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附65例报告)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me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华法林相关脑出血(WIC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5例W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8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7例行穿刺置管引流。

结果

65例患者血肿平均体积为(46.8±13.7)ml,服用华法林为1.5~6.0 mg/d,平均(3.5±1.5 )mg/d;服药时间为3~72个月,平均(27.8±3.4)个月。脑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2~5.6,平均2.7±1.2;48例(73.8%)患者在抗凝推荐范围内(INR: 2.0~3.0)发生了脑出血。6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Ⅴ级28例(43.1%),Ⅳ级15例(23.1%),Ⅲ级8例(12.3%),Ⅱ级5例(7.7%),Ⅰ级9例(13.8%);死亡9例(13.8%)患者中,因再出血死亡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

结论

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治疗WICH,可以防止血肿扩大,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全程在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治疗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全切除。术后除1例出现短暂复视外,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学证实,生殖细胞瘤、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各1例。术后行
目的探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在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DSA确诊的32例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其中32个动脉瘤(共32例患者)应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进行栓塞,4个动脉瘤采用其他弹簧圈成篮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DSA检查结果显示,应用VFC弹簧圈作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PCNSL患者,分析其CT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32例中,单发者18例(56%),多发者14例(44%),共50个病灶;肿瘤好发于基底节区、胼胝体等深部脑组织,为76%(38/50),浅部脑组织为24% (12/50);瘤周水肿多为轻、中度(76%
期刊
目的比较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未脑疝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其中24例采用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穿刺组),44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
目的探讨O型臂(O-arm)联合实时导航技术在脊柱内固定术中的适用性和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1例脊柱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影像学表现。根据病变的手术范围分为枕颈融合组(19例)和胸腰骶椎弓根内固定组(12例),病变均在显微镜下切除,内固定在O-arm联合实时导航辅助下进行,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根据手
目的探讨脑神经疾患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12 239例脑神经疾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于术后死亡。分析死亡的原因,同时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侧别、病程、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呼吸系统疾病史、内科疾病≥2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况分级、责
期刊
目的探讨脊髓室管膜瘤患者术中黄荧光技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术中应用黄荧光显影技术确定肿瘤边界的脊髓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6例。于麻醉前30 min静脉内注射荧光素钠(3~4 mg/kg),在传统白光模式和黄荧光模式下交替显影并切除肿瘤。术后3个月观察肿瘤的切除情况及脊髓功能障碍改善情况,行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评
目的探讨颈枕融合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伴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枕融合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35例。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疗效;采用寰齿间距(ADI)值评估寰枢椎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齿状突与钱氏线的距离,评估垂直移位情况;测量延髓脊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