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加名税”合法性存疑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ly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对婚前房产产权界定引发的,以南京率先开征“房产加名税”为发端,一场房产加名该不该征税的争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尽管实际征税的城市并不多,但从“税务总局正在研究房产证加名字征税细则”分析,如果消息属实,似乎开征只是时间问题,要不又何必研究“征税细则”呢。
  那么,开征“房产加名税”是否合法呢?
  据称,对婚前房产加名征税,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下称暂行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契税”。暂行条例又解释称,所谓房屋权属转移,指的是三种情形,即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显然,婚前房产加名属于赠与行为,从条例看,似乎应该缴纳契税。
  但是,问题接踵而来。
  首先,之所以要对婚前房产加名征税,乃是因为《婚姻法》新司法解释于8月13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对婚前房产作了明确规定,由父母出资购买,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属该子女所有,而此前司法实践中大多视为夫妻共有财产。正是因为新司法解释使得房屋物权所属的初始状况发生了改变,这才有一方子女名下的房屋,另一方要加名的情形发生。既然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加名一方若需缴纳契税,就得有相应的税法条文作为依据,而不是像南京那样,“领导来电话告知”,就匆忙征收。
  第二,“税”受法律管辖,不属于政策范畴。有报道提到,江苏省南京地方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管理处处长郭智华,就“南京市首对婚前房产加名征收3%契税”的新闻做出回应。她澄清,该政策指的是夫妻双方将其中一方所持房产由个人财产转为共同财产所征收的权属转移的契税,实为按契税条例执行的政策,“不缴税的情况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契税条例不是政策,而是由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从“不缴税”到“缴税”,也得通过国务院或其指定部门发布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不是“随着政策的变化而改变”。身为税务局财产行为税管理处处长,居然连法律和政策的界限都弄不清楚,岂非奇哉怪也!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税务部门太缺乏法制观念,一脱口就把法律说成了政策。然后,政策是由领导决定的,领导一个电话就征税,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任何一项法律法规,都得按照程序制定出台,特别是如“房产加名税”一类同老百姓关系极为密切的税法,需要由立法机构经过调研、听证、审议、表决等一系列程序,从出台到执行也得有一个缓冲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就是于1997年7月7日颁布,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哪有8月13日《婚姻法》新司法解释实施,税务部门就在10天后匆忙征收起“房产加名税”的!还有,虽然契税是地方税,地方可以在契税条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不同的税率,但条例同时规定“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哪能像现在这样,有的地方征收,据报道,除了南京之外,包括成都、青岛、泉州、苏州、无锡等城市都已针对这一行为征收契税;有的地方不征收,如上海,仍和以前一样,夫妻一方加名不会征收契税,只缴纳80元的工本费。如此政出多门、令出多变,税法岂不成了儿戏!
  第四,真的要征税,计税依据如何认定,也得有一个可操作的尺度。暂行条例关于“契税的计税依据”这一条规定:“房屋赠与,由征收机关参照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问题是,这个市场价格如何认定,据已经开征的城市称,目前市税务部门对房产价值有一个指导价,按转让部分价值的3%进行征税。这是毫无道理的。真要开征,也只能按当初买下的成本价,因为这不是交易,是无偿赠与。
  政府与人民的利益关系,核心是一个“税”字,而税的背后则是一个“法”字。“税”是人们雇佣政府的代价,每多征收一项税,哪怕是税法原来有规定但实际不开征的,也得公开征得人民的同意。那种拍拍脑袋、动动嘴巴,就从老百姓口袋中掏钱的做法,不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余响罢了。但愿我们的依法治国从税法开始。
其他文献
市场上主要的一些QDII产品多集中在2007年~2009年期间推出的存量产品。由于当时发行的产品多为海外基金、开放式票据,采用的是开放型结构,因此产品一直存续至今。  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正在运行的249款QD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理财产品有122款。其中,渣打银行的“开放式黄金指数人民币UTSN003”产品位列收益榜首位。  产品覆盖多个市场  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
期刊
根据近期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不同于6、7月份的银信产品的“疯狂追捧”,8月份以来,银信产品的发行量和发行规模显著放缓,收益率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为了规避调控,越来越多的组合型产品取代了单一信托理财项目,产品投向不透明,也给这一类型的产品带来了风险。  由单一项目转向组合投资  信贷类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的一种特殊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信托理财的方式,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信托平台来进行投资。在银
期刊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就达到8.51万亿元,远远超过了2010年全年募集的7.05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研究员蔡真博士指出,2011年所出现的理财产品大热,与宏观经济调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时期,投资者对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更加偏好。在理财产品的竞争中
期刊
随着标准普尔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到AA+,全球市场旋即出现了巨大的震荡,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二次衰退的担忧。可以认为,恐慌虽然只是暂时的,但在这一轮风暴过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却可能产生新的变化。    恐慌!恐慌!恐慌!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债危机的影响正在加速大面积蔓延。受标准普尔降低美国债务信用评级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一片狼藉,数万亿美元市值瞬间蒸发,其惨烈程度不禁令人想起
期刊
2008年9月爆发的世纪金融海啸是新世纪全球政经结构大转变的关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变化之一,即是全球货币版图的位移,尤其是中国明显加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与行动。  除了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及投资对象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及“自主选择贸易结算货币的协议”之外,加速建设香港作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尤其备受各方关注。日前宣布的人民币QFII及人民币FDI更是各方热议的焦点。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中国新世纪发展的
期刊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绝不会选QDII。”蔡老伯落寞地表示。  原来,早在2007年9月,赶时髦的蔡老伯学着别人投资起了QDII。  “那时候港股直通车即将开闸的消息到处飞,我的那些股民朋友都想着投资港股,好像只要投资了就肯定赚钱一样。听着听着,我也心动了。”蔡老伯说,那时的他攒了30多万元的养老本钱,天天往股票交易市场跑,做着有一天可以资产翻番的美梦。在股友的“刺激”下,他终于在2007年秋天
期刊
实际收益可能与预期差距较大  收益率是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不过,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可能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高。  首先,在计算收益时,要分清年化与实际的差别。假设某款7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投资起点是1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按当前的年化收益率5%来计算,运作7天后,如果投资资金为10万元,实际收益仅为97.22元。这是因为理财收益=投资金额×年化收益率×理财天数/365,而
期刊
日前,摩根士丹利、高盛、标普、德银纷纷下调欧、美、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速预期,结果是环球股市暴跌。不单股市跌,还有商品价跌,只黄金独好。投资者纷纷由8月初时的趁跌捞底,改为趁反弹便抛。这么下来,股市会否很衰?   笔者在此之前就发表了要“迎接衰退”的观点,这并不是因为笔者先知先觉,只是有知觉而已。笔者有知觉了便可说出来,而一众大投行、评级机构写报告就要有一定的研究、审批与发布程序,结果是齐齐在8月
期刊
美债的违约风波,终于在政客的讨价还价中预期落幕,全球资本市场暂时躲过一劫。但是,作为主要外储,持有海外美债第一的中国央行,未必可以松一口气。随着标普下调美债的评级,美债从此将由无风险资产开始沦为隔三差五出状况的风险资产。有海外媒体称中国成为美国金融人质,沦为“金融清洁工”。  美元、美债既然这么不靠谱,央行为什么还要拿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辛勤挣来的真金白银换回一堆日日贬值,时时有风险的美元、美债
期刊
今天中国股市的大跌,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由于美债危机,那似乎我们对中国股市还是不理解的。这轮的跌势是从4月底开始,一直跌到今天,只能说美债危机让中国股市的跌势稍微加剧了一点,然后再稍微反弹一点。但是大势的下滑并不是一个美债危机可以解释的。  股市三大衰象   套现 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大小非减持是456亿元。有14家银行从整个债券和股票市场总共套现了5185亿元,其中股票市场就套到了1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