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红杰:演戏说理送和谐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性引路苦学戏
  出生于清凉江畔交河镇三里庄的咸红杰,一记事就喜欢上了评剧。5岁那年,泊头市青年评剧团在团长曹连生带领下到三里庄唱大戏。咸红杰觉着《墙头记》里,那些潇洒的长袖、漂亮的头饰、俊秀的眉毛,无论什么都是那样的稀奇俊美。
  如果咸红杰的人生里天生就有深厚的评剧土壤,那么母亲的哼唱是一颗种子,《墙头记》就是一场及时的甘霖。直到7岁,咸红杰才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叫评剧,并能跟着父母哼上几句。父母见她对评剧着迷并充满了灵性,11岁时,送她到泊头市文化馆评剧班学习。咸红杰姐弟7人,一家人种着18亩地,经济紧巴可想而知,可是无论想什么法,父母都会准时为她凑足每月18元的学费。
  学戏苦,特别是基本功。每天凌晨4点起床,跑到清凉江边喊嗓一小时;5点半练功:吊腿、拖腿、正腿、骈腿、小蹦子、空顶、前后桥、走台步、跑圆场等;9点在文化馆练唱、走身段;下午3点,又是那一套腿功。3年,天天如此。
  “唱戏的腿,说书的嘴”。扳腿时,3个老师一齐上,一个压着一条腿,一个按肩膀,一个扳另一条腿。咸红杰含着泪挺了过去。再学起戏来,老师说她有灵性了。
  1989年,在泊头市国庆40周年晚会上,15岁的咸红杰崭露头角,她代表泊头市青年评剧团表演《花木兰巡营》。泊头电台特别为她录制了《三看御妹》《刘巧儿》片断,选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凤霞一边听,一边对秦皇岛评剧团的刘奎中说:“这丫头唱得好,大有前途。”
  1992年,芒种节。咸红杰正在地里割麦子,一个邮差在地头上喊她:“咸红杰,你的信,北京来的。”在咸红杰的人生中,1992年6月24日是最重要的日子。一大早,咸红杰去北京见新凤霞。从此,听话、努力、文气的咸红杰深得新凤霞赏识。新凤霞不仅手把手传授评剧,还特意为她起了艺名“小凤霞”。她每年在老师家住三四个月,贴身跟着老师学习评剧。一学就是6年,直到老师去世。
  送戏下乡推文化
  1996年冬,咸红杰开始在剧团挑大梁。咸红杰知道,剧团要生存,跑台口最关键。2014年7月,剧团正式挂牌为“小凤霞评剧团”,在沧州乡村接连唱响精彩大戏。
  从去年9月份开始,剧团在沧州送戏下乡,目前已在沧县、青县、献县、黄骅、沧州市新华区等地演出3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
  在献县郭庄镇,有个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大舞台。剧团在这里一唱就是10天。78岁的王秀森老人,每天都坐在第一排,带头喝彩鼓掌。戏曲强烈的现场感带给这位老戏迷不一样的感受——“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新凤霞演出,这下新凤霞的关门弟子把《花为媒》送到了家门口,唱得真是好啊!”
  去年冬天,剧团在黄骅市吕桥镇官地村演出,当戏唱到《花为媒》“洞房”一折时,天公不作美,雪花飘起,风也紧了。在几乎露天的“化妆间”里,演员们穿着单衣换装,演员的贴鬓都已冻成冰,双手也冻得有些僵硬。可是一轮到上台,她们脱下大衣露出戏装,依然铆足了劲儿,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多年来,剧团的足迹踏遍京津冀一带乡村。剧团的牌子一度挂到了天津市东丽区张贵庄,一挂就是7年。每当夏季剧团不忙的时候,她们就到18个社区免费演出,深受欢迎。剧团走到哪儿,一些戏迷就跟到哪儿,还编出了顺口溜——“不图名,不图利,专为百姓唱大戏!”
  为了贴近群众,剧团年年排新戏。“我们奉献给观众的戏要接地气儿,用戏曲的形式带去文明新风,为和谐社会尽微薄之力。”咸红杰说。
  妇唱夫随和谐家
  1999年11月,在阜城县大白乡大白村,一天一场戏,一唱就是10多天。当时,咸红杰怀孕7个月了,仍披着几十斤的大靠,走马趟子,散了戏,打个保胎针,去个心病。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临产前四五天才不上台。
  孩子生下来,没出满月,咸红杰便又上台了。没空管孩子,儿子一直带在剧团里,刚满百天人们就喂孩子鸡蛋,直到现在孩子看到鸡蛋就反胃。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都是妈妈唱到哪儿,儿子就放到哪儿上几天幼儿园,流动入学,频繁更换学习场所,直到小学二三年级情况才基本稳定下来,也因为从小经历了一些磨难,儿子14岁就考上了天津第100中学,如今也15周岁啦!
  咸红杰的老公本身也是剧团成员,对她的倾情付出还算支持,但双方老人一度不能理解她,2009年,红杰父亲去世时,是一个大雪天,剧团正在汉沽看财村演出。当唱完戏的咸红杰晚上11点多从天津赶回交河时,却没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母亲最终被咸红杰的执着打动了。
  目前,小凤霞评剧团正根据“沧州好人”周汝珍的故事,创作评剧《紫花丁》。咸红杰说:“沧州是我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回家乡汇报演出,希望能为推动家乡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责编/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其他文献
热闹的朋友圈  暑假刚开始,女儿乐乐的朋友圈便开始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晒出来的,全是跟父母出游的照片。面对那些美景、美食和灿烂的笑脸,乐乐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央求我说:妈,你看我们班里同学都出去玩了,咱们也出去走走好吗?  乐乐就读的是一所优质中学,很多孩子家里都不差钱,可我们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想要出去旅游一趟还真得精打细算才行。见我犹豫不决,乐乐便委屈地说:班上同学都会出去玩,开学后肯定问我去
期刊
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关于开店的梦想,它可以是花店、书店、咖啡店、礼品店、家居店等等。而热爱旅行和美食的我,则从小就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够开一间小小的,贴满各地明信片的甜品店。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店不仅需要懂得如何经营管理,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诸多条件,缺一不可。对于我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徘徊在工作和开店之间的取舍问题。作为一名90后独生女,父母希望我安安稳稳地上班,领着可靠的薪水
期刊
1.  “你以为,后妈是那么好当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过得桥比你走得路多,不听我的话,我看你早晚得后悔。”  嫁给离过婚的常建,当了他10岁女儿的后妈,未及3个月,我就体会到当初母亲的反对多么有道理。后妈难当,特别是当我面对着一个黄蓉般古灵精怪的女孩儿,而且又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要多不省心有多不省心。  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努力想做好一个好继母,继女常瑶却一直对我抱有敌意。给她买衣服,她看不上眼,
期刊
一直听说崇明岛是魔都的后花园。  特别是越江大桥开通后,自驾车一小时就能抵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的时候,去岛上小住。但在上海呆了5年,我却一直没有去过崇明岛。  这5年,我和老公一直忙于孩子和事业,早就忘了享受二人世界。不说长途旅行,就是去周边的景点转转,也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日复一日的婚姻生活,我们渐渐都有了疲惫感。  这种疲惫,让我们的婚姻陷入困顿,必须有所改变。
期刊
依依是一位家庭主妇。自从生了孩子后,便辞职回家做了全职主妇。闲来无事,为了打发时光,在照顾孩子之余,喜欢绘画的她时常在家涂鸦消磨时光。  家里买了新房子,因为预算紧张,她和老公决定不请装修公司,自己买料在街头请工人DIY装修。家里的基础装修搞好后,就剩下软装饰的时候,依依灵机一动,决定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自己动手做电视背景墙和卧室的墙面装饰。于是她去装饰市场买了环保绿色的丙烯原料,自己涂鸦,直接在
期刊
生活中,总有些令人烦恼的“痒点”。痒点可能来自我们内心的软弱,也可能来自外界的工作压力与人际关系。有些痒点如急症一般猛烈地刺痛了我们,有些痒点则如慢性病一般隐隐发作、久治不愈。  许多女性与之苦斗,收获却不如人意,心情越来越拧巴;有些女性则能灵活变通,变弊为利,宽容灵活、柔中寓刚。其实,“痒点”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生活的不完美之处,往往也彰显着人生独特的魅力。当姐妹们放弃完美主义,不钻牛角尖时,就
期刊
公司年终评优,由于工作出色,分管行政的我又一次被公司评为管理精英,我带领的团队被评为优秀团队。颁奖大会还没开呢,知道消息的同事就开始私下议论开了:夏姐,你今年大丰收啊!夏姐,发了奖金可得请客啊,你们部门的工作我们平时也没少帮忙!我早已知道了要评的奖项,但当着这些瞎议论的同事,我只好装憨:你们瞎说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呢?  私下里,我找到分管领导谈话:“领导,团队的奖项是我们努力工作得来的,我们授之
期刊
有天晚上,老婆去洗澡时忘了关掉电脑上打开的网页。我无意中看到她在一个育儿论坛上发的帖子,标题赫然写着:你在婚姻里,感到孤独吗?  这个标题让我不由得一愣,确定那个ID名是老婆之后,我认真地看完了标题下面的内容。她在帖子里写:原本以为结了婚生了小孩,人生就能得以圆满,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我时常觉得孤独。这种孤独是,两个人在一起,却比一个人更寂寞。有时他明明就在身边,却觉得这个人很遥远……  看到这
期刊
母爱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真挚、最难以割舍的感情。母亲不仅是亲情关系中的重要角色,而且也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我国法律法规对准妈妈和妈妈们给予哪些特别的保护呢?  问:我在北京一家公司上班,做行政主管,上班两个月后我就发现自己怀孕了,跟公司领导说了以后,公司宣布解除劳动合同,不让我去上班。我多次去找领导协商未果,请问:公司能不能解除我的劳动合同?是不是应该向我做出赔偿?  答:《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合
期刊
天津,小的时候去过,只记得古文化街上有杨柳青版画、泥人张彩塑、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的大麻花,可当我再次有机会置身天津的时候,却对天津的小洋楼感起了兴趣,徜徉在这些建筑中,我仿佛找到了我的至爱。  在当地人的推荐下,我独自打车来到了五大道一带。这里各式漂亮的建筑,一栋栋安静地排列着,神秘且静谧。我拦下一辆马车跳了上去,跟着驾车人一起去探寻建筑里的故事。  如今,五大道路两旁这些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小洋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