画面背后流露出若有所思的平静淡然,欲言又止的落寞茫然,呈现为一种犹如在巴黎的异乡人的疏离感。  关键词:卡耶博特;街景画;印象派  卡耶博特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布商之家,先
期刊
作者简介:  马艳茹,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  贺瑾,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