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奉献 为生命奠基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娄底三中崛起于湘中大地,创造了无数教育神话和传奇。这一个个传奇和神话的背后凝聚了“三中人”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不懈追求,省劳模刘玉华就是“三中人”的优秀代表。他痴守讲台二十余年,从初为人师的意气风发至人到中年的几许沧桑,用爱心拨动生命的音符,用耐心在心灵扉页上作下注脚,用信心为稚嫩的幼苗撑起一片蓝天。二十年如一日,其间虽不免寂寞与平淡,但爱拂过生命荷塘的那阵歌声,鼓舞他不断地坚持,奋进。
  
  无悔的坚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教学生涯中,刘玉华经受了一个个严峻的考验与挑战。1994年,为提高教育质量,娄星区从外地引进骨干教师,他调入了娄底三中,任教高中语文并兼任班主任。经过四年的奋斗,他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尊敬,成了学校的语文把关教师,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哪知晴天有霹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1998年他患了窦性心跳过缓的疾病,心跳每分钟只有50次,问题很严重。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学校领导也多次做他的工作,但他舍不得离开嗷嗷待哺的高三学生,认为疾病可以缓治,学生的学习不能耽误,便边吃药边教学。坚持每天六点钟起床,督促寄宿生做早操,白天管理班级,晚上十点半后,检查寄宿生就寝,每天工作达十五六小时。因心脏供血不足,多次晕倒在讲台上,他总觉得对不起学生,一晃过神来,又继续上课。好多学生当场流下了眼泪,许多家长打电话慰问,有的家长写来了感谢信,还有的家长拿来了“祖传秘方”。此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价值和人间真情。为了冲刺高考,他不顾身体虚弱,每次考试,与学生一起做题;评讲试卷时,结合自己的做题体会进行指导。他做过的试卷与资料装满了两大箱。他还鼓励学生多思多问,有时要求解答问题的学生排成了队,他便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一一作答,因此耽误中餐和晚餐是常有的事,但看着学生一个个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教室时,他忘却了饥饿和疲劳,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温暖和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高考,他任教的高41班、42班的语文成绩均居娄星区第一名、娄底市第二名,其中付振南同学以121分的语文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娄底三中创造了高考史上第一次奇迹,震动了湘中大地。2001年,他再次经受了同样的压力和挑战,经过努力,他又赢了,三中的教学质量跻身娄底市前三强。他的学生李中、陈实都以120多分的语文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他也因此赢得了“清华北大老师”的赞誉,两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区政府的嘉奖。
  
  无私的呵护
  
  智利作家韦斯特拉尔说过“让我的爱超过他们的生身母亲的爱,让我疼爱他们,保护他们,就像对待我的亲生儿女一般;让我把我的学生陶冶成一首最美的诗,让我的手在抚爱时更加温柔。”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老师,刘玉华对学生充满真情,倾心关爱。2003年4月,非典肆虐,人心恐慌。可就在这时,他班的曾仲槐同学患血友病,突然昏倒在教室里,情况万分紧急。情急之下,他背起曾仲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他已浑身无力,两眼发晕,倒在了凳子上,什么也看不见,在场的学生都急得哭了。他醒来后,见曾仲槐仍昏迷不醒,正在输氧、打点滴,他便拿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钱为曾仲槐交了住院费和治疗费,并安排学生回校上课,自己留在了医院。经过一个下午的抢救,曾仲槐终于苏醒,但仍没脱离生命危险。主治医师误把他当成了学生家长,开具输血缴费单要他去交款。但此时他已没钱了,一脸尴尬,便向医生说明了情况并提出了抽自己的血的请求,医生摇头说:“这不合输血规定,也不合情理。”他坚决请求:“我是O型血,身体健康,请放心吧!”医生被感动了,免费为他做了身体检查,他躺到了输血的床上。第二天,他不顾输血后身体虚弱,赶回学校上课,并在全校发起了给曾仲槐捐款的倡议,下午他拿着5000元捐款与学校领导来到了医院。经过三天的抢救,曾仲槐脱离了危险。三天里,他既要上课,又要照顾曾仲槐,三天三晚没合眼,人瘦了一圈。出院那天,曾仲槐远在北京打工的父母赶到了医院,一定要拉着曾仲槐的手,三人一齐向他磕头致谢,说:“曾仲槐的身体里已流着您的血液,您对曾仲槐的关爱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做父母的。”他宽慰他们说:“全班学生,我都当作儿女看待,请不要这样。”三年的高中生活,曾仲槐多次发病,在他的细心照管下,一次次逃离了死神的魔掌,2004年以646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多年来,他把关心学生疾苦作为他应尽的义务,学生彭晓龙、李剑、姚杰峰、龙志等多名学子,家境贫困,难以支付学费,他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到了高中毕业,他们分别考取了中国科大、中国农大、西北工大等一流重点大学。2005年春节期间,他联系团市委,在杨云辉市长的率领下,把支助贫困大学的慰问金送到了曾仲槐、姚杰峰的家中,他们的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想不到儿子读大学了,市政府和刘老师还这么关心。”他救助曾仲槐等人的事迹相继在《娄底晚报》、《娄底日报》、《三湘都市报》上报道,他因此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娄底市劳模和娄底市“十大师德标兵”。
  
  春到花自香
  
  外地打工的劲风吹遍内地的山村,农民们随着人潮涌向城市,播种土地般的希望,“留守儿童”这个新名词便赫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人发出浩叹:“独生子女本已难教,何况又是留守儿童,便更难教了!”
  2007年,刘玉华班转学进来一个叫李自生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成立了家庭,父亲和继母都在广州打工,根本照顾不了孩子。他只能跟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父亲只知道给他物质上的满足,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刘自生变得骄横,自以为是,几乎不讲同学情,根本没有群体观念。刚进班那会儿,独来独往,傲视群雄。上课时,拿瓶发胶,照着镜子,慢条斯理地梳着刘海,“怒发冲冠”“鸡尾”变换着不同造型。梳腻了要么冷不丁地转过身去将后桌的女生拍一下,要么大声叫着“烦死了”,搞得老师无法上课,种种表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公愤。纷纷要求把这个学生退回去。刘玉华一边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一边找李自生谈话。通过多次倾心交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古怪性格是家庭造成的,是一个缺少关爱的留守孩子,便决心倾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颗孤独的心,试着征询道:“自生,以后有什么想法,都跟我说,我想和你交个朋友,你愿意吗?”李自生睁大眼睛,简直不敢相信,惊讶地吐出“真的?”“真的”,他们师生击掌为誓。刘玉华又趋势打铁,请自生担任语文科代表,自生受宠若惊,上课开始认真起来,开始与同学友好交往。不到半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虽然几经反复,在刘玉华的反复教导下,自生在不断进步,后来还担任了班干部。功到自然 成,春到花自香,2009年刘自生考上了本科大学。
  刘老师谈到留守孩子的教育,曾深情地说过:留守孩儿,真不容易,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更热切的心去关爱。假如我们都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善于观察学生,能够于他们喜、怒、哀、乐的表情中,细枝末节的言行中,掌握学生内心的变化。通过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翡翠般的希望。让留守儿童也能住进童话般的世界里,尽管顽劣磨平了双肩,尽管寒冷雕琢了容颜,尽管岁月流逝了青春,但我们仍然是欣喜和幸福的,因为我们掌上盛开的朵朵茧花,正摇曳着真实的生命,绽放出瑰丽的神奇。
  
  秋来果满园
  
  身处幽幽处,孕育兰花香。刘玉华到娄底三中已经十七年了。十七年中,他带了十三届高三毕业班。将1000多人送入二本以上的大学,学生十多次夺得娄星区语文高考状元。其中21人考取了清华北大,刘晓燕一举夺得娄底市文科状元,为娄星区和娄底市的教育振兴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辛苦的耕耘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他连续十三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三次被评为师德标兵,四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区政府嘉奖,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今年又光荣地评上了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刘玉华是素质教育的先锋。他辅导学生作文100多篇在全国各种刊物上发表,如袁朝霞的散文《美拒绝占有》、罗春燕的《我们的刘老师》均在《美文》上刊登。2002年指导学生段林在“同唱一首歌”征文中获全国一等奖,2003年辅导杨雯在阅读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06年辅导肖海华在“我眼中的税务”征文中获全省一等奖。2007年辅导学生梁伟玲获全国第二届少年书信写作比赛一等奖。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中学作文竞赛优秀辅导教师。
  他又是教学科研能手。2000年优质课竞赛获全区一等奖,2005年优质课《赏析短文的写作》获全市一等奖。教学论文《语文教材的审美内驱力》获全国一等奖,论文《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怪诞审美价值》、《爱的教育应摆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首位》分获省一、二等奖。2006年撰写《以人为本,以德兴教》获市优秀师德论文一等奖。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分别夺得第三第四和第五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教师组一等奖和中学组优秀指导教师奖。
  “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在玉壶”,他选择了教书,也就选择了燃烧。在平凡的工作中无怨无悔地燃烧自己,为学生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职业爱得深沉。”刘玉华从教二十二年,奉献二十二年,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容颜憔悴,都永远立足于三尺讲台,永远坚守这希望之灯。丹心育桃李,青春铸辉煌,生命铸就高尚的师德,平凡筑成永恒的丰碑。现在,他正以满膛热情,投入到他倾心奉献的教育中去,将为娄底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去实现自己为人生奠基的理想。
其他文献
春节过去,大批农民工开始返城找工作,随着大批农民工的返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工(包括大学生)进城求职心切,急于找到工作心理,打着招聘单位(包括个体)用工企业,打着高工资等幌子,纷纷在郑州市人力资源和人才市场、街头等人员密集地方,打出招聘、招工广告。  笔者在郑州市解放路郑州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农民工街”,笔者见到大批农民工在此街上寻找自己的“饭碗”工作。笔者在此以找工作农民工身份,先后暗访了几位来
期刊
省内某高校学生小贾来电咨询: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想问一下哪几种劳动合同不能签?  一是口头合同。这类合同一般由朋友、亲戚、熟人介绍到用人单位,双方只有口头意向承诺,碍于情面或觉得麻烦,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文件,没有签字认可。一旦发生纠纷,空口无凭,无据可查。  二是简单合同。虽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内容过于简单,基本要素残缺,没有必要的细节约束。  三是“暗箱”合同或者称为“
期刊
2010年,娄底市直机关工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创优争先”和“创建学习型机关”等活动为动力,在大力加强各级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同时,坚持“贴近中心促发展、贴近职工办实事、贴近基层搞服务”的工作方针,按照“党政所望,社会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原则,紧紧围绕市直机关党的中心工作和机关业务工作开展工会活动
期刊
2月9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全国劳模宋建立就从所在企业——晶牛集团公司(邢台)领取到1000元的特殊奖励,同时,集团公司还作出《全体干部职工向宋建立学习的决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他“忘我为公的奉献精神,一心为企业着想的拼命精神……”一时间,宋建立在晶牛集团职工中有了“最给力的螺丝钉”的称号。    “拼命三郎”宋建立    前段时间,宋建立所在的晶牛集团通辽微晶有限责任公司的两吨燃煤锅炉因
期刊
岁末年关,是回顾与展望的时节。元月6日,雪还没有全融,寒气依然逼人,但冷钢员工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心中也是暖意融融。  这一天,冷钢一届三次员工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当晚的劳模颁奖晚会上,冷钢2010年获评的全国、省、市、公司级共22位劳模同台亮相,接受全公司员工家属的祝贺。  这一天,冷钢员工细数丰收果实。2010年,冷钢实现工业总产值107.5亿元,完成生铁251.7万吨,完成钢坯260
期刊
上海市:平衡劳资供求    日前,上海的一些企业在招工时发现,不少应聘的农民工,一改以往急于与招聘企业敲定劳动关系的态度,对工作开始变得观望和“挑剔”起来。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与职工在劳资关系上没有达成一致。沪上很多企业也由此面临“用工荒”的难题。  笔者从上海市总工会获悉,引起企业出现“用工荒”的因素有很多,而工资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实行集体协商制度,则能有效地正确把握企业与职
期刊
见到湖南省劳动模范、株冶集团锌焙烧厂技术室配料管理员谢华涛时,他刚从矿石堆里出来,稍显憔悴。  谢华涛的工作,说简单点,就是做炉子的“炊事员”。他的工友们告诉记者,千万不能小看这个工作,锌精矿沸腾焙烧炉开得好不好,就看“炊事员”给它们开的“伙食”怎么样。开沸腾炉是整个锌冶炼系统的“龙头”工序,谢华涛干的配料工作则是“龙头”中的“龙头”。每天,株冶都要进大量矿石,这些石头进哪个仓,数量多少,货好不好
期刊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联建公司于1999年12月建厂,注册资本1.23亿美元,主要生产新型平板显示器及相关电子零组件、五金配件等相关产品,现有员工1.6万余人,平均年龄20岁左右。  据调查,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联建公司模组五课在作业场所开始使用正己烷替代酒精等清洗剂进行擦拭显示屏作业。2009年8月初,部分员工出现头晕、手脚麻木等正己烷中毒症状。  苹果公司近期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截至
期刊
当记者面对这位身材结实,皮肤略黑,衣着朴素,操着双峰口音的四十岁左右的汉子时,很难想到他就是“湖南省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500强民营企业”,拥有资产6亿多元,闻名遐迩的百雄堂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熊卫华先生。  与熊卫华先生款款而谈,可以感到他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饱含着深邃的哲理和各种最新潮、最先进的思维和理念,他的双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和折服。  当记者问及他今后的
期刊
当大桥的施工钢架发生险情时,正值生理期的她跃入河中,救起奄奄一息的修桥工人;17岁时捡到弃婴,她毅然选择“妈妈”角色,给予孩子“活宝”亲情寄托……这位云南姑娘被网友称为“最美90后女孩”。  铁飞燕1992年出生在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乡大营村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2009年从昭通体校游泳专业毕业后,她进入云南公路开发投资公司昭通管理处普洱收费站,当起了一名普通的收费员。  2010年5月6日,铁飞燕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