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毒力测定与防治试验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ij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5%吡唑醚菌酯乳油是防治香蕉黑星病的新型杀菌剂,2002年的毒力测定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160ug/mL和320ug/mL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4.46%和98.28%。2003~2004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用4000、3000、2000倍液施药3次,对香蕉果实黑星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2.58%、86.96%和92.92%,用3000、2000、1000倍液施药3次,对香蕉叶片黑星病防治效果分别78.69%、83.91%和89.4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4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防效,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 25%吡唑醚菌酯乳油;香蕉黑星病;香蕉大茎点霉;毒力测定;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668.1;S436.68
  
  香蕉(Musa nana Lour.)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的果树之一,遍及124个国家,产量仅次于柑橘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鲜果贸易量最大的水果。我国是香蕉主产国,2005年我国香蕉种植面积27.42万hm。,位居世界第六,总产量639万t,位居世界第三,香蕉已成为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年总产值近100亿元,已经成为华南地区农业支柱性产业和高效益的农业之一。但在香蕉生产中病害危害造成蕉园减产、蕉果外观差、档次低,损失日趋严重,黑星病周年发生和广泛危害,不但严重危害叶片,也严重危害果实,可使蕉果商品价值下降30%~70%,已成为香蕉的重要病害。
  
  
  香蕉黑星病(banana black spot)病原菌是香蕉大茎点霉(Macrophoma musae),该病危害造成的雀斑状小黑斑,严重影响香蕉的外观品质和果品档次,发病叶片在叶脉或叶片上散生或群生突起的小黑斑,密集成块斑,导致病叶枯黄早衰;果实症状常在断蕾后14~28 d出现,多出现在果指弯腹部,严重时遍及全果,随着果实肉度增长,病斑密度加大,严重影响蕉果外观、商品价值和耐贮藏性。
  25%吡唑醚菌酯乳油(pyraclostrobin,凯润),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发生产,并取得中国的专利保护,是以天然的Strobilurin A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出的醚菌酯类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与环境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其抑菌机理是作用于真菌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l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与常用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药性,能有效预防、控制、治疗农作物主要真菌病害。2002~2004年,开展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的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是防治香蕉黑星病的高效、安全杀菌剂。2005年该药剂已正式登记用于防治香蕉黑星病,并已在香蕉产区推广应用,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病原菌为香蕉黑星菌(Macrophoma mu-sae),供试药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为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为江苏宜兴市生物化工厂产品,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为日本SDS Biotech K.K产品。
  供试香蕉品种为威廉斯8818,2002年为当年种植的组培苗,2003年为第二造留芽蕉园,施药前为挂果期,叶片黑星病发生普遍,蕉果3~4成肉度,果表可见个别黑星病斑;2004年品种为巴西蕉,当年种植的组培苗,施药前为营养生长中期,下部叶片可见黑星病发生,上述品种均属易感病品种。供试蕉园地势平坦,起畦种植,种植密度约120株/667 m2,试验地土壤肥力、各期肥水管理、害虫防治属中等水平。
  
  1.2 试验方法
  1.2.1 毒力测定
  采用果园香蕉黑星病菌自然接种法。2002年在广东省开平市龙胜镇蕉园选取刚断蕾果穗(约一成肉度)52串,每果穗约有8梳蕉果,果面光滑,均未见黑星病斑。将供试药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配制成10、20、40、80、160、320 ug/mL系列浓度的药液,分别均匀喷施在蕉果上,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1串果穗,并设置空白对照。处理后25 d调查蕉果发病情况,每果穗选定第7梳蕉果进行调查,记录总蕉果只数、病蕉果只数及病级,计算各浓度处理蕉果病指及抑制效果,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计算供试药剂对香蕉黑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病蕉果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小黑点零星分布,占果面≤5%;3级,小黑点较多分布,占果面6%~10%;5级,少数小黑点聚集,占果面11%~25%;7级,多数小黑点聚集,占果面26%~50%;9级,大量小黑点聚集,占果面≥51%。
  1.2.2 田间药效试验
  2003年的试验地点设在开平市龙胜镇,蕉果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试验设25%吡唑醚菌酯乳油6 000、4000、3 000、2 000倍液和25%腈菌唑乳油4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及空白对照7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供试香蕉3株,每隔10~15天施药1次,共喷药3次,施药时间为9~10月份。2004年的试验地点设在广州市番禺区万顷沙镇,香蕉营养生长期开始施药,喷施叶片,试验设25%吡唑醚菌酯乳油4 000、3 000、2 000、1 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及空白对照6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供试香蕉7株,每隔7~10天施药1次,共喷药3次,施药时间为8月份。施药工具均为西班牙产“没得比”超绿16型(Matabi Supergreen 16)喷雾器,喷水量约为100 kg/667m2,果树全株喷施,均匀喷施果面及叶面叶背,直至滴水为止。
  调查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2003年的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3串果穗,每串果穗选定第7梳蕉果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总蕉果只数、病蕉果只数及病级,计算供试药剂各浓度处理蕉果平均病指及防效,并用DMRT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病蕉果分級方法同上。2004年的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7株蕉树,对每株蕉树各叶片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总叶片数、病叶数及病级,计算供试药剂各浓度处理平均病指及防效,并用DMRT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病叶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零星分布,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3级,少数病斑汇合,病斑面积占叶面积6%~10%;5级,叶片部分部位开始变黄,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1%~25%;7级,叶片部分干枯,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6%~50%;9级,叶片大部分已干枯,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1%。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力测定结果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80、160、320ug/mL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4.05%、94.46%、98.28%,抑菌效果明显。25%吡唑醚菌酯乳油同等浓度条件下的抑菌效果优于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
  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见表1,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25%腈菌唑乳油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2.568 70 1.755 43x、相关系数r=0.996 35和y=1.478 15 2.199 28x、相关系数r=0.991 26。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ECso和EC9。分别为24.27ug/mL(95%置信区间为17.369 43~36.497 68ug/mL)和130.34 ug/mL。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的EC50和EC90分别为39.94ug/mL(95%置信区间为23.159 19~83.715 23ug/mL)和152.78 ug/mL。两药剂ECso和EC90比率分别为0.607 6和0.852 7,95%置信区间分别为0.401 6~0.919 4和0.500 0~1.454 3(两药剂抑制剂量的比率95%置信区间包含1,则EC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可知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EC50显著低于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EC90差异不显著。
  
  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2.1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果实黑星病的
  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2),香蕉果实在施药3次后30 d,25%吡唑醚菌酯乳油6 000、4 000、3 000倍液和2 000倍液喷雾处理对香蕉果实黑星病随用药浓度提高,平均病指下降,平均病指分别为8.64、4.06、3.04和1.65,其中2 000倍液处理的平均病指显著低于其他浓度,而3 000倍液和4 000倍液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4 000、3 000、2 000倍液处理的平均病指均显著低于对照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25%腈菌唑乳油4 000倍液处理。25%吡唑醚菌酯乳油随用药浓度上升,防效提高,4个试验浓度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2.93%、82.58%、86.96%和92.92%,其中4 000、3 000、2 000倍液处理的平均防效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和25%腈菌唑乳油4 000倍液处理。
  2.2.2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叶片黑星病的
  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3),香蕉叶片在施药3次后20 d,25%吡唑醚菌酯乳油4 000、3 000、2 000和1 000倍液喷雾处理对香蕉叶片黑星病随用药浓度提高,平均病指下降,平均病指分别为6.12、4.40、3.32和2.17,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都显著低于对照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处理;平均防效分别为70.36%、78.69%、83.91%和89.47%,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菌毒力测定的研究表明,在160、320ug/mL的浓度条件下药剂对靶标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4.46%、98.28%,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同等浓度条件下的抑菌效果。2003~2004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有优良的防治效果,25%吡唑醚菌酯乳油6 000、4 000、3 000、2 000、1 000倍液喷施香蕉,对香蕉叶片和幼果均未见药害现象,安全性高,2005年该药剂已正式登记用于防治香蕉黑星病,值得在香蕉生产上推广应用。
  近年来,香蕉黑星病危害严重,成为华南蕉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危害叶片,造成斑枯,减少叶片光合作用面积,香蕉抽蕾后病原菌分生孢子由病叶随雨水转移侵染蕉果,在蕉果上形成密集小黑点使蕉果外观变污黑色,影响蕉果外观质量,商品价值只有原来的1/2~1/3,生产上很有必要及时防治该病。香蕉果穗黑星病的防治应在蕉果约3成肉度进行,刚抽蕾果实组织幼嫩,易出现药害,建议在香蕉断蕾后20~30 d开始施药,推荐使用浓度3 000~4 000倍,施药次数3次,施药间隔为10~15 d。香蕉叶片黑星病的防治应从叶片初发病时或初夏雨季开始施药,推荐使用浓度2 000~3 000倍,施药次數3次,施药间隔为7~10 d。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叶斑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同时兼治香蕉黑星和香蕉叶斑两种病害,是无公害生产中的优良药剂。该药剂由于化学结构独特,作用位点与其他杀菌剂不同,对常用药剂已产生抗性的病原菌有特效,因此可考虑和其他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效和延缓抗性的出现,从而达到预防和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和危害。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筛选防治板栗疫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栗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咪鲜胺和多氧霉素对栗疫病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在0.0148~8.752 ug/mL之间,为生产上有效地防治板栗疫病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板栗疫病;栗疫病菌;杀菌剂;生物测定  中图分类号 S436.64    由栗疫病
摘要  温度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室内25℃、L∥D=16 h∥8 h、80%RH条件下终年饲养的褐飞虱1日龄初孵若虫、10日龄高龄(4~5龄)若虫、羽化1日龄短翅型和长翅型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持续升温和恒温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比较了褐飞虱各虫态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长翅雄成虫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耐热性差;短翅型雌成虫耐热性强;成虫的耐热性强于若虫。开展对昆虫的耐热性研
摘要:为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的甘蔗抗褐锈病鉴定方法,提高抗褐锈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以5个已知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和5个高感褐锈病的甘蔗品种为试材,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酶切体系和循环条件,构建了甘蔗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体系。经反复验证,该体系能高效、稳定、准确地检测出抗褐锈病基因Bru1。22份生产品种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PCR检测结果显示,‘闽糖69421’、‘闽糖70611’、‘
摘要 为了筛选对芸豆根腐病安全有效的药剂,开展了3种种衣剂对芸豆的室内安全性和根腐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38%多·福·克悬浮种衣剂在试验设定的包衣药种比下处理种子,对芸豆种子发芽和秧苗生长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芸豆出苗后10 d,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噻虫·咯·霜灵各处理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药种比为2 g
摘要  螟蛉绒茧蜂是寄生红花天料木(母生)主要害虫短梳角野螟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本文针对该寄生蜂开展其生物学、发育及寄生特性研究,采用室内测定结合林间调查的方法,系统调查及研究螟蛉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实验室条件下,螟蛉绒茧蜂单雌寄生数量为9~24头,平均寄生20头;偏好寄生3、4龄短梳角野螟幼虫,很少寄生低龄幼虫,不寄生5龄幼虫;当寄生低龄幼虫且完成其发育时,羽化的成蜂都为雄蜂;当短梳角野
摘要 小豆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病害是限制小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对小豆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明确主要病害的种类、特征、病原菌的鉴定、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抗性基因的定位以及绿色防治药剂筛选等方面的进展,并对小豆病害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小豆病害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豆; 病害; 研究进展;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 435.21  文献标识码: AD
摘要 水稻穗枯病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细菌性病害,目前针对其病原菌快速高效分离的体系很少有报道。本文以水稻细菌性穗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标准菌株LMG2196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B.glumae的生长温度、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对抗生素敏感性等。结果表明,选用含50 μg/mL氨苄青霉素的KB平板划线,25℃培养36 h,可以快速高效分离B.glumae。B.glumae主要通过
摘要 为了检验内生菌荧光假单胞菌DLJ1和蜡状芽胞杆菌SZ5的促生与提高植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确定合适的菌剂接种方式,并分析其机制,本文以杀线剂阿维菌素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接菌方式下DLJ1 和SZ5对辣椒植株在南方根结线虫胁迫下的抗性以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证实DLJ1在种子萌发期的一次接菌与萌发期与田间的5次接菌处理均可使根系根结数减少70%以上,使植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升至高抗级别
摘要 湘黄卷蛾Archips strojny Razowski是2015年杭州茶园发现的一种茶树新害虫。为了准确识别该虫,明确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对湘黄卷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湘黄卷蛾卵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幼虫共有5龄,1~5龄的平均头宽0.25~1.61 mm;成虫停息时呈钟形,雌雄蛾的前翅斑纹有明显差别。在4-6月
特朗普先废除伊核协议,再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对伊朗步步紧逼,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面对美国金融封锁、石油禁运、军事威胁等手段,伊朗能否承受得住呢?地缘考量  特朗普在伊核问题上的行为看似任性,其实透着对地缘政治的考量。  伊朗是欧亚十字路口的重要交通枢纽,一直令外来者觊觎。历史上,马其顿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先后入侵并统治这里,近代伊朗独立后,沙俄及其后的苏联对伊朗领土虎视眈眈。冷战开始后,联美制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