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分析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立足于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农村消费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农村经济
  一、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发展状况
  (1)农业人口增长速度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口达到1.8亿人,占全国13.8%。其中乡村人口达到1.2亿人,占全国16.7%。2001~2009年,尽管民族地区农业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但仍然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2)农村人口自然增长成为总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少流入、多流出的自然增长主导型特征。一方面,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较快发展,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但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内陆、高原或山区等比较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本地发展机会较少,导致外来人口少,而本地人口流出较多。(3)乡村人口比重较高,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乡村人口比重达到62.0%,西藏、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乡村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以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76.7%。从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密度来看,贵州和广西的人口密度最高,农村人口的地域集中趋势十分明显;而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却很低,农村人口的集中趋势仍然比较缓慢。
  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特征
  (1)农业增加值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2001~2009年,民族地区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速達到6.6%,2009年达到8670亿元。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25.5%下降到2009年的16.3%。尽管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12.1%,但是在整个GDP的比重则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该变化表明民族地区农村的主要部门正在快速失去第一大部门的地位,农村经济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各地区农业内部结构差异较大。从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2009年西藏和青海的牧业为农业中第一大产业,比重分别为57.3%和47.4%;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云南和贵州的种植业为主要产业,其产值比重均超过46%。在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林业和渔业的比重变化较小,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体现出传统牧区的畜牧业出现缓慢增长、传统农区的家庭牧业却加快发展的特点。
  三、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以
  2000~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农业人口数量x1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y1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计算出相关系数r1=0.55,显示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数量和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中度偏弱的正相关关系。采用主要民族地区2000~2009年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变量x2和人均农业总产值作为变量y2 ,得到相关系数r2=-0.46,表明各民族省区农村人口增长快慢与经济发展之间呈低度负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迁移的影响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逆向作用。(2)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分析。刺激农牧民消费,是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收集2009年主要民族地区影响农牧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1)、地方财政的支农支出(亿元)(X2)、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从业人口比重(%)(X3)、年末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X4)、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5)、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元/人)(X6),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元)(Y)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4710.1+2.2X1-45.2X2+93.4X3-42.2X4-1.3X5+0.3X6。经过F检验和t检验,该模型的分析结论是: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等方面的增加,会带来农牧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余因素的增长均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要实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重视农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内蒙古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强化农牧结合。广西、云南和贵州要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新疆应坚持绿洲农业和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举。青海和西藏属于高寒地区,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同时,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是适度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实施少数民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搞好农业技术培训,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三是要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消费水平。应改变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陈钰芬.我国居民收入、人口、教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建筑企业之
【摘 要】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增加科普工作的财政投入,改变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现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事业,切实改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投入机制,以解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而存在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协;科普;公共财政  2010年云南省第三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显示,云南公民参观公共科普场所的比例很低。云南公民没有参观过的公共科普场所排在前三
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不断地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单纯只在产品和服务上有所体现,现如今的企业除了产品之间的竞争,还加大了企业文化内涵、企
油田基层政工队伍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联系企业员工和领导层的枢纽.针对油田基层政工队伍建设问题,首先对基层政工队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基层政工队伍的发展制
E-Learning作为一种高效的培训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但培训是一个持久的工作,如何才能确保E-Learning培训的效果长久地发挥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文以
【摘 要】社会治理是伴随着后现代社会形态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主张政府和社会为公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鼓励政府将权力下放:一是下放到基层政府;二是下放给自治组织。针对政府权力的下放,本文对政府代表性危机和提供公共產品的低效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社会治理领域公共问题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产品;政府;自治组织  一、政府代表性的“异化”  政府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政府的代
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富有成效的文化创新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科研创新、管理服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新形势下,要继承和塑造适应新阶段、新发展的企业文化,推动
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发展中,而在其发展道路上最为基础需求的就是“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效益的是人,给公司带来更好发展的也是人,当然前提是公司对人才要有合理使用原则才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企业内部稳定的基础,企业不稳定任何事都办不成.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生产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提出“浸润式”安全管理模式,此模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个核心理念、2个主体、2条路线、4个阶段、4个系统.以制度为支撑,采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