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勤的寻找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1993年4月10日上午9时,当年美院图书馆的展厅,走来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手牵着手,鱼贯进入展厅,又用他们的双手,触摸墙上的盲文前言,抚抱台上的雕塑作品。他们侧脸低头,努力地从指尖上读懂这些雕塑作品,凝重的面庞时而掠过会心的微笑。这指尖的阅读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让众多观者心碎,也让历史难以忘怀。这个展览正是李秀勤的“触觉凹凸”雕塑艺术展。
  20年过去,当年的“指尖读者”在哪里呢?这期间,李秀勤已经成为美院著名教授,她的艺术保持那种膨起凹下的沉甸甸的关怀,趋向雕塑材料内在语言的开发。石块的镌刻,金属的拼缀,木材的剖痕,竹枝的炭化,所有的这些材料,经过水与火,呈现出荒天古木的隽远和超拔。但她心中始终没有忘却这批当年的合作者,没有忘却那指尖上令人心颤的观看与渴望。
  李秀勤开始了一种寻找。她想找到当年富阳盲校的少年合作者,她想为那个开端的故事接缀一份延续的关怀。这是一种命运的追踪。一个展览,一次黑暗的世界里关于艺术的抚察与洞见,似乎并不能改变这些暗夜使者的命运,但那种经历和体验在他们心里曾经留下怎样的一种抚痕与关怀呢?在那令人心颤的触摸中有所洞察的瞬间是否如若触摸光明?在后来的岁月中,在20年后的今天,这种触摸的能量是否还在传递?李秀勤带着诸多关怀来寻找。她告诉我,已经找到了九位当年的盲童,一位已经去世,八位仍健在,各人坚强地摸索各自不同的命运。
  李秀勤开始的寻找是关于看见的寻找。雕塑如何被看见?它与绘画、图像、视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立体的、可触摸的特性。雕塑可以被触摸地感受,被触摸地看见,这是雕塑的一层本质。李秀勤让盲童看见雕塑的同时,也让自己和观者摸索着去看清雕塑之雕去塑起的本质。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内涵性的洞见,李秀勤面向物的材料来持续体察和塑造雕塑的意涵。她让顽石隆起乳头一般的点,抚石的稚手如若攀援母腹与命运;她把大木劈裂开来,用铁榫敲成盲文天书一般的排钉;她把竹、藤、砖烧成一片炭,一片蕴满岁月和记忆的黑色感伤。她不仅强调塑形,而且更强调“变质”,让物材本身生发变异,并过火滤水,以可能触摸的形态“爆发”出来。李秀勤相信,随着雕塑的变化,有一种能量将被触碰,将被激赏,将被传递。
  李秀勤的寻找最后将归于人性的寻找。她并不是简单地让盲童们来帮她的忙,而是要以20年为尺度,来让人们真实地看到黑暗中摸索的命运和顽强。她所要面对的不是艺者的私德个趣所追寻的东西,而是如何通过美来揭示生命中的一种隐秘和伤痛而焕发出来的不屈意志,从而让美成为普世凡心的洗礼和救赎。美不是漂亮,而是充实,是历经艰辛而获取的、由指尖而观看和塑造的充实。今年10月15日是第30个国际盲人日,李秀勤发掘雕塑的能量传递,塑造艺术的人心光明,举办这个可能令我们伤怀、但必将为我们洗心的展览,值得我们共同期待。一个艺者,将自己的追求和归皈落在这样的人性的寻找和塑造之上,更让我们心存敬意。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期刊
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是南宋王朝官窑瓷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官方祭祀典礼所用礼器为主,承载并代表了南宋儒家礼制文化,从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特色。本文从历史、工
当代中国水彩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新的局面已经展开,水彩民族化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已经是我们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显得
学位
现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背景下,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国产动画片层出不穷,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中国动画人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忙碌,并没有打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