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后,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发生变化,学生的学法也相应随之改变,本文就数学教材的一些新变化和特点有以下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教材在编写时贯彻了其编写理念,即新教材要充分地体现其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要继承好传统,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使新教材内容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新教材力求充分体现我国数学的优良传统,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新教材克服了以往旧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病,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还有,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点,高中不同于初中、小学,教材需要形式化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和编排次序的更新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了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了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精简传统内容,给增加的新内容提供课时,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对立体几何的教学内容做了必要的调整,以“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为标题安排立体几何内容,总课时为36.在保留原来的“直线和平面”部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简化了几何体部分,重点讲棱柱、棱锥、正多面体和球.对于圆柱、圆锥、棱台和圆台,则不作为教学内容列出.
从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的全局来看,以上调整是必要的,也是比较合理的.第一,这样做保留了三维空间几何的最基础的内容,即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掌握了这些核心内容,就得到立体几何的精髓,就可以不太费力地学习立体几何的其他内容,同时也为学习其他涉及立体几何知识的相关分支和学科储备了基础知识.第二,这样做精简了基本几何体,分散处理基本几何体及有关计算问题,节约了课时,为高中数学增加概率与统计、微积分等近代数学知识让出了时间.
教材还注重了思想方法的渗透,强调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
三、教育价值的更新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数学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应用,还应当认识数学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教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数学文化的专题阅读材料,通过这些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发挥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的结合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包括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软件、网络等,它们对数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减少烦琐的计算,突出数学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应该合理地使用它.所以,教材中加入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栏目,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另外,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教材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尽可能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对于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要让学生有所了解.
五、教学思想的更新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传统的高中数学删减了一些次要的、用处不大且学生接受困难的内容,如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幂函数大降难度.看新教材考虑到了知识的主次和轻重,在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加大了应用数学的力度,增加研究学习课题和实习作业,在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评价机制的更新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条件以及不同的兴趣、志向,在高中阶段选择不同的数学课程组合进行学习.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进行评价.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课程组合以后,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档案,并随着学生所完成的课程模块或专题,将反映学生水平的学习成果记入档案.当学生调整自己的课程组合时,学校和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做好已完成课程的评价,以及系列转换工作.
学校和教师的这些评价,将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求职或高等院校招生时评价学生的依据.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应当根据高校的不同要求,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不同课程组合进行命题、考试和录取.
总之,教材的更新不只是简单的内容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教材在编写时贯彻了其编写理念,即新教材要充分地体现其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要继承好传统,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使新教材内容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新教材力求充分体现我国数学的优良传统,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新教材克服了以往旧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病,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还有,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点,高中不同于初中、小学,教材需要形式化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和编排次序的更新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了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了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精简传统内容,给增加的新内容提供课时,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对立体几何的教学内容做了必要的调整,以“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为标题安排立体几何内容,总课时为36.在保留原来的“直线和平面”部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简化了几何体部分,重点讲棱柱、棱锥、正多面体和球.对于圆柱、圆锥、棱台和圆台,则不作为教学内容列出.
从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的全局来看,以上调整是必要的,也是比较合理的.第一,这样做保留了三维空间几何的最基础的内容,即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掌握了这些核心内容,就得到立体几何的精髓,就可以不太费力地学习立体几何的其他内容,同时也为学习其他涉及立体几何知识的相关分支和学科储备了基础知识.第二,这样做精简了基本几何体,分散处理基本几何体及有关计算问题,节约了课时,为高中数学增加概率与统计、微积分等近代数学知识让出了时间.
教材还注重了思想方法的渗透,强调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
三、教育价值的更新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数学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应用,还应当认识数学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教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数学文化的专题阅读材料,通过这些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发挥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的结合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包括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软件、网络等,它们对数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减少烦琐的计算,突出数学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应该合理地使用它.所以,教材中加入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栏目,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另外,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教材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尽可能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对于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要让学生有所了解.
五、教学思想的更新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传统的高中数学删减了一些次要的、用处不大且学生接受困难的内容,如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幂函数大降难度.看新教材考虑到了知识的主次和轻重,在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加大了应用数学的力度,增加研究学习课题和实习作业,在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评价机制的更新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条件以及不同的兴趣、志向,在高中阶段选择不同的数学课程组合进行学习.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进行评价.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课程组合以后,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档案,并随着学生所完成的课程模块或专题,将反映学生水平的学习成果记入档案.当学生调整自己的课程组合时,学校和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做好已完成课程的评价,以及系列转换工作.
学校和教师的这些评价,将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求职或高等院校招生时评价学生的依据.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应当根据高校的不同要求,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不同课程组合进行命题、考试和录取.
总之,教材的更新不只是简单的内容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