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治理法治建构影响研究

来源 :农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a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是现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于现代化农业建设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加快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才能不断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带动全体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本文立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对其发展当中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农村治理法治建构的有效措施.
其他文献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当前经济建设的主要趋向,受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为推动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应加大对农村地区资源的支持力度,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建设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同时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成就史无前例,在决战决胜全面脱贫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效至关重要.巩固脱贫成效下如何实现农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通过分析巩固脱贫成效下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当前农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探讨巩固脱贫成效下农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深刻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探索性发展,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乡村特色休闲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特色休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不足、项目化发展成本高以及融合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本文从提高特色休闲农业与旅游融合的角度给出对策建议,探索乡村特色休闲农业与旅游深入融合发展方式.
农村社区营造是在国家和市场之外寻求到的一种自我驱动发展模式,不仅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相契合,而且也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相符合.另外,农村社区营造所蕴含的“人、文、地、景、产”五个核心要素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二十字方针”也具有内在耦合性.因此,遵循农村社区营造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依据乡村工业发展导向型农村、新业态发展导向型农村和农业发展导向型农村的异质性特征分别为它们探寻合适的社区营造路径,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基于此,才能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农村环境污染固有的特征决定了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做支撑.但是现有环境法律规范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环境问题中不断出现的情况,唯有结合农村环境特征,不断修正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司法救济,促进农民守法,才能更好地应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出现的种种难题.
农村社会政策弱势性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主要表现为,长久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资源传递过程、政策选择中经济偏向、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表达制度.为破解农村社会政策弱势性,需加大对农村社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社会政策增权,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
农村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法治.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存在诸多困境,需要依托宪法和相关生态基本法,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生态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执法机制,构建农村生态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来化解困境.
星创天地是众创空间在农村基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构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星创天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陕西2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进行实证研究,据评价结果给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脱贫摘帽区域星创天地的发展建议.
新形势下中央为破解承包地流转、利用的困境,提出“三权分置”政策,但由于土地改革的渐进性和现实中各地区的差异性,政策中“三权”难以与法律中的权利衔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地改革的推进.鉴于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成功经验,应当从“三权分置”的现实需求出发,梳理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路径选择,以回应“三权分置”政策的价值追求,并实现政策中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对应与衔接.此外,应将“三权”置于土地经营法律关系运行中加以分析,构建承包地“三权”动态运行的法律框架,以推动承包地“三权分置”由政策向法律转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从五大振兴维度,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监测评价体系,以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为依据,开展监测分析,提出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