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做好幼儿入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让孩子能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帮助孩子们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 有效性 对策
  《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能否顺利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有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幼儿园要重视培养幼儿自觉遵守常规的良好习惯
  夸美纽斯說:“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全视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人人的心都在小时候有所准备,能去应付人生中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被错过。”孩子一入小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因此,在幼儿园要初步使孩子了解在学校里要遵守哪些纪律,并要告诉孩子遵守纪律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应该接受纪律的约束,并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还要教育在学校里关心同学、帮助他人、尊敬老师,要主动为大家做好事,讲文明、有礼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与学习常规,为孩子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
  二、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家长要尽量做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三、重视家园合作,建立良好家园关系,共同担负幼儿教育任务
  1.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平台,与家长进行全方位交流。通过多种方式的家园联系,如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与报告会、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讨论辨析会、幼儿园教育开放活动、亲子同乐活动等集体性指导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共同促进幼儿在上小学之前所应具备的各方面智力与非智力能力,如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任务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2.与家长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通过与家长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给幼儿布置回家小任务,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从大班一开始就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要求回家完成。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标志性阶段,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让我们一起关注幼小衔接,从现在做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为孩子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2013。
  [2]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3]李生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人颂 主编 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李岩 桑琳《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赵琴 主编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兵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7,8。
  [8]谢广田 幼小衔接·突变·减坡.幼儿教育,2003,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兴趣,加强自身体验,促进思维发展,开拓新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实际 引发兴趣 开拓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
期刊
摘 要:315课堂,顾名思义,即课堂时间30分钟由学生掌控、15分钟留给老师去作为的课堂。现在不少学校非常推崇提倡315教学,这种教学的共性是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般6人对坐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拥有一块黑板,上课时每组派出学生讲课,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没有运用过315教法的老师会疑问:学生能很好地把控这30分钟、实现学习效益吗?笔者认为经过一定时间的课堂实践,答案是肯定的。  关键词:315课堂 实践
期刊
摘 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追求有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恰当、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主导作用 主体地位 学习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 自学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
期刊
摘 要:当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仍然存在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开发意识和能力欠缺及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结构单一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甚至严重制约着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要积极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策略,充分挖掘和开发各个领域的数学教学资源,并恰当运用于数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
期刊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课堂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革新教学方法,由知识型教师转变为探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课堂教学执行者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做好角色的转换  我们现在所指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依托语言,又发展语言,承担语言教学基础的小学语文课程与对话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營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和谐师生关系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学教学 学生 实践能力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新课改犹如一阵春雷滚过,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农村教学带来了挑战。针对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村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的一点点教学实践,认为农村数学教育应转变观念,顺应时代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都得到了增强和体现,课堂改革已蓬勃兴起。但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病,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有些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对学习兴趣不高或同学议论纷纷掌声四起,更有甚者课堂中师生各做各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收获很小,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我們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出现,其教学观念、教学角色、教学方法等都随之会发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作为站在教育前线的我,深感对教师的评价面临着新的问题。于此,我就教师评价中教案评价问题谈些管窥之见。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案”成了极敏感的问题:很多与教学有关的杂志都刊出“教案可行性与书写教案必要性”的相关的讨论文章。  有人认为检查教案毫无意义,只注重了形式,不能保证教师认真上课,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