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来源 :岩性油气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jia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油水关系复杂,成藏控制因素多样.通过原油特征、地层水性质、储层薄片、压汞实验、地震解释等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纳米CT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原油密度和黏度较大,整体流动性较差,成熟度较好,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平均矿化度为37.45 g/L,保存条件较好.上部紧邻的长7泥页岩TOC质量分数平均为4.89%,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51%,w(S1+S2)平均值为17.11 mg/g,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长8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物性好,非均质性较强.受区域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影响,形成了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整体呈“马鞍”状构造形态,低幅度鼻隆构造发育.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属“近源成藏”,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砂体、裂缝、断层等运移到长8有利圈闭中,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和岩性-构造3种类型的油藏.烃源岩品质、储层物性好坏、低幅度圈闭大小是控制该区长8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2段是主力产气层位,埋深浅,但物性较差.为明确低孔低渗成因并预测储层有利区,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用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压汞等实验手段结合成岩相分析,结果表明:山2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为低孔低渗储层.其主要成因:①沉积砂岩中含有部分塑性颗粒和岩屑,受压易变形,降低了物性;②多种类型的胶结物充填了大量孔隙,加剧物性变差;③含煤的酸性沉积环境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④后期较弱的溶蚀作用无法改善储层物性.研究认为乌拉庙—榆林—
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裸露边坡,受岩层节理裂隙和风化作用以及开采作业的震动等影响,岩石结构和稳定性遭受严重破坏,存在较大的崩塌隐患.且裸露的边坡缺乏水分和有机质,在强降水条件下,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自然生态很难恢复.通过应用高次团粒喷播技术,不仅能够提升边坡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改善边坡的生态环境.对经山寺铁矿区内裸露边坡采用高次团粒喷播技术,经过四个月的施工养护,边坡稳定性良好,绿化效果显著.对高次团粒喷播技术施工要点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为定量评价钒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3种方法结合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尾矿库周边土壤存在重金属Cd、Ni、As、Cr、Cu、Zn、Pb含量积累和超标情况,Cd的超标率最大,Ni、As次之.总体上,尾矿库周边土壤中Cd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Ni、As,其它重金属元素贡献较小.生态风险评价表明,Cd、Ni为主要生态危害元素,Cd以较高风险为主,Ni为中度风险.该钒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加强重金属污染的污染防治.
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两山论”基础上统筹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矿山生态环境的失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呈现地域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中就需要开展针对性勘查,提出多种治理方案进行比选,选定最符合矿山实际的治理方法.价值工程作为一种工程经济的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在各领域中取得良好评价效果.通过价值工程原理,剖析价值工程分析流程及优化模式,认真梳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
贵州喀斯特山区存有大量燃煤电厂,由这些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在电厂周边山沟峡谷中长期露天堆置,形成了较为平整开阔的山区“坝子”型粉煤灰堆场.周边农户在粉煤灰堆场上直接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后,堆场耕作层粉煤灰基质和农作物中重金属是否存在相关环境风险、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迄今鲜见报道.以贵州某大型粉煤灰堆场上直接大面积种植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玉米、辣椒、花生、南瓜、茄子和向日葵及相应粉煤灰基质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经济器官及灰渣中重金属Cd、Cr、Cu、Pb、As含量,并利用污染指数(Pi)、综合污染指数(PN)、生态危
为研究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开展了轻、重矿物物源分析、构造建模、烃源岩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①西山窑组二段沉积前北部山前带水西沟群受南物源体系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各类成因砂体发育;②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可划分为冲断带、背斜带和斜坡带,其中冲断带可进一步划分为上盘冲断叠加体和下盘掩伏带,逆冲断裂带下盘掩伏背斜构造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山前带经历了3期滑脱两期冲断的构造演化过程;③山前带伊尔希土组、桃东沟群、三工河组烃源岩系均具备生烃条件,推测掩伏带下背斜、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烃源条
鄂尔多斯盆地佛古塬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量丰富,但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从而导致油气勘探程度低.在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对其孔隙度进行定量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岩性以灰白色长石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次生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属于特低孔、超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阶段为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且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发育具有不同影响.压实作用
伊陕斜坡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产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有助于判断三叠系油藏成藏过程及油藏的分布规律.为了确定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期次,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间接投影定年法,开展了系统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主要为盐水包裹体和含液态烃包裹体,形态以椭球状-球状为主.②均一温度分析表明第1期与油气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90~100℃;第2期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130~140℃.③基于盐水包裹体的盐度、成分、盆地热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利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显微荧光,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直罗组主要发育2期油气包裹体,早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溶蚀孔、石英早期裂隙,成熟度低,发橘黄色—黄绿色荧光,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320℃;晚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晚期裂隙中,成熟度高,发暗绿色荧光,测得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180℃.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研究,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地层温度,分布范围大且2期温度间断明显,推测直罗
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的飞仙关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具有良好的油气发现前景.为研究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地震解释、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工作,并在高频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标志识别的基础上,明确了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飞仙关早期发育缓坡型台地、中—晚期发育镶边型台地;区域上四级层序格架内台缘带滩体具有进积型迁移规律,涪陵北部地区台缘滩体主要发育于sq3-HST时期,总体形成两期滩体组合,区内稳定分布.②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主要发育于涪陵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