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前沿部位,其地下结构复杂,地震多发,是探索地震活动性与活动构造关系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区构造背景、断层分布、历史大地震、近50年来的中小地震活动性及其震源机制解进行简单回顾。基于在研究区域布置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的观测波形,对观测期间发生的9次较大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并对这些地震反映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由于板块边界发生近90°突然偏转,导致现今的地下形变比较复杂,剪切作用伴随碰撞带挤压作用同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