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诞生记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ing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地铁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而又习以为常的一部分。我们搭乘着便利快捷、明亮雅致的地铁时,已经不再好奇地打量着各种指示牌与布置,也不再为它们感到惊讶。地铁这种现代产物的形象成为了它年龄之谜最好的掩护——诞生于1863年的地铁,比电话、自行车还年长呢。
  在19世纪20年代时,伦敦正处于蓬勃的工业化发展中,工厂和贸易发展使交通变得十分拥挤。狭小的马路上人头攒动,如果不凑巧,遇到马车通过时,整条马路就会被堵得水泄不通,这极大地影响到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伦敦政府无计可施,只好向社会征求改善交通的意见。
  当时的英国有一位知名的律师查理斯·皮尔逊——查理斯学徒出身,半路出家学习法律,但却凭着天分和努力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作为国会议员的时候大力反对腐败,还进行了刑法改革,废除了死刑。我们可以猜到,伦敦糟糕的交通状况一定深深地困扰着这位身兼多职的大律师,而他作为律师,也一定处理过很多因车辆拥挤引发的纠纷和事故。查理斯甚至预见道:如果没有某种有效的代步方式,伦敦的交通只会更加糟糕,那时候,帝国的中心就会变成瘫痪的孤岛。
  查理斯曾经在自己印发的交通宣传小册子里这样点评道:造成城市人满为患的原因,首先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其次,各地乘客涌入北伦敦的大铁路站,而公共马车和出租车则不断从遥远的地方带来旅客。我认为,应该把这些涌至伦敦定居的人变成流动人口,我们需要用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法把他们不断地在伦敦中心与外围地区之间转运。甚至,也许有一天,会有人每天早晨和下午在城市和周边往返。
  查理斯的思考超越了那个时代,直接描绘了现在许多人每天乘坐市际公交上下班的情景。运载能力大的交通工具不是没有——火车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寸土寸金的伦敦,又怎么可能挤得下重新绘制的铁路?
  查理斯整天都在思考如何让运载能力庞大的火车跑进城市。有一天,他半夜起床上卫生间,发现墙角有一个老鼠洞,而且一直通到墙外,有一只老鼠在洞里跑来跑去。查理斯没有眼疾手快地把老鼠抓住或者驱赶开,而是“不合时宜”地赞叹道:“老鼠真是厉害,不仅能在地上活动,还能在地底下跑……”也许这就是聪明人遇事不同寻常的表现吧,他突然被这个念头“敲醒”了:虽然火车没办法开进城市,但是能不能让它转入地下行驶呢?
  1847年,当查理斯经过缜密地分析,考虑了土地的承重力、路线设计、站台设置、挖掘的人力物力成本等因素之后确定,“让火车入地”是一个大胆而又可行的设想。他毅然辞去了律师的工作,独自在家专心致志地开始设计在城市开挖地下铁道的方案。
  经过3年孤身奋战的努力,1850年,查理斯正式向伦敦政府递交了在城市修建地下铁道的建议方案。办事拖沓的伦敦政府,经过马拉松式的论证,于1856年才正式采纳了查理斯的建议方案。
  1860年,伦敦政府组织了一支900人的施工队伍,开始在伦敦修建地下铁道。在城市修建地下铁道,引起了一些保守派贵族的恐慌和不满,他们扬言要把查理斯杀死。居民们则理解和支持查理斯,他们把查理斯转移到伦敦郊区农村,保护起来。1863年1月10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按照查理斯的设计,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一地铁是由蒸汽机牵引的,车厢是由木材制成的,客车车厢内是用煤油灯照明的。人们第一次看到火车在坑道里行驶,有车厢、道岔、信号灯和气喘吁吁的蒸汽车头。当时的伦敦市民坐地铁,主要还是出于好奇。不过,地铁很快得到了伦敦人“舒适、快捷”的评价。居民们争先恐后前去乘坐地铁,伦敦的交通拥挤很快得到了缓解。
  可是,没过多久,居民对乘坐地铁不感兴趣了,又宁愿乘坐马车了。这是因为,地铁的蒸汽机排出的水蒸气,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煤油灯泄漏的煤气全部集聚在隧道内。地铁隧道内终日浓烟滚滚,气味呛人,使人难以忍受。“能不能发明一种不冒烟的列车,让它在城市里行驶呢?”为此,已是年近花甲的查理斯又开始对地铁进行改进的设计。但是,查理斯终因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对地铁进行改进设计的图纸前。
  后来,电动机出现了。1896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电动地铁。它因为没有污染,行驶速度快,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从此,地铁相继出现在世界各大城市。但是,人们永远无法忘记查理斯发明地铁的艰苦历程。
  编辑/杨明珠
其他文献
我听说银杏的日子,要比吃到银杏的日子早得多,就像银杏出现在地球上的日子比人类种植银杏的日子早得多一样。身居黄土高原,几乎没有见到银杏真身的机会。只是偶尔从父母给姥爷买的保健品上,瞥见诸如银杏叶保健茶之类的字眼。总觉得这是一种神奇的仙草。单单是那扇子一样的叶片就足以让人遐想。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植物有这样的叶片呢?  到后来在云南求学,这才见到了银杏的身姿。云南大学有一条特别的小道,叫银杏道(后来才发现
期刊
一说起高三,每一个经历过这段时光的人,总是有很多感触。挥洒汗水追梦的快乐也好,透支体力拼搏的辛苦也罢,在真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完之后,都变成了独特的星星,点缀了记忆的天空。当然,对在高考中成功越过龙门的小鲤鱼们来说,这些星星是最耀眼的宝石。而对那些被龙门挡在外面的孩子来说,这些星星就只能是结痂的伤疤了。  也许说出来你不会相信,高三这一年,的的确确是要让人“脱层皮”。然而,我却还是坚信着,那也是一段能
期刊
耳边划过上课铃声,我猛地一抖,从一个关于过去的梦中醒来。距离高考过去快两年了,而高中的点滴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一直不敢相信如今的我已是大二学生,甚至于还沉溺在高中那排得满满的课程表中,而大学课程的时间——十分清醒后才记起,今天早上没课。  当高二的我们搬到后面那栋远离操场远离篮球场的陈旧教学楼时,就标志着我们进入晚自习将延长半个小时才放学的高三。我没有意识到高三到底是怎样一个暗无天日,只是感觉天不
期刊
有些东西在特定的时间下让你感觉好像它是世界上于你最珍贵的东西,然而时间会告诉你,“最珍贵”并非固定。像是沙漠里的水,珍贵至极,滴水未进的旅人第一眼看见它时,心中大约是充盈了渴望,也许眼中就只有了它。然而数十年后,他心中装下了更大天地,他心中的最珍贵也许便不是那多年以前的一杯水了。  有些人事会离开,但同时有人事会填补上这圈子的空白。人生是一场巨大旅途,会遇到太多风景太多人,而它的另一面,便是由巨大
期刊
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诗歌与现实总是若即若离,唯有未知的远方才能衬托诗歌的美丽,因为越远越模糊,越模糊越令人向往。我们拥有心灵的翅膀,所以才会更加期盼着远方,总想到远方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风情、那里不同口音的人。在我们的心中,远方,就是心房跳动的动力,是一隅充满诗意的地方。心向远方,则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种奔向梦想的勇气。  可是,究竟要多远才叫远方?小时候,远方就是30里
期刊
从2000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十几年来,这个喜欢耍酷、唱歌常常咬字不清的全方位创作歌手,引领着华语流行音乐的话题与潮流。他很独特,“我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歌手里,我要怎么不一样”。但他也有传统的一面,“要听妈妈的话,绝对不能叛逆”。4月22日,周杰伦应邀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讲,畅谈自己的成长心情、出道历程……  能站在这个舞台开讲,真不简单,也算是成功了吧。  其实,我觉得自己非常平凡,没考上大学,只
期刊
高三的时候我们换了新教室,从一楼搬到四楼,来到了教学楼的最高层。  某个课间倚在栏杆上俯视楼底亘古不变的小花坛,同桌在旁边幽幽地来一句“高三加四楼,现在当真是高处不胜寒了”,其语气之哀怨让我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反驳,你不觉得这样一步步向上走,就离梦想更近了吗?同桌送我一个白眼,说是离“你的厕所”更近了吧?!我摸摸鼻子干笑,被说中了。其实我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癖好,只是因为钟情四楼的某一间厕所,然
期刊
郑子琳,在香港就读新闻专业的湖南女孩,传统中学教育和全新大学教育的碰撞中,追溯当年中学校园的故事,触摸成长的脉搏。因为昨天的那个“我”,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我”。  高三那年教我们地理课的老师姓刘,上世纪60年代生人,留着女士常有的齐肩直发,身材消瘦但目光清澈有神。在那个让人心生怠倦的暑期,高二的文艺幸福生活已经结束,等待着大家的是最后一年无休无止的考试和无法预见的未来。于是,我们与她相会了。  由
期刊
高一刚入学不久,我就常常听人说起“程若文”这个名字。因为我们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我经常在校园里见到程若文。远远看去,他是个长相帅气的男生,除了平日里神情孤傲一点,似乎和其他男生没什么不同。但程若文的同班同学却显然不那么认为,他们甚至为他编了个顺口溜:“高一(9)班三种人,男人女人程若文。”(9)班的同学一致同意两件事:第一,程若文是个学霸;第二,程若文是个奇葩。  高二分班后,我和程若文都进入了文
期刊
为修订教科书,广泛征求意见。有教师提出,“能不能把教参编得厚一些”,比如,“文本分析”更细一些,“参考资料”更丰富一些,可提供给教师的“教学建议”更全一些,教科书上专题的“练习与思考”的“参考答案”更具体一些,再如“作文提示”,是不是可以多提供一些“思路”、范例,等等。  对此,我感到费解,也无可奈何。听说教育发达的国家,中小学的教科书是不给教师配什么“教参”的,也没有什么“配套光盘”或“示范课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