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明确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因而,只有走出课堂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指导示例 习惯
  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的好,运用的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要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所以,要治愈“贫乏”这一语文的致命伤,唯一良方就是加强课外阅读。阅读的质和量,决定着一个人倾听的水准,说话时发挥的水平,写作笔下灵机应变的能力。然而,语文阅读瀚海无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挖掘有效的信息,获取无限的价值,拓宽视野,增强语感,提高写作能力呢?就此,笔者在课下进行了以下指导: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让他们养成爱读书、会读书、与书为伴的好习惯,每天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尤为重要。
  在一个经典被冷落的特殊时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点“经典文化之钙”。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背有情趣”,课前几分钟,我给学生讲成语故事,或把当前报纸上的最新消息带给他们,或给他们推荐一篇美的散文、一首美的诗歌,或给他们讲某个名人的故事……让他们在“收听”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录取”愿望,自己去寻找,自己去阅读。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利用早自习让三四个同学每人推荐一篇美文,并写出推荐理由,再把推荐文章装订成册,挂在教室里供同学阅读。
  二、拓展课外阅读范围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就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要求高中生遍览中外名著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若能再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结合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进选出若干经典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则是现实可行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不断涌现出反映当今社会变迁的有益精神食粮,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优秀著作来感受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变迁,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情趣的培养和意志的历练都大有裨益。将经典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防止学生毫无辨别地一味去追逐形形色色的“畅销书”或另类的“时尚读物”,这就需要老师要时时关心知识界、思想界的各种动态和新成果。“文、史、哲”相通,这一点不假,而且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语文阅读并不限于此,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当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也别忘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别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更无知。”“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我向学生开列了以下书单:
  1.经典系列:如中国的古典、现当代名著,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俄国托尔斯泰的小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
  2、名家散文-:散文兼有“美文”之称,多读名家散文,能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关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笔者推荐学生阅读《美文》《散文》《名作欣赏》等杂志;现代作家朱自清、老舍、周作人、巴金、胡适、梁实秋、钱钟书、丰子恺、季羡林、林语堂等名家经典作品:当代张晓风、余秋雨、余光中、林清玄等散文大家的作品
  3、优秀报刊杂志系列:报刊杂志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新的特点。如《读者》《读书》《南方周末》《语文报》《作文与考试》《文摘周报》《青年文摘》,还有一些报纸的副刊也值得一看。
  三、课外阅读必须养成习惯
  习惯的培养,也必须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的一人任务。主要有以下这些习惯应予重视:
  1、“读思结合”的习惯。只读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和消化,即用“心”米读书才能有所收获。
  2、“读说结合”的习惯。在开展大阅泼活动中,学生看了许多书籍、报刊,学习了丰富多彩是知识。但在这种知识只是学生走马观花式的所获,常常是不求甚解的。为了使学生能学有所得,我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等,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提取精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读写结合”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作妤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儿的“笔记”既包括摘录,也包括读后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喜欢的,把自己感悟较深的文字摘录下来。积水成渊,你就拥有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当然,你还可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作为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或许那恰是你瞬间迸发出来的心灵火花,而你却“兔起鹘落”流于笔间。
  4、“精泛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的面是非常广的,必须做到精读和泛读有机地结合。突出与课文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兼顾其扩展视野的知识。对于那些与当前书中有直接关联的和亟待掌握的知识,要精读,就是不仅要深入细致、咬文嚼字地读,而且要反复琢磨、多方研究,从具体细节到文章整体都要把握。而对于那些属于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的读物,浏览一遍即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外阅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曾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中指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作文是生命的足迹,阅读是生命的双脚。听、说、读、写是基本功,铸造着当代学子的天赋。同学们不仅从阅读中汲取了营养,积累了创作素材,而且更加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用自己的心灵体味生活,用自己的笔触书写人生。
  参考文献
  [1]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2]教书育人;2010年34期
其他文献
期刊
泰戈尔曾说:“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卢梭也说过:“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生命作过完美的诠释。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它在不同的年龄,人们对它的理解将会不同。那对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生命这个抽象的概念又意味着什么?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以她不屈的一生诠释了生命,更以她的作品《生命生命》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是新课程标人教版语文课
期刊
期刊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从而叩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心扉。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而“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链条,设置教学情境,层层推进,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地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本质部分和核心思想。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结合教学实际,以下浅谈几点看法。
期刊
电气火灾一般是指各种发、送、变、配、用电设备及线路在带电运行状态下,由于非正常的原因,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中引燃可燃物而导致的火灾.本文从造成电气火灾的重要线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对小学生而言,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得准确、流利上,更表现在说的状态和形式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心得,愿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说”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要求教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交流需求和参与精神。本文从“不断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运用鼓励性的课堂指导语与评语”、“防止排他性竞争”三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对话意识  【关键词】培养 对话意识 表达 鼓励 竞争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交流需求和参与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培
【摘要】交流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一种教与学关系的新的教学方式,它主张以交往和对话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及在交流过程中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和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动精神。变单向式教学模式为双向交流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