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类电视新闻的制作技巧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ai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变说起,从画面的选择,故事的结构,悬念的设置,以及音乐音效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新闻故事的制作技巧。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态情景再现音效
  一、故事类新闻的兴起:从新闻语态到故事语态
  本世纪头十年是中国电视井喷式发展的十年,从央视设立新闻频道起、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上海卫视、安徽卫视……,省级卫视大改版一波接着一波,这轮改版战尚未停息,地市级电视台又匆匆挤了进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眼球,你争我夺,互不相让。至于改版原因,说起来千头万绪,但是,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手机媒体的挤压之下,电视人危机感日益增强,从而导致了电视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银屏上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民生类栏目、方言类栏目、监督评论类栏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纯粹讲故事的栏目,像《讲述》、《财富故事会》、《传奇故事》等等。2006年,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也设置了故事板块。2005年末,蚌埠电视台在原有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淮河晚报》里也开辟了一个故事类版块《晚报故事》,笔者当时被安排在晚报故事小组,做起了故事类新闻。几年中,摸爬滚打,心有所得。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电视故事类新闻的制作体会。
  孙玉胜的《十年》中提出的电视语态论已被广为接受。众所周知,传统电视新闻语态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式化表达。曾有人将其戏称为“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简言之,它是一种与日常语言隔着距离的“僵化”语态。作为对这种语态的“反叛”,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的电视语态更通俗,更接地气。而在本世纪初,一些媒体人又提出了一种“故事化语态”的理念,业内流行的说法叫“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
  这类新闻首先在语态上突破了传统新闻腔调,用一种类似说故事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人物和事件。但是与纯粹的说书、讲故事相比,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当然不仅是题材和内容上的区别,其间还有很多具体而微的差异。深入体会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将有助于新闻故事的采编和制作。
  二、空镜头、情景再现以及影视资料的使用
  做新闻故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画面问题: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过去的事情。
  最容易想到的是空镜头,几片树叶、一朵小花,或者川流不息的街道、摩肩接踵的人群。根据语境的不同,插入相应的空画面,借以表情达意,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可以媲美比喻式蒙太奇。不过,空镜头的局限是不能大量使用,偶尔点缀几个还行,用得过多容易让人厌烦,同时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其次是情景再现,这个在故事类新闻中运用最为广泛。比如案件故事,用以还原事发现场。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动漫、图画等虚拟场景。拍摄实景时,可以用演员演,像央视很多纪录片,比如林云先生的《金编钟之谜》中的民国时期画面都是真人演出的。笔者曾经拍摄的情感故事《水面上的六尺巷》中,两位养蟹人发生争执的场景,以及法制故事《咖啡与陷阱》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场景都是用这种手法还原的。
  再次,合理运用影视资料。这要求记者平时要多看影视作品,多注意积累素材。大致说来,影视资料有两种运用方法。第一,是跟情景再现相结合,遇到与故事题材相近的新闻故事,把它作为再现情景来用。比如制作一个法制故事,恰巧有某个警匪片中的片段与此相贴切,就用这个片段作为再现情景。电影《色·戒》刚上映的时候,笔者采访了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的家人,做了故事《还原〈色·戒〉》,其中大量运用了刺杀丁默村的电视剧镜头。第二种运用方法,是利用大众熟知的某个影视剧片段引出记者即将要讲述的新闻故事,或者将其插入到故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以笔者曾经做过的一个《寻枪》故事为例,开头就运用了电影《寻枪》片段,主角姜文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枪不见了,然后画面一转,画外音:枪不见了可是件大事。接着进入故事。
  三、故事结构、悬念设置与时长的关系
  制作新闻故事,第一步需要寻找线索,然后围绕线索搜集材料,如果是人物故事,得先跟人物初步接触、熟悉了解,同时也借以消除被采访对象的紧张与不适。接下来拟定采访提纲,进入采访、拍摄阶段。在拟定采访提纲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大致的故事框架,这个框架可能会随着采访的深入,细节的增加而发生变化,有时候甚至会是彻底的转变。
  故事的结构与新闻的结构差别很大,新闻一般遵循倒金字塔结构规律,或者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某种变形,而故事则要复杂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结构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故事的成败。最简单,也最普通的结构是以时间为顺序。像案件类故事,从案发到警方出警,现场调查、分析研判、布控抓捕等一系列过程本身就悬念迭出,不需要花费太多周折,以时间为顺序来讲述就行了。这种结构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插叙手法,把细节和背景合理而又恰到好处地放进故事里。
  在广告制作中,广告创意要寻求产品特点与受众诉求的最佳结合点。故事悬念的设置节点也要与故事兴趣点相契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适合设置悬念的地方,悬念设置要做到自然、顺畅,不留痕迹。但是光做到这点还不够,还有时间因素需要考虑。
  悬念,有人称为“扣子”、“套子”,顾名思义,打了结之后,还得把它解开。央视《讲述》解开一个悬念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一个精彩的故事,悬念不断,环环相扣。在30分钟时长内,可能会有五六个悬念,有的悬念相互叠加、有的则一个个套在一起。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故事都得这样设置,但是悬念太少将会影响到故事质量,悬念太多则节目时长受限,“扣子”解不完,或者解得太仓促。一般而言,讲述新闻故事,每五分钟左右就得有个兴趣点,10分钟左右就得有个小高潮。如果是10分钟以内的节目,悬念也至少得有两到三个。
  四、合理运用音乐音效、特技特效以及字幕
  搭好故事框架,设置完悬念,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细节上为故事增添色彩。能够烘托气氛的手法有音乐音效、特技特效,以及字幕。
其他文献
文章全面地分析了“三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技术及业务、政策发展前景展望,提出了“三网”融合的宏观建议,对“三网”融合这一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是增强“效果意识”,用传播效果体现政治立场。评论作为观点的传播,不能只是表态、宣示,也要有对话、引领的能力。党报评论要放下架子,平等交流,把话讲进人耳里,把理说到人心里。这种入耳入脑的有效传播,才能凸显党报评论的特质和品格。  二是增强“公约数意识”,在多元多样中谋求最大共识。全媒体时代,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多样态势,党报评论要确立解释权、话语权、引领权,更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中夯实推进共识的基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建好用好智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传统媒体在受到一次次冲击后,寻求自我转型、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媒体智库建设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开放合作。  【关键词】媒体智库建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电信业正由复苏走向复兴,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深入,电信业的转型又一次摆在了世人面前。中国电信集团提出“由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
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产权制度安排的体现。企业所有权问题是企业产权问题的核l心。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交易,影响了企业剩余的分配。公司治理结构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职业经理人与股东分享公司所有权、专业人员成为独立董事、普通员工持股。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权;企业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
【摘要】本文以对国内已有的有关免费报纸的研究进行述评为基础,带着免费报纸是否会成为纸质媒体生存空间的一支强劲队伍的思考,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免费报纸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初探,以期在未来报业媒体生存空间拓展的道路探索中找到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免费报纸纸媒生存空间  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造成了传统报业多年以来的经营不景气现象,然而一种新兴的纸质媒体——免费报纸的发展似乎
摘 要:文章基于ACP方法体系中的计算实验理论,构建智能交通管控方案评估及优化平台。作为该平台组成部分之一的交通管控与服务方案计算实验与评估系统,包含计算实验资源与设置和计算实验运行环境两个主要功能模块。文章分别针对这两个模块,详细描述了其功能设计。  关键词:智能交通;计算实验;评估  中图分类号:U4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01-02  1
若要获得国际对话语的认可,提升国际话语权,除了逻辑严密的内容,还应有对传播渠道的"美"的营销。本文基于新闻美学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节目进行
第一,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采取管理措施。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给各国执政党和政府加强领导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
在现实中,“两微一端”确实ft益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标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在一段时间里,大家蜂拥而上建设各种媒体云一样,现在都不了了之了,因为云技术本身投入较大,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