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患病率较高,对其早诊早治、精准治疗十分重要。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作为一种新型核素显像手段,能够同时提供病灶的形态学与代谢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检出、潜在转移倾向的判断及治疗后的评估有重要作用。目前PET/CT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和深入,PET/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应用也在发展进程中,而由11C、68Ga及89Zr等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介导的其他PET方式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因此,乳腺癌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乳腺癌类型较多,且不同类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在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中,雄激素及雄激素受体(AR)的临床意义受到极大关注。AR信号通路在不同类型乳腺癌细胞中起重要作用,具有细胞增殖效应,因此寻找敏感的AR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AR在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潜在的预后指标,有望成为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2020年7月收治的30例疑似阑尾炎患者,此次入组患者术前实施多层螺旋CT、超声检查,对比患者手术病理结果,判定诊断特异度、准确率、灵敏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误诊率、阴性预测值及疾病分型符合率。结果:在30例检查患者中,手术病理确诊阑尾炎阳性27例,占比90.00%,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分别为12例、5例、10例,多层螺旋CT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多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种增殖能力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近年来利用BMSC治疗多种临床难治性疾病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目前骨缺损、股骨头坏死、软骨损伤、脊髓损伤、椎间盘退变等疾病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随着BMSC在再生医学的应用,BMSC可以通过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有效修复上述疾病病变的骨、软骨、神经等组织。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BMSC可能成为治疗骨科疾病的有效方式。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往往与氧化应激、炎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肠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代谢、胆汁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和脂多糖分泌等途径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成为治疗T2DM的新方法。而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治疗T2DM的过程中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T2DM的关系,将为进一步明确T2DM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提供新思路。
骨髓腔通路作为心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建立血管通道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易操作、耗时短、成功率高等优势,目前已被多个指南推荐,在心肺复苏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首先,经骨髓
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的发病原因不明,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免疫失衡可能是URSA的病因之一。具有促炎作用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具有抑炎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调节人体免疫稳态中均发挥重要作用,Th17/Treg失衡可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h17/Treg失衡与URSA发病也密切相关,Th17/Treg失衡导致的母胎免疫紊乱可能是URSA发生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Th17/Treg失衡导致URSA发病的具体机制,可以为URS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前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检查误诊病例,以此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8年6月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患者的CT资料,分析其CT特点。结果:6例患者中1例患者单侧肾脏2个病灶,5例为单发;其中3例术前误诊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误诊为嗜酸性细胞腺瘤。CT平扫病灶边界清楚,含有软组织密度、坏死低密度、脂肪密度,1例含钙化;增强扫描,7个病灶的肾皮质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实质期至延迟期肿瘤强化
涎腺内占位的良恶性判断十分重要,关系着治疗方式的选择。超声检查是发现并诊断涎腺肿瘤的首选方式,但常用技术只有普通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科技发展推动了超声诊断技术进步,其中弹性成像、造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被广泛用于其他浅表器官(如甲状腺、乳房)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但其应用于涎腺肿瘤诊断的研究报道较少。普通超声技术不能准确判断涎腺肿瘤,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是提高涎腺肿瘤诊断率必要补充手段。同时,多种超声技术联合的多模态超声研究也受到关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糖尿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代谢病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长期高糖状态易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的严重程度,给人体带来诸多危害。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测序技术的运用证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骨保护素(OPG)信号通路不仅参与维持骨代谢平衡,还影响内分泌代谢系统。RANKL、RANK、OPG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表达异常,且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密切相关,这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现代女性的多发性疾病,在现代临床中本病复发率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实验研究是EMT研究的必要手段,但受到医学伦理及道德的约束,不能进行人体的多次创伤及试验性研究,故通过构建EMT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其造模方法主要包括自发性、诱发性以及种植性,诱发性动物模型包括手术移植、药物诱导、经血逆流等,手术移植法操作简单、可控,已在近年研究中应用,并可能成为未来复建EMT动物模型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