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鹿茸再生的追逐战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数千年人类繁衍中疾病始终与人类相生相伴。随着医学的发展,有的疾病可以控制和治愈,有的则无力回天,同时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交通事故的高发,再加上时有发生的战争这些都可能引起人体器官衰竭和功能丧失。于是,像断指、断肢再生等问题,成为了医学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像蝾螈一样可以完全再生出肢体和器官”这是人类的心愿,也是李春义倾其大半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如同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说,“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凭借30多年的坚守与执着,如今的李春义,已守得云开见月明,可以自豪地站在人类肢体再生学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最强音。
  脚踏实地追逐梦想
  李春义是国际知名鹿茸研究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研究员,现任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早在1982年,李春义读硕士时就开始了鹿茸再生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在与鹿茸再生之间的这场追逐战中从未停歇过,并且一追便是30余年。1985年,李春义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在家人不解的眼光中,他放弃了当时研究生院给他提供的留在北京教学的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地扎根在了左家,一个偏远的吉林小山村。因为这里有他在硕士期间做过实验的特产所,这里可以为他放飞梦想——揭示鹿茸完全再生的机制提供难得的平台。
  鹿茸作为哺乳动物的器官,每年脱落后还能完全再生,这一现象有驳自然界的常理,如果能揭示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会为以后实现人类的断指、断肢再生提供科学借鉴。为此,李春义在左家一待就是六年。期间他实现了母鹿生茸(自然情况下只有公鹿生茸)和公鹿一年再生二次茸(自然情况下,只生一次),这两项成果不但从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纯收益超亿元)。为此他获得了1990年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成绩面前,李春义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始终清醒地牢记着为自己所设立的一生所追寻的目标:揭示鹿茸再生的机制。
  当时,李春义深深体会到,只靠自己的努力和当时特产所所能提供的条件再往下深入研究已陷入瓶颈,最好能到当时被认为是世界鹿茸研究中心的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Invermay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去工作一段时间。有幸的是,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该研究中心鹿茸研究团队首席Suttie博士的认可,因此顺利地实现了他的愿望。1991年初,李春义成功进入该研究中心并开始了一系列的鹿茸生物学探索性研究。为了进一步实现他的目标,1993年在新西兰Otago大学医学院他注册并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所选课题为利用标记基因手段追踪鹿茸再生干细胞。在读博期间,他不但首次提出,而且用实验证明了鹿茸的完全再生是基于干细胞的过程,分离所得的鹿茸再生干细胞可诱发异位生茸。这个结果发表后,瞬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反响。为此,2003年World Research Promotion Council 授予了李春义“杰出科学家奖”。
  1997年博士毕业后,为了能继续研究鹿茸再生问题,李春义又回到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茵沃梅农业研究中心继续他的博士后工作。在新西兰学习和工作期间,他每年都要回到特产所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并从2006年开始为所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0年李春义还协助所里申请到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成功获批和所带学生的顺利毕业,使他感觉到择机回国继续鹿茸生物学的研究不仅是报效祖国更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最佳选择!于是在2013年,他又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都惊讶的决定,辞去新西兰Invermay研究中心研究员一职,只身回国(妻子、儿女仍生活在新西兰)在重点实验室这个科研平台上继续为鹿茸再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如果要进一步揭示鹿茸再生的机制,国内的科研环境再好不过。而且,在这里,可以培养一支高素养、高质量的科研团队。”李春义坦言。
  每一次选择,都会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而所有这些组合起来,就是他开创的鹿茸再生的一方新天地。他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鹿茸再生的研究成果,用一个个优异成果为生物医学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学参考依据,其在鹿茸再生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拉动人类肢体再生研究的新时代马车。由于成果卓著,被评为吉林省新长征突击手。2002年、2005年先后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海外研究工作同样影响巨大,他应邀在第一届、二届、第三届国际鹿茸科学大会,以及在第六届、七届、八届国际鹿生物学大会上作全会报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国际同行对李春义的认可,更是对其做出杰出贡献的肯定。
  在多项优异成绩及世人认可面前,他却更加淡然笃定,仍旧一心向前,脚踏实地地朝着他的梦想前行。在回国前后,李春义联合多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创立了鹿茸生物学研究小组,紧紧围绕鹿茸再生这一科学命题,对鹿茸这一奇特生物学模型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探索鹿茸这一奇特哺乳动物器官完全再生的秘密,为人体断指、断肢的再生研究指出新思路。
  为了加强国内同行对鹿茸研究的认识及研究价值,2013年李春义刚回国,就特意在长春发起了第一届中国鹿茸科学研讨会。李春义坦言,他想通过相关的学术会议在业界同行中互动交流,从而直接或间接的为鹿茸再生实现其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奉献一份力量。此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鹿茸再生领域的更好发展,更为业界科技工作者创造了良性互动与产业战略合作的机会。奠定了该领域发展的基石,更为以后国际鹿茸研讨会的召开搭建了桥梁与纽带,此举让他逐渐成为了为鹿茸再生的可持续发展默默奉献的灵魂人物。
  凭借多年的科研积淀和国际影响力,虽回国时间不长,但他已主持有1项国家“863”课题、2项“973”前期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在繁忙的实践研究中,带领小组成员不断攀越该领域的各个高峰,与此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硕博人才。   开拓鹿茸再生研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鹿茸生产国之一。鹿茸不仅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壮阳、抗疲劳、抗老化、提高免疫力、提高造血功能等特性,在他的眼里,鹿茸更珍贵的一面是给人类提供了唯一一个了解自然界是如何解决哺乳动物器官完全再生的机会。揭示鹿茸完全再生机制,将会对人类器官的再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出于对鹿茸的热爱与痴迷,使他在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研究中较早提出了以鹿茸作为肢体器官再生的模型研究,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3年,李春义全职被聘回国。回国后,第一个心愿就是为国家带一批具有团队凝聚力的青年队伍出来。短短两年时间,他身边就聚集了一个近30人的实验室团队,这支团队主要由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组成。
  为了更好地建设团队,李春义主动提倡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有效的利用自己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有利条件,积极为实验室创造国际学术交流的学习机会。在他的倡导下,从回国到现在,已有十多位国外的专家访问了他们的重点实验室,他不仅为研究小组创造了一个好的科研环境,更为青年研究团队搭建了一个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平台。
  为了有效地管理团队,李春义今年年初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将研究组划分成了五个研究方向:第一、分子生物学及活性因子鉴别;第二、细胞生物学及离体模型建立;第三,系统生物学及活体模型建立;第四、发育生物学及器官形态发生;第五、细胞免疫学及组织相容研究。一个年轻,有创新力又有朝气的团队就这样诞生了。每当提起他的研究团队,李春义的脸上总会扬起欣慰的笑容。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随后,他所带领的小组经多年研究,成功发现并分离出了“鹿茸发生和再生干细胞”。活体移植鹿茸干细胞成功诱导了鹿前额老鼠头上长出异位鹿茸,这一探索性发现。为人类器官再生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打开了创新性思路。
  从以鹿茸再生作为肢体再生可能性的研究到确定,从鹿生茸区骨膜与鹿茸形态关系的研究到鹿茸干细胞的发现及鉴定,李春义及其研究小组人员紧跟时代步伐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认证,为鹿茸再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事实上,李春义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早已声名远扬,其成果不仅提高了鹿茸的产量,也对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科学研究向产业化转型的双重收获。在实践研究开展中,李春义及其鹿茸生物学研究组的成员们还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发表在了专业学术期刊上,汇集了更多的年轻学者。30余年间,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第一或通讯作者),并被多次引用。参加相关国际会议30多场,多为应邀参加。
  系列难题终结者
  攀登任何一座高山,都要经过山峦叠障中夹杂的野花小草,才能登山巅赏风景。同样,在鹿茸再生研究这一领域,也需要解决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才能日渐接近真理。只有敢于终结一个个难题的学者,才会有最完美的成果呈现于世人。鹿茸研究组在李春义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研究,将鹿茸再生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哺乳动物再生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小鼠断肢的伤口愈合过程与鹿茸早期的再生过程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小鼠断肢的一种骨质细胞不具备鹿茸再生干细胞的快速增殖潜力。如果能够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赋予小鼠这种细胞,以鹿茸干细胞的这种潜力,他们认为有望实现小鼠的断肢再生,或是部分再生。
  这场追逐战虽已持续30余年但并未结束,李春义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诸多难关等待攻克。在与鹿茸再生之间的这场追逐战里,过往成绩和数据都已经成为历史,更没有谁战胜谁的说法,有的只是对自然对生物现象更深刻的了解,对以往成果因势利导的应用罢了。现在围绕他的则是更复杂的课题和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但他执著地相信,通过他及其小组成员们的努力,在揭示鹿茸再生这一奇特生物现象的同时,有可能会为人类揭开鹿茸再生与肢体再生之间关系的神秘面纱。何其有幸,透过李春义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绚烂精彩的奇妙世界。
  一个人,一个研究小组,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一段世界生物学研究史上的奇迹,一把打开肢体再生与鹿茸再生之间的钥匙。虽然事业上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但李春义最大的心愿还是想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把研究组培养成国际鹿茸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后备军,并时刻准备着为人类健康事业和鹿茸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保驾护航。
其他文献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2012年《Science》杂志的影响因子为31.027,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16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  《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
随着石墨烯发明者——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于2010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研发热潮迅速席卷全球。  一、石墨烯:新世纪的材料宠儿  人们常见的石墨是一层层以蜂窝状有序排列的碳原子堆叠而形成的。当石墨被剥离到单层、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时所得到的石墨片就是石墨烯,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张六边形网格构成的平面。这种独特的二维结构使之具有诸多优异性能。研究发现,石墨烯是目前已
众所周知,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在全球能源日趋枯竭的当下,发展新型能源材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研究者所重视。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令斌正是一位在新型能源材料研究领域刻苦钻研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主要从事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针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和组装技术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孔令斌19
摘 要:在开发某车型时,参考2018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柔性小腿(Flex-PLI)碰撞规则,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对其前端保险杠结构进行优化。基于前端碰撞模型的简化模型,分析了前保险杠结构布置尺寸与碰撞伤害指标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优化方案,并通过CAE仿真分析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以上研究为改进行人保护柔性腿型碰撞的车辆前保险杠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行人保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现场  2015年11月4日,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叶沿林教授喜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从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开始,叶沿林在核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攀行了30多年。30年中,他经历了“出国潮”“下海潮”以及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的发展,很多人来了又去,而他选择坚守在核物理学科,特别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之后,
题记  2017年4月28日到5月6日,北京大学茶马古道考察队在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等项目支持下,考察了福建主要茶山以及茶叶运输的水路和陆路,线路从福州、安溪、泉州、莆田、武夷山、建瓯到宁德。  在中国各省区中,福建以茶类多、名茶多和茶业历史悠久而著称。具有独特生态环境的武夷山茶业率先发展了茶叶发酵术,这是茶史上的一个转折,由此导致了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产生。欧美人恃茶行为的兴起,尤其是欧洲
专家简介:  杨青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生于1961年12月,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长期在本院从事等离子体诊断及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研究工作。被推选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中核集团“111”人才工程人选,获得“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现为“973” ITER国内配套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成果:2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
“宇宙一度又烫又稠密,亿年前终于爆了炸等着瞧……地球开始降温,自养生物来起哄,穴居人发明工具,一切由大爆炸开始……星系形成时间比唱完这支歌还要短,元素在微秒间便形成了……”相信很多美剧迷对《生活大爆炸》这段歌词一定不陌生,也对其中不断爆出的科学理论知识充满好奇。王然所从事的就是充满玄妙的天体物理学,眼前的她,优雅中透着知性,就是这样一位温柔如水的女性,在天体物理研究上却可以有穿透坚硬磐石般的韧性。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新生儿约1600万,而出生缺陷率达5%~6%,也就是说每年会有90万的缺陷儿降生。先天缺陷不仅使新生儿自身饱受痛苦,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精神压力。目前,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是阻断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中的二级、三级预防。  “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
专家简介:  王红祥,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内科学(血液病)专业医学博士。近年关注干细胞生物学和移植免疫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相关课题研究。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湖北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武汉分会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职业病鉴定专家库成员;武汉市十百千人才,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