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史志》改新颜 各界读者齐称赞

来源 :巴蜀史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 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巴蜀史志》在2018 年扩容改版后再次改版增量, 喜换新颜,出刊后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自2019 年第3 期起,页码增加至128 页,在保留并改进原有特色栏目及内容的基础上,增设《名镇名村》《盆地探秘》《乡土文化》《风物民俗》等体现国家战略、科学探索、地方名片及百姓生活的新板块,内容新奇、视角独特、紧扣中心、贴近民生,版面更显大气,内容更加丰富,史料更为翔实。

为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彰显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2019 年度《巴蜀史志》增设“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专栏,编辑出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特刊,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生动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精神,精彩呈现四川人民聪明智慧、敢为人先、善作善成的良好形象。2019 年还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 周年,为传播大熊猫文化, 助力四川立体全面对外开放,《巴蜀史志》 紧紧抓住这个契机与节点,及时谋划编纂“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 150 周年”专刊。专刊内容既有普通百姓和大熊猫之间的奇闻趣事,也有各级部门对大熊猫保護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更有大熊猫研究泰斗胡锦矗教授和中国唯一主要从事大熊猫科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魏辅文研究员的访谈和专文,内容厚重、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出刊后引发社会广泛好评。

《巴蜀史志》2019 年文章刊发后,在广大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和共鸣。政协乐山市第七届委员会特邀文史研究员、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史专家罗家祥致函“:《巴蜀史志》改版后显得更加大气,内容更加丰富,可资利用的史料更多。特别表示感谢和祝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四川省作家协会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特聘创作员田闻一先生评价:“《巴蜀史志》面目一新,有很大提升”“该刊进行锐意改革,不仅扩充容量,而且栏目设置更好;注重图文并茂;所发每篇文章都各有特色优长”,并盛赞《巴蜀史志》“毫无疑问,这是我省一 份偏重文史的高质量引人注目的综合性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

在勤修内功、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巴蜀史志》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高校、文化部门及海内外修志机构建立联系,定期交换期刊,大力宣传推介四川;还与中国知网、国家哲社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等进行深度合作,有效拓宽《巴蜀史志》的传播面、受众面和知名度,各界读者纷纷来信致函予以肯定。
  2020 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是谋划建设长征文化公园的开局之年。2020 年《巴蜀史志》拟增设“扶贫之路” “乡村风采“”长征记忆”等栏目,将编辑出版“扶贫攻坚”专刊,更好地发挥《巴蜀史志》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声音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新媒体设备的不断兴起,人民群众接受的娱乐方式和信息渠道逐渐多元化,加上传统戏剧本身内容更新延迟、表演形式固化单一等原因,传统的戏剧文化呈现出活力消减、观众萎缩的态势。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梳理“戏剧之乡”松江的发展状况,并围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传统戏剧;保护传承;困境;途径  戏剧在我国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化发展路线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代人民群众及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文化发展路径,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形式。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本文简要介绍了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群众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近
期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宝鸡市群众艺术馆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认真安排部署,启动并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活动严格按照各级相关工作要求,有序稳步推进。  市群众艺术馆于2021年1月16日、20日,2月2日、3日,分别赴陇县、凤翔县、岐山县拍摄了“陇州
期刊
2月26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为了给广大群众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榆阳区文化馆组织辖区内六支秧歌队,在榆林古城老街进行了“陕北秧歌过大街”展演活动,为全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场红火热闹的节日文化大餐。古城的榆阳非遗展示馆也迎来了不少游客驻足参观。剪纸、泥塑、柳编、石雕、刺绣等非遗作品,件件精美细致,体现着浓厚的榆阳文化特点;说书、榆林小曲、陕北民歌等非遗演出更是形式多樣,演绎着古城节日的精彩。
期刊
为了活跃群众春节文化生活,营造祥和、喜慶的节日氛围,绥德县文化馆依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防控政策、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通知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确保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线上数字文化服务优势,将本土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通过线上形式呈送给广大群众,营造传统佳节和谐、喜庆气氛。2021年2月9日至2月26日,绥德县文化馆、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围绕绥德非物质文化
期刊
由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和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承办的“金牛贺岁·迎春纳福”第九届新春义墨进万家文化志愿者活动于1月20日正式启动。启动以来,各个领取点的群众都是络绎不绝,每天为群众赠送春联200余副;陆续向市委党校、市妇联、市人社局等10余个单位赠送春联1000余副;向社区执勤人员、非遗传承人、非遗传习所、各文艺团队等团体赠送春联1000余副。截至1月31日活动结束,共送出春联、
期刊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辞旧迎新的重要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元宵节也是全国各地乡村、社区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的重要时间点。2021年春节,陇县被遴选为“视频直播家乡年”重点民俗活动地区,承担了“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项目《陇州社火》短视频摄制、视频直播工作。这次活动省文旅厅、市文旅局、市群艺馆、县文旅局高度重视。  受疫情影响,我县此項活动采取分散为主、形式多样、录播结合的形式举行。主要从以下五方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地方志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首要工作,坚持疫情防控和宣传记录“两手抓”,在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展现方志人的担当与作为。及时部署,科学防“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I级响应措施》后,省地方志办赓即组织研究具体落实措施
期刊
2020年6月中旬,在回民街的高家大院,我第一次见到了皮影戏演出,演的剧目是秦腔《卖货郎》。整场皮影戏15分钟,仅两个皮影人物,全靠一人操作,没有现场乐队,唱词单凭伴奏。演罢,一位头发苍白的艺人从幕后徐徐走出,吆喝着观众来买三十元一个的皮影工艺品。  看一场皮影戏才收15元,买一个机器制造的皮影工艺品却是两倍的价格。显然,对艺人来说,演出远远没有卖皮影工艺品的利润高。后来,我在皮影艺人魏金全的采访
期刊
2月18日,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召开全体干部职工春节收假收心会,强调工作纪律并对近期工作作详细安排部署,迅速调整干部工作状态,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抓好2021年全市各项群文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会上,安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周墙向全体与会人员表达了新春的问候及美好祝福,并希望全体干部为2021年安康市群众艺术馆一季度开门红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迅速收假收心,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