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下的声音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m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眼神飘忽着走进了我的咨询室,四下乱看,眼里透露着惊恐和质疑。这般神情让我想起了两个人——崔雪莉和具荷拉。
  2019年10月14日,韩国知名女星崔雪莉,被发现在自己家中身亡,警方排除他杀嫌疑,定性为自杀。
  2019年11月24日,崔雪莉的好友具荷拉,被发现在家中去世,据闻在这之前她已经准备好了圣诞树,挂满了来自天堂的礼物。
  生前诡异的文字与令人费解的画,地狱般的工作模式,网络暴力,抑郁情绪,疏离独立的空间,每一个因素都是一片雪花,汇集成雪崩的力量,悄无声息地带走花季般的生命。她们在最后的时刻,未有求救的姿态,未喧扰世人,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个中绝望、冷暖已不自知。
  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把自己的生命归还给上帝,最是人间留不住。
  眼前的人也是一样。她的眼神飘忽而空洞,像是毫无灵魂的娃娃,但言语间又聚焦了诸多痛苦,她深受抑郁症的折磨很多年,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了很长、很久,连边界和时间都已经模糊。
  “我感觉不到痛苦,觉得死去或者活着没有任何的区别了。”
  “我曾在一个角落枯坐一夜,凌晨三点的时候打起了雷,雨下得很大,其实有点害怕也有点后悔,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坐在那儿,我一直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快乐了,世界抛弃我,我亦要抛弃它。”



  “我仿佛不是我,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也没有任何的情感,我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在给这个漂亮的女孩做咨询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她的存在,是一种解离。

  在101种防御机制里,有一种防御被称为“解离”,这个防御是精神分析最早发现的防御机制之一,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解离被看作是一个比较成熟、高级的防御机制,但若涉及到人格轴,解离也是较为危险的人格表现。

  解离,是指把自己与现实暂时剥离开,处理压力和冲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时的痛苦,用逃避来处理当前情境。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主角-派,在结束漂流后在病床上接受采访时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失自我感”“认知混乱”,即是他自我保护的方式,不让自己暴露在持续的情绪冲突中,避免更大的心理创伤。在短暂的时间内,解离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宿主的情绪安全,但若长此以往,则极易造成情感隔离、情感淡漠等不良体验,从而形成弥漫性的空虚,甚至无从追究空虚的来源,对世界感到失望,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雪莉也好,具荷拉也好,我的来访者也好,她们所认真爱着的世界,也正是带给她们诸多痛苦的世界啊。她们身穿解离的铠甲,向着无边的黑暗驶去,沿途所遇,曾有短暂的善意与好奇,但更多的是荆棘,是不可原谅的指责与无法理解的批判,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解离的漩涡中,鲜活的生命逐渐走向灭亡。常言说,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越简单的字,却越难做到。我们也曾忏悔自己的冷漠,或是在某一刻,为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为死亡的助推者而痛哭流涕,而暴力却一次一次卷土重来掩盖真相与善良,漩涡中心的人,赤诚来去,也不曾埋怨,只悄悄规划着死亡。
  所幸,我的来访者与雪莉不同之处在于,尽管那是微弱的求生的动力,她仍然鼓足勇气走进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具有解离的情感体验其实并不可怕,甚至在某些时候,解离是我们的保护伞,它维护了我们瞬间的崩溃,让我们不那么狼狈。只是,别让解离野蛮生长了,摧毁了我们所有的美好。死亡并不比活着更解脱,坚强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并不是“第一”“完美”“优秀”才有存在的价值,你的存在,她的存在,支离破碎也好,聊胜于无也好,本身都是因为残缺才会完美。
  而作为普通人,一定要有思辨的能力,不偏听,不偏信,无法了解事实就要学会放任自己的好奇,即使自觉“所有的前因后果”,保持沉默仍为一种修炼,不要成为任何一片雪花,善良和宽容,是永恒难得的品质。
  作为咨询师的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时,本着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原则,去理解、去倾听来访者的诉求,我们未必会成为一个指导者,但必然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在那间小小的咨询室里,我们的来访者会得到信任与尊重,还有自由,我们可以不必对“答案”追根究底,但我们可以去了解问题的缘由。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流派的咨询师为例,我们坚信人本身具有能量,个体的心灵“生病”了,实则是能量失衡了。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找寻能量,找寻自我,教会来访者将能量用来滋养自身,不必惧怕无谓的恐惧,沉浸在无边的抑郁和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只能与自我对话,而是自信、自由地与世界、与他人和平相处。另外“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认为个体所具有的精神动力与“过去”“童年”等经验息息相关,个体的童年创伤会持续不断地影响未来,而通过精神动力分析,利用相关的咨询技术--释梦、自由联想等来“解决”过去创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还有“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疗法”等等,不同的来访者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流派的咨詢师。但无论是什么流派的咨询师,都应该是一名合格的陪伴者,离开亦不必言歉疚。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推动,作为心理健康“大敌”之一的“抑郁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现如今提起抑郁症,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身边的人常常跑来问我:我最近好像抑郁了,你这个心理医生帮我诊断诊断吧!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这年头不得个抑郁症,都不好意思出门!但“抑郁症”真的就和人们想象的一样“全民覆盖”吗?其实不然。目前比较公认的抑郁症发病率为10%~20%,也就
期刊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来到我院药物咨询中心,说道:“还是你们医院卖的药好,我在外地药店买的效果就是不好,感觉都复发了。”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在外地药店买的“氢溴酸西酞普兰”。而我院给她开具的处方显示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工作人员给她解释说,氢溴酸西酞普兰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两种药,药物的用量是不同的,如果吃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天,那么可能需要吃氢溴酸西酞普兰20mg/天。  患者觉得纳闷儿了,不
期刊
“我每天要洗几十遍的手,进家门洗,摘口罩后洗,摸脸前洗,收快递后洗,饭前洗,做饭洗,便后洗,看手机后洗……洗得我的手都快裂开了。不仅如此,我每天都要用84给房间和物品消毒,84液、各种洗手液和肥皂囤了一柜子,还有好几盒口罩、一次性雨衣、眼罩……可我还是忍不住在购物网上买买买,因为似乎只有这些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我是不是得上强迫症了?”小宇无奈地说。  “小区里有确诊病例了,虽然官方媒体称病人和病人
期刊
過年”这个词带给我的都是童年里美好的回忆,提起“过年”,脑海里闪现的都是儿时的期盼,让人垂涎欲滴、心驰神往。随着年龄的增长,盼过年的意识越来越淡,2020年的春节,我们还没来得及感叹没有“年味”,还没来得及准备年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不速之客已经登门,“拜访”了全国人民,它的到来让2020年的“年”在我记忆里留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逐渐被知晓,临近除夕,氛围越发紧
期刊
身体稍有不舒服,就担心感染了病毒;家人打个喷嚏也担心得了肺炎;身体素质尚好却不敢出家门;不停地搜索确诊病例死亡病例和紧急扩散的消息;看着各种救援评论,时而感动得泪流满面,时而气得捶胸顿足;时不时地觉得胸闷憋气可又不敢去医院检查;看见小区里来了救护车就认为是有了感染的病人,担心下一个得病的是自己;尽管没出门,一天要测几遍体温,洗无数次的手;用各种消毒剂每天消毒房间……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其实
期刊
看到网上有人问“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生活,太想出门了。”2020年的春节,意料之外的长,意料之外的闲,有些慌乱,却又出奇的安静。这样“放纵宅”的日子,日复一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二十多天。官方报道,自2月6日起,除湖北外,全国各地的新增病例已持续大幅度下降,振奋人心。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习惯了媒体对各种数据上升的雀跃报道,而这次为“降”而欢呼,无疑是对生活回归的热切期盼。假若社会生活转瞬间恢
期刊
徐先生平时很在意身体健康,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熬夜,三十刚出头的他,被朋友们戏称为“徐老头”。  大年初一,徐先生给朋友打电话送祝福,交谈中,朋友说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很严重,都有人因此死掉了,徐先生不由地紧张起来,叮嘱朋友多加注意后,就匆匆放下了电话。  徐先生打开手机,开始搜索武汉疫情的相关消息,越看越紧张,浑身冒虚汗,都能听见自己的心砰砰砰地跳动着。很快的,居委会通知他们不要出门,
期刊
老师,你快给我班小光看看吧,他有病,老严重呢。”一次心理课间,一个大男生拦住了我,砸下这么一句话。  鉴于他的神情并不像调侃,我带他到旁边一间空教室,听他一一道来。  第一,小光每到课间总要冲到洗手间将自己裤子的膝盖处打湿。  第二,小光每次上大号前,要给当时在宿舍的每个人讲一遍,他要去大便了。一开始大家以为他是搞笑,嘻嘻哈哈地或应一句或骂一句。可是他每回都这样,大家就觉得有些诡异。后来有人故意装
期刊
人们组建家庭是为了将此刻的幸福延续下去,可是幸福往往被家庭暴力所扼杀。家庭暴力的误区◢“家丑不可外扬”  很多人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就“忍辱负重”了,想想谁家没个吵架打架的啊,过过就好了。这种观念很要命,家庭暴力不会因为“忍辱”就停止而消失,除非家庭成员之间认真地学习过如何沟通,并实际练习过多次,这还是在家庭成员没有精神问题的前提下。  回顾一下儿时父辈们、祖父辈们的家庭暴力因为忍而终止过
期刊
“医生,无论如何,请你帮帮我。结婚几年了,由于害怕一直不敢过性生活。因为没有生孩子,现在婆婆每天都会咒骂我,先生也是暴脾气,生气了也会经常打我。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我不想离婚。如果离婚会被人嘲笑,连带娘家人也会脸上无光。我该怎么办?求求您救救我!我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了。这是一位女性的呐喊,挣扎在性交恐惧和家庭暴力之间,仅仅是在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她的绝望和无助。  这是一例由性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