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当超过环境可以承载的最高限度时,不仅会破坏水文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严重时还会造成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问题。本文首先简要探讨了城市建设过程对于水文循环造成的干扰和破坏,并着重就城市水文效应的规划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减少城市建设对于城市水文的消极影响提出积极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水文效应;规划;对策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项目在持续不断的展开,城市建设一方面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环境问题。当前水资源安全问题就在日益显现并且由不断加重的趋势。相关研究证明,城市建设行为会对城市的水文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一旦这种作用打破了水文循环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就会引起水文生态功能的紊乱,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破坏,引发诸如水质污染和洪涝灾害等问题,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城市建设对于水文循环的扰动作用
水文循环是一种自然生态演化进程,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水文循环系统存在着一种生态平衡状态,在很长时间内,其能够保持一种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在城市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水文循环,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较大规模的干扰,降雨系统、河流水系和相关的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在未经开发的自然地表上,降雨后雨水会慢慢渗入到土壤层和透水层,在得到过滤和净化后在地标中进行贮存,进入到地表漫流的过程中。渗入的雨水不仅能够为地表植物提供生长发育的水资源,经过净化的雨水还能够补给地下水,雨水渗入地下所形成的地表漫流还能够减缓洪水的强度。但城市化建设中,各种类型的建筑屋顶、密实的柏油马路和经过铺装的广场这些不透水的平面严重阻碍了雨水的渗入,阻断了地表漫流。相关资料显示,地表漫流减少的同时径流的总量和速度都在上升,汛期的洪水汇集周期在缩短,非常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与此同时,雨水的正常深入遭到阻碍,其无法得到正常的过滤和净化,雨水初始冲刷造成的污染也在不断扩大。
自然条件下的河流通过临近的直流和陆域发生水量的交换,通过交换河流自身水源得到一定的蓄积和补充,但是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使得水文形态和水文产流特征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经济效益一直是许多建设单位的首要考量,格状网状的道路结构使得河流和支流和溪流由于避弯取直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这种人为导致的地景截断给周遭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是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有相关研究发现,当道路密度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大型的哺乳动物出现的几率将会大幅度下降。
在自然状态下,生态水文循环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一些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能够有一定的缓冲和修复作用,这种自我调节能给力不仅使径流运动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使得水文调节系统自身保持一種平衡。但是水文调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是没有限度的,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带来居多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确实会对当地的水文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当地的水文系统的平衡,还会造水文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逐渐衰退,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二、城市化水文效应的规划策略
(一)实行区域划分,促进地缘向水缘的转变
当前,许多国家在城市划分和建设上都有关于根据河流域进行的尝试,实际上,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区域开发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而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如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历史的经验证明,水文效应的下降是该流域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等属性密不可分,城市建设对水文循环产生的负面作用在治理时仅仅着眼于一个区域内是无法实现的。如果能够在流域的范围内,找到不同区域间出现的问题,依循流域不同区域的水文规律,在整体上去规划治理策略,就能够实现更有效的治理。
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指标或经济发展通常是城市的规模等级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资源的容量则是设计的底线,当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不可逆的。面对水资源逐渐匮乏的当下,许多国家开始尝试在区域城市开发时将水文资源的承载力作为测量城市规模和等级的重要指标。仅仅依赖于工程技术措施去降低取排水对于水文系统的干扰时远远不够的,只有准确评估区域内水文系统的承载能力,以此来设计城市规模,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城市开发带来的水文效应问题[1]。
梯度发展规律是当前我国进行区域划分时最主要的依据,这种划分方式使得资源更容易流入条件较好的地区,然后先开发地区会通过辐射对周围的地区进行拉动,使得区域的经济从不平衡逐渐过渡到平衡。这种模式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投资的回报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还应当引入水文健康循环的理念,将水文环境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使得区域空间结构和水文条件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相融。这种新的开发理念并不是对传统经济衡量标准的完全推翻,而是一种补充,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所必须的,尚未开发的地区完全可能设计为预留地,对上游区域的水文环境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2]。
结语
城市水文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的一环,健康的水文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对于城市水文系统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水文系统不可逆的自我调节能力退化,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一定要重视水文效应的规划,通过多种科学合理的举措来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于水文系统的消极影响,促进城市建设从地缘到水源的转变,缓解当前城市化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台力甫·牙森. 城市水文效应规划对策的探讨[J]. 地下水, 2015(2):89-90.
[2]胡志良, 王君. 从流域角度应对城市水文效应的规划策略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5.
作者简介:姓名:黄志扬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9.10.16 籍贯:广东阳春 单位:广东省水文局江门水文分局 学历:大专 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
关键词:城市;水文效应;规划;对策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项目在持续不断的展开,城市建设一方面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环境问题。当前水资源安全问题就在日益显现并且由不断加重的趋势。相关研究证明,城市建设行为会对城市的水文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一旦这种作用打破了水文循环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就会引起水文生态功能的紊乱,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破坏,引发诸如水质污染和洪涝灾害等问题,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城市建设对于水文循环的扰动作用
水文循环是一种自然生态演化进程,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水文循环系统存在着一种生态平衡状态,在很长时间内,其能够保持一种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在城市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水文循环,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较大规模的干扰,降雨系统、河流水系和相关的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 城市化建设隔断雨水正常渗入地表
在未经开发的自然地表上,降雨后雨水会慢慢渗入到土壤层和透水层,在得到过滤和净化后在地标中进行贮存,进入到地表漫流的过程中。渗入的雨水不仅能够为地表植物提供生长发育的水资源,经过净化的雨水还能够补给地下水,雨水渗入地下所形成的地表漫流还能够减缓洪水的强度。但城市化建设中,各种类型的建筑屋顶、密实的柏油马路和经过铺装的广场这些不透水的平面严重阻碍了雨水的渗入,阻断了地表漫流。相关资料显示,地表漫流减少的同时径流的总量和速度都在上升,汛期的洪水汇集周期在缩短,非常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与此同时,雨水的正常深入遭到阻碍,其无法得到正常的过滤和净化,雨水初始冲刷造成的污染也在不断扩大。
- 城市建设打破水文环境地景格局
自然条件下的河流通过临近的直流和陆域发生水量的交换,通过交换河流自身水源得到一定的蓄积和补充,但是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使得水文形态和水文产流特征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经济效益一直是许多建设单位的首要考量,格状网状的道路结构使得河流和支流和溪流由于避弯取直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这种人为导致的地景截断给周遭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是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有相关研究发现,当道路密度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大型的哺乳动物出现的几率将会大幅度下降。
- 城市建设造成水文系统调节能力退化
在自然状态下,生态水文循环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一些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能够有一定的缓冲和修复作用,这种自我调节能给力不仅使径流运动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使得水文调节系统自身保持一種平衡。但是水文调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是没有限度的,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带来居多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确实会对当地的水文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当地的水文系统的平衡,还会造水文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逐渐衰退,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二、城市化水文效应的规划策略
(一)实行区域划分,促进地缘向水缘的转变
当前,许多国家在城市划分和建设上都有关于根据河流域进行的尝试,实际上,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区域开发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而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如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历史的经验证明,水文效应的下降是该流域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等属性密不可分,城市建设对水文循环产生的负面作用在治理时仅仅着眼于一个区域内是无法实现的。如果能够在流域的范围内,找到不同区域间出现的问题,依循流域不同区域的水文规律,在整体上去规划治理策略,就能够实现更有效的治理。
- 依据流域水量确定城镇规模等级门槛
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指标或经济发展通常是城市的规模等级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资源的容量则是设计的底线,当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不可逆的。面对水资源逐渐匮乏的当下,许多国家开始尝试在区域城市开发时将水文资源的承载力作为测量城市规模和等级的重要指标。仅仅依赖于工程技术措施去降低取排水对于水文系统的干扰时远远不够的,只有准确评估区域内水文系统的承载能力,以此来设计城市规模,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城市开发带来的水文效应问题[1]。
- 根据流域自然特征进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
梯度发展规律是当前我国进行区域划分时最主要的依据,这种划分方式使得资源更容易流入条件较好的地区,然后先开发地区会通过辐射对周围的地区进行拉动,使得区域的经济从不平衡逐渐过渡到平衡。这种模式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投资的回报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还应当引入水文健康循环的理念,将水文环境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使得区域空间结构和水文条件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相融。这种新的开发理念并不是对传统经济衡量标准的完全推翻,而是一种补充,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所必须的,尚未开发的地区完全可能设计为预留地,对上游区域的水文环境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2]。
结语
城市水文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的一环,健康的水文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对于城市水文系统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水文系统不可逆的自我调节能力退化,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一定要重视水文效应的规划,通过多种科学合理的举措来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于水文系统的消极影响,促进城市建设从地缘到水源的转变,缓解当前城市化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台力甫·牙森. 城市水文效应规划对策的探讨[J]. 地下水, 2015(2):89-90.
[2]胡志良, 王君. 从流域角度应对城市水文效应的规划策略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5.
作者简介:姓名:黄志扬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9.10.16 籍贯:广东阳春 单位:广东省水文局江门水文分局 学历:大专 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